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郝金玉  石勇  侯计香  张文泉  振兴小镇  戎子酒庄  吴沪先  河南省晋商会  ___  冯南垣 

【老照片故事】东街卫生院最早看病需要从木盒子里抓号排队,也有最早的导医~

   发布时间:2024-05-14 14:19     来源:大同日报    浏览:339    
核心提示:留住记忆 记住乡愁大同古城是大同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不可估量的稀缺资源。
中国晋商俱乐部致力于建设服务创新型商业化晋商生态 | 主办全球晋商年度峰会“晋商年会”与“晋商国际论坛”

留住记忆  记住乡愁

大同古城是大同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不可估量的稀缺资源。古都情结扎根于每个大同人的心灵深处。大同日报新媒体编辑部开辟专题栏目《老照片故事》,以珍贵的老照片来讲述大同故事,留住古城记忆,记住大同乡愁。

第一季共60期已圆满推送,《老照片故事》第二季,继续挖掘古城记忆,寻找时光深处的大同文化底蕴。

光阴的故事里

尽是岁月变迁

在泛黄的老照片里

总有一段段美好回忆

 

老照片里记录着泛黄的故事

老照片里藏着每个人的秘密

老照片里收藏着老大同人的记忆

 

那些沿街的商店、银行

菜店、理发店里

曾经包容着老大同人的职场生涯

那些胡同、大院、街巷

排房、筒子楼

曾经收纳着老大同人几辈人的

平凡生活……

 

第一百期(上)

讲述人

李振奇

原工作单位:

平城区东街卫生院

东街卫生院成立于1954年4月1日,1954年国家提倡“建立合作医疗”,政府组织原来的个体行医者,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房出房的原则,将各自的投入折算成投资股,联合成立一个诊疗所。当时东街卫生院有12人,王统、阎绍武、李芝3名西医,王星五、李长春、张文炳3名中医。最初的名称是“大东街联合诊疗所”,地址在大东街70号。

微信截图_20240514142142

▲1960年大同市城区诊疗所庆祝“五一”劳动节,背景是钟楼前的云冈宾馆

这是一座西式门脸的门面房,门面房后面是一个小院,前前后后一共有15间房。门脸进去是一个大厅,中药房、西药房、挂号、收费、诊断室都设立在这儿;后院是财务、中医针灸、注射室、库房等。这所房子在民国时期是日本人开的一个药房,抗战胜利前夕日本人回国前由李芝购买,随后李芝将“崇一”药房设在这里。这所房子相当讲究,房子里都铺着马赛克地面,非常漂亮。成立时所长是王统,才34岁,阎绍武、李芝等也不到50岁。

微信截图_20240514142149

▲东街卫生院旧貌,于1993年拆除

我是1959年大同二中初中38班的毕业生。毕业后,因家庭原因不能继续升学,先是学校安排到房管局当小工,跟着修了半年多的房。到1960年4月22日才到诊疗所参加工作。现在说是参加工作,那时的说法是去诊疗所当学徒的,工资每月18块。当时诊疗所的6名医生都非常有名,在周边有很高的声誉。每天到诊疗所看病的患者络绎不绝,能有好几百人。看病的人太多,没办法,只能采取抽号的办法预约挂号看病,每天限定200人。

微信截图_20240514142157

▲1961年大同市城区诊疗所“五好工作者“合影

每天早上六点,门房看门的人把用硬纸片做的号码牌放到一个木盒子里,要看病的人自己伸进手到木盒子里抓号。在门诊部和外门之间有个过道,过道墙上钉了一溜钉子,上面挂着200个牌子。八点钟上班以后,有了纸号牌的人按照号码的顺序过来,有专门的人(相当于现在的导医),按照5人一组引导患者挂号、就医。当时的初诊挂号费1毛钱,复诊挂号费5分。如果是复诊,挂了号取上病例,到大夫那儿看病就行了。采取了这样的流程后,就诊的秩序大大好转,患者不用盲目拥挤了。

