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国家繁荣的推动者。他们以平凡之躯在各自的领域默默耕耘,创造了不平凡的价值。
他们也许是在晨曦中清扫街道的环卫工人,为城市的整洁付出努力;也许是用双手筑起高楼大厦的建筑工人,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也许是坚守三尺讲台的教师们,为学生的成长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心血;也许是工厂车间的工人,默默奉献,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资;又或许是田野间的农民,勤劳耕耘,确保我们的餐食无忧……他们有着坚韧的力量,用辛勤的汗水诠释着责任与担当,正如点点星光,照亮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这些平凡的劳动者或许没有远大的志向,但他们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努力追求着自己的小幸福。农民辛勤劳作,期待着丰收的喜悦;小店主用心经营,渴望着生意的兴隆;普通人努力工作,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断奋斗……在人生的舞台上,大多数人都过着平凡的生活,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耀眼的光环,但平凡并不意味着平庸,平凡亦有光芒。无论工作环境多么艰苦,他们都不辞辛劳,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他们的劳动精神值得我们尊重与学习。
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我们要立足本职岗位诚实劳动,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不负韶华,为幸福生活努力奋斗,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向“最美劳动者”致敬!
李小栋:改革创新的先行者
一身洗得发白的工作服,一件领口洁白的衬衣,一头利落短发显得稳重而干练,这是李小栋给人的第一印象。这个朴实无华的中年人,正是山西鹏飞集团有限公司焦化厂的“技术大拿”,更是一名奋战在车间一线的劳动者。
李小栋工作照。
初入鹏飞焦化厂,李小栋任职于电仪车间主任。年轻的他满怀着热忱和激情扎根车间一线,从设备的安装、调试,到电器系统全方位的排查梳理,再到对存在隐患和设计不合理的部位逐一整改,李小栋凭借自己精湛的技术,一步步成长为鹏飞焦化厂设备主管。
在工作中,李小栋是一个典型的“理工男”,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哪里有困难他就往哪里钻。“其实,技术革新就是啃下一块又一块硬骨头的艰难过程。”李小栋说,“面对技术难题时,关键看你是选择迎难而上,还是退避三舍。”哪里不安全,哪里效率低,哪里成本高,哪里质量要提升,李小栋就在哪里动脑筋。正是这份执着,他掌握了全厂的机械设备的设计、构造、工作原理,以及主要的生产流程及工艺指标,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积极解决各生产车间出现的设备问题,努力满足各生产车间对设备的要求。
2019年,在鹏飞集团的支持下,正式成立了“李小栋职工创新工作室”。李小栋作为工作室带头人,恪尽职守,勤奋工作,诚恳待人,团结协作,把焦化厂内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汇集在一起,以机械和电气为创新重点,将优秀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并鼓励工作室成员在工作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大胆设想、小心论证,创造性地完成工作。
在生产中,团队敏锐地发现:化产一期脱硫工段熔硫釜加热后的蒸气未经过良好处理,导致蒸氨塔顶水雾积聚、逸散蒸汽。特别在冬季,萦绕的水蒸气不仅影响厂区形象,还腐蚀了周围设备设施,锈蚀的蒸氨塔楼梯对员工巡检工作造成较大的隐患。针对这一现象,李小栋组织技改车间专业人员一起现场考察、确认,共同商量解决方案,最终决定在顶层安装一台冷却器,将剩余的水蒸气通过冷却器冷却,使水蒸气逸散减少乃至消除,且冷却后的冷凝水能够有效回收利用。改造中,李小栋决定作为技术指导,自制一台冷却器。冷却器安装时,李小栋又亲自跑现场,确保安装精准安全,在李小栋的不懈努力下,冷却器终于顺利安装并投入使用,运行期间效果显著,剩余的蒸汽全部回收利用,有效解决了蒸氨塔顶水蒸气长期排放的问题,降低了蒸氨塔内各处设施的损耗速度,促进了车间的高效生产。
一次次的探索和实践中,李小栋从未停下追求技术创新的脚步。工作室成立以来,李小栋瞄准关键技术攻关,敢啃硬骨 头、肯下硬功夫,累计创新成果40余项,创新创效1000余万元。
2022年,由李小栋职工创新工作室牵头,成立了鹏飞集团创新工作室联盟。按照“自愿、共建、共享”的理念,将鹏飞集团12个创新工作室组织起来,整合业务专长、技术优势及资源特色,围绕创新课题。在李小栋的示范带动下,创新工作室联盟的技术骨干不断发展壮大,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培训、管理创新、技术交流等活动,为企业解决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堡垒。
李小栋职工创新工作室,如今不仅是集难题攻关、发明创造、成果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效联盟,还成了传匠心、育人才、搞革新、创效益的“梦工厂”。李小栋也获得2022年度“三晋工匠”年度人物提名。
白来全:大棚“种”出新生活
