伴随AI技术应用深入,医疗服务领域迎来创新发展。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将于7月4日开幕。即将在大会亮相的医疗大模型有何特色?上海的AI+医疗又有哪些新技能、新应用亮相?
6月28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做了提前探访。
“AI陪诊师”上线
本届人工智能大会上,“AI陪诊师”将亮相参展。
“AI陪诊师”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医院”)与支付宝联合探索,以大模型、数字人等技术为基础,为患者提供双向交互陪伴式就医服务,系全市首个基于大模型的语音交互“AI陪诊师”,医院还利用AI大模型能力辅助医生生成电子病例,该项应用将在本届大会上正式参展。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与支付宝联合探索的上海首个“AI陪诊师”6月28日宣布上线。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图
“请问门诊挂号怎么走?眼睛干涩挂什么科?”6月28日,65岁的李先生打开手机支付宝、搜索市一医院并向AI陪诊师“公济小壹”提问后,便收到了相关就诊建议和挂号服务推送,手机屏幕上,一只可爱的大熊猫化身陪诊师,引导患者一步步地前往门诊窗口,当抵达目的地后,屏幕上显示“挂号收费已到达”。
在完成挂号后,李先生继续向AI陪诊师询问当前候诊信息,便收到了语音和文字提示“当前您需要就诊,前方候诊2人,当前叫号66号,地址位于7号楼3楼A区15诊室……”李先生在点击“院内导航”的链接后,通过手机摄像头沿着实景AR的导航路线前往诊室。
手机屏幕上,一只可爱的大熊猫化身陪诊师,引导患者一步步地前往门诊窗口。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图
当抵达目的地后,手机屏幕上显示“挂号收费已到达”。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图
据介绍,全流程的规划指引是AI陪诊师的“看家本领”。传统的智慧就医助手往往需要患者主动搜索,而AI陪诊师“化被动为主动”,患者每完成一个就诊环节,系统都会主动提示患者如何完成下一步操作。
市一医院信息处副处长范骏翔表示,医院内有很多像李先生这样的老年眼科患者,他们不便阅读文字、不适应线上操作流程。医院引入AI陪诊师,可为患者提供全天候的陪伴和指导,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理解和响应患者的需求,从而改善他们的就医体验。
范骏翔介绍,对于眼科医生而言,除了要进行日常手术和诊疗工作外,还需要处理繁琐的病史书写工作。此次合作,市一医院通过蚂蚁大模型赋能,推出全国首个“大模型生成电子病历”,即通过关键信息的给定、语音输入等多种形式结合自动生成病历,简化入院记录的填写过程。
以白内障为例,目前该院抽取了1万份历史病例,将其输入到大语言模型中进行微调,开发部门设计了相应的提示词,训练模型学习如何撰写病史,节省了医生 “敲键盘”的时间。
医疗大模型“大医”将参展
即将亮相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AI医疗点展区的“大医”,是商汤自主研发的医疗大模型,可帮助患者在院内实现全流程高效就医,并在院外化身患者的“随身AI智慧健康管家”,实现全周期个人健康管理。
即将亮相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AI医疗点展区的“大医”,是商汤自主研发的医疗大模型。受访者供图
据商汤方面介绍,“大医”利用超300亿token的高质量医学知识数据训练而成,具备领先的医疗问答能力。为了更好地展现“大医”对患者端的赋能,本次大会展示将从患者视角切入,一站式串联患者智能自诊、智能导诊、智能预问诊、检查检验报告解读、用药咨询、院外个人健康档案管理等环节,通过便捷交互,帮助观众沉浸式体验大模型赋能下的智慧就医全流程以及院外健康管理服务。
当患者感到身体不适时,可咨询“大医”输入主诉症状,通过多轮智能问答获取初步分析结果后,再使用智能导诊功能,快速找到就诊医院的推荐就诊科室,实现快速精准就医。到院后,患者可以利用排队等候时间完成线上预问诊,借助“大医”的智能问答能力实现患者信息的高效采集,并生成预问诊报告,帮助医生快速、精准地了解患者病史,大幅提升问诊效率。
患者在就诊期间往往需要开展各类检验检查,在获取报告后,患者只需上传至“大医”,即可获得详细的指标临床意义解读,并提示各类健康风险,同时给出智能随访、复查建议。针对药品使用相关问题,“大医”能够根据用户上传的药盒照片,基于药品知识库搜索和快速总结,实时反馈药物用法用量、不良反应、药品禁忌等,指导患者科学服药,规避各类潜在风险。
在院外场景中,“大医”还能为用户量身打造个人健康档案,实现全周期个人健康管理。比如可根据需要记录用户及其亲属的个人信息、历史健康指标以及健康史(既往史、家族史、治疗史),结合用户历史健康档案自动分析,实现患者健康画像,充当患者的“随身AI智慧健康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