微信截图_20240514142208

微信截图_20240514142216

▲李振奇当年在卫生院的工作情景

当时的医生,都是解放前原来在大同首善医院学习、工作过且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生。首善医院当时不仅看病,也开了医师、护师培训班,专门培养医生、护士。那会儿医生写的病例、开的药方字迹都十分工整。药品的名称都是用拉丁文书写,例如现在常用的青霉素被写作“盘尼西林”。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人们的生活还很困难。到诊疗所看病时,我们医生的宗旨就是,既要给老百姓看好了病,又要省钱,能省就省,没有大处方,都很简单。病人们看一次病最多花个块数来钱,少的也就几毛钱。来东街诊疗所看病的都是周围的居民和周边的村民,像水泊寺、梓家村等村都有。

诊疗所分西医、中医、针灸、处置、药房等部门,后来又增加了妇科、放射科。到我参加工作的时候,医护人员已经有70多人,门诊量日均300多人。

1954年东街诊疗所刚成立的时候,大同市内的医疗力量还很薄弱,城里只有一医院。1954年底又成立了西门医院(二医院)。三医院是1958年才成立的。由于医疗单位少,门诊量大,市卫生局为了增强力量,将经营不好的大南街诊疗所的骨干调到东街充实东街诊疗所的力量。有了人,地方又觉着不够用,于是在大南街设立了东街诊疗所南街分院。到1958年,国家要求医疗下乡支农,又在高山、云冈设立了两个分诊所。诊疗所的人员分期分批轮流到这两个地方上班。1960年,根据市卫生局的要求,将这两个分诊所所有的人员、设备划拨给当地使用。为了方便居民就诊,东街诊疗所还在李怀角、神曲巷成立了卫生室,一般打针、量血压、换药这样的事情就不用跑到诊疗所了,一方面方便了居民,同时也减轻了诊疗所因人满为患带来的压力。

微信截图_20240514142241

▲1976年,卫生院的医务工作者和前来学医的大同二中学生(穿白大褂者)的合影

微信截图_20240514142252

▲1976年,大同二中高六班的部分学生在东街卫生院学医时的留影

新中国成立初期,医护人员科班出身的不多,医护人员普遍都是通过后期培训取得从医资质。我初中毕业,到诊疗所当学徒后和诊疗所的年轻人一起积极参加业余学习。每天下午四点以后,趁着病人不多的时候集中业务学习。当时在皇城街(后来的税务局院)有一个红专大学,我们就在那儿补习文化。小学毕业的补初中,初中毕业的补高中。晚上七点到九点半到大同医专(在云路街,原来的雁北专署所在地、后来的大同六中)。从1960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我们一直持续四年多时间。学费一年才10块钱,还是单位统一出的。一个班40多人,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后来也到各医院实习,主要目的是提高技能。学生的年龄大的大、小的小,甚至相差20来岁。当时数我年龄小,但也已经20多岁了。

微信截图_20240514142302

▲李振奇、程菊英当年的标准照

微信截图_20240514142309

▲老俩口在家中翻看老照片

我和我老伴程菊英是同一天去的诊所,我们在一起学习,也在医院恋爱、结婚,一起去太原考取医师资格证,两人一直在东街卫生院工作到65岁才退休。我们这一批人,一直到1980年评定职称的时候,才补办了专科毕业证。当时我们还年轻,虽是业余学习,大家都特别有上进心,十分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学习热情高涨。后来这一批人都成了大同市医疗界的中坚力量。

(未完待续……)

微信截图_20240514142317

李振奇近照

微信截图_20240514142831
陈雁秋

大同资深摄影人陈雁秋先生拍摄了很多大同古城老照片,作为老大同人,他为这座老城拍下很多珍贵的影像,为我们记录下老街古巷的点点滴滴。同时,他也正在收集整理老照片里大同人的故事。

 

投诉邮箱:tougao@shanxishangren.com
 
更多>同类晋商资讯

鹏飞集团·郑鹏【中国晋商俱乐部名誉主席】 振东制药·李安平【中国晋商俱乐部荣誉理事长】 潞宝集团·韩长安【中国晋商俱乐部常务理事长】 聚义实业·王殿辉【中国晋商俱乐部常务理事长】 振兴小镇·牛扎根【中国晋商俱乐部常务理事长】 融德创世·郝金玉【中国晋商俱乐部常务理事长】
理事会企业动态
最新活动动态
优秀晋商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晋商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京ICP备13017153号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