走进临县城庄镇农民白来全的蔬菜温室大棚,暖意迎面扑来,放眼望去,一株株秧苗在阳光中肆意生长,不少小花从包裹的叶片中探出头来,长势喜人。望着自己培育出来的秧苗,白来全黝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边侍弄西红柿苗边介绍说:“这棚西红柿就要挂果了,所以一有时间我就会过来看看。”
白来全在大棚里整理菜苗。
白来全是临县城庄镇李家焉村的村民,过去因为家里穷,娶个媳妇都难。后来结婚成家,全家人只能依靠种地为生。由于种植的是传统的粮食作物,即使每天面向黄土背朝天,也挣不了几个钱。两个孩子还要上学,让本来就拮据的生活更加艰难。什么时候能够搬出大山,增收致富,成了白来全日思夜想的事情。
几年前,通过政府实施的易地搬迁政策,他们一家人终于搬出大山住到了新建的五和居社区,全家人的梦想实现了。“现在的社区不仅环境好,而且还是住惯了的窑洞风格,去县城也只需十来分钟,交通方便得很。”白来全说。
到了新地方,干点什么好?在村干部的推荐下,白来全学习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回来后就承包了一个大棚。“早干早挣钱,大棚种植蔬菜一年可以种好几茬,只要人不懒,大棚就会给人回报的。”试种一年后,他觉得经济效益不错,又增加了两个大棚,种上了西瓜、甜瓜。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他已经摸索出了一套种植蔬菜的方法,经过科学管理,蔬菜大棚早已成了他家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经营这几个大棚,虽然比以前种地操心,但收入也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去年我棚里的各种蔬菜、水果就卖了将近三万元,我觉得这条路走得没错。”有时间的时候,他还会凭借自己水电工的技术,去打点零工。一提到这几年的收入,白来全乐得合不拢嘴。用他的话说,这和过去的生活景象相比,简直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
这几年,依靠种植蔬菜大棚,白来全的腰包鼓起来了,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也自信了很多。在他的辛勤努力下,他给家里添置了新家具、家电,为方便运输蔬菜,他还买了一辆三轮车。如今,在他们社区,与白来全一样,依靠种植大棚蔬菜增收致富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民的生活质量也有了大幅度提高。这几年,白来全还想着再节省点,多攒点钱,买辆小轿车呢。
“现在村里有好多村民都依靠种植大棚蔬菜鼓满了‘钱袋子’,日子越过越红火。大家闲来聚在一起,都说大棚是我们的‘摇钱树’,大棚里忙出了新生活。”白来全自豪地说。
连日来,吕梁园林绿化中心对市区园林树木进行修剪,细心的市民发现,行道树木变得整齐了,街道变得通透光亮。据了解,截至目前,该中心分别在市区滨河两路公园,桥头街至李家沟,北川河西路等街道、公园修剪树木6000余棵。
近日,园林工人正在清理修剪下来的树枝。
薛虎平:幸福的味道很甜
“喂,虎平,最近忙什么呢?”
“最近歇着哩,今年过完年还没找到个合适的干活的地方,现在也不着急,等我把病养好了再看看在哪干活吧。”
电话那头,记者明显听出了虎平有点唉声叹气的感觉。
“怎么病了?严不严重?看过医生没有?”
“看过了,医生让静养两个月,颈椎疼痛,老毛病了,买了些药和治疗颈椎的器材,只要听医生的嘱咐,配合治疗,很快就好了,家里一堆事等着我去干呢!”
虎平的老毛病是这几年长期干木工落下的毛病,“没办法,家里四口人吃饭,疼也得忍忍。”虎平的话语间透着一股坚韧的劲儿。
今年50岁的薛虎平是石楼县裴沟乡马家山薛家湾村人,家里有四口人。在老以前,薛虎平在村里经常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收成好不好也是要“看天年”。再后来觉得种地收入不高,就去了柳林下煤窑挖煤,虽说是比较辛苦,但是赚的养家糊口足够了。干了几年后,薛虎平又经常在工地里当杂工、装修工,能挣钱的脏活、累活他都干过。
“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打工全凭手艺,没手艺出去干活人家只会把你当成小工对待。”薛虎平说起了这几年的不易,前几年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女儿上大学,儿子上高中,老婆在家给孩子们做饭照顾他们,干啥都得用钱,日子一直过得很紧巴。“还好我17岁的时候跟上师傅学了差不多三年的木工手艺,期间一直断断续续的有活干,也没把手艺丢了。”
这不,薛虎平这几年一直在装修的行业里干得风生水起,2019年在石楼县城里买了一套13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房子格局还不错,南北通透,三室一厅一厨一卫,四口人住宽敞多了。
记得第一次见到薛虎平的时候,他还在20多平方米的出租房里住着,那会女儿还在上大学,儿子还在石楼高中上学,三个人挤着住,女儿回来的时候,还得搭一个简易的单人床凑合着住。仅仅三四年的功夫薛虎平就住上了城里的大房子。
现在他的女儿也已经考进了离石区的一所中学教书,儿子刚毕业不久,看着儿子每天学习考工作的书籍,薛虎平非常欣慰。“孩子们慢慢地都长大了。”
“以前的生活和现在比起来,想都不敢想,正是有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才有我们的今天。”薛虎平激动地说。
薛虎平是众多劳动者当中白手起家的工人。这几年受过的罪,只有他最清楚。但是薛虎平是只会埋头苦干,不愿述说的人,心里始终有一种不服输的韧劲儿带着他向前冲、向前跑。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正是因为薛虎平不畏生活的艰难,勤勤恳恳地劳动,不抱怨、不服输,才让以前家庭生活拮据的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这样得来的幸福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