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栋 华润集团副总经理 华润燃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瘦高个,高鼻梁,讲起话来有条不紊,底气十足,不时还蹦出一点小幽默。这是很多人见到王传栋的第一印象。他执掌华润集团燃气板块业务,管理着两百多家城市燃气公司、近五万名员工,如果不是三十二年前来到华润,或许今天他会活跃在中国的石油战线上。1985年,王传栋从中国石油大学毕业了。此时,刚刚从计划体制走出来的中国,涌动着经济建设的大潮,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全民族的梦想,整个社会上上下下压抑已久的热情喷薄而出。王传栋的内心也奔腾着一股热流,在毕业分配时,选择的第一志愿是大西北的油田,他的理想是“踏踏实实做一个石油工人,为祖国多产油”。理解这种选择,需要去重温那个年代,那时的大学生,拼搏的是万里挑一的学习机遇,感受的是改革开放的时代春风,他们大多满腔热血,又能心怀天下、目光高远,向往着通过报效国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造化弄人,王传栋的理想却因为华润拐了一个弯儿。
意外
>2002年,王传栋在南京华润液化气有限公司首届董事会上
“真是太意外了!”
王传栋没有想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大西北变成了国际大都市香港,梦想成为石油工人,却加入了一个他闻所未闻的公司——华润。同学们大多如愿以偿去了中石油,他却成为几百名学生中唯一被推荐到华润的毕业生。
当时的王传栋面对的是华润第一次大规模校招。80年代初期,随着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渐加快,各省市在香港纷纷开设了“窗口公司”,华润利用在港优势建立起来的贸易垄断地位渐被打破,开始从贸易代理向自营贸易和实业化方向变革,海内外实体项目纷纷落地,华润亟待培养自己的干部队伍。处于艰难转型中的华润,精心策划和组织了这一次招聘及培训行动,当时的华润集团总经理佟志广亲自去北京为毕业生们讲授进入社会的第一课,将橄榄枝抛向了这一群年轻人。那一年和王传栋同批加入华润的,还有杜文民,他们在华润此后跌宕起伏的三十年间成为华润中坚力量的一份子。
被分到华润石化的王传栋,在一年培训期结束后,来到了香港,在青衣油库当起了码头工人。与被分配到华润大厦朝九晚五做贸易经营管理的其他同事不同,他的工作却很简单,日复一日地看着从地平线驶入港湾的油轮,将船上的油卸到油库,再将油库中的油加满一辆辆油罐车。如今,在香港每次坐上地铁,他都能回忆起这段日子,早上六点十分就要出门上班,凌晨的地铁里空空荡荡……两年里,这名还书生气十足的油库工人每天准时出现在驶往九龙的地铁里,他几乎快忘了他是那个时代国家培养的少数大学生中的一员。
王传栋很感谢这段日子带给他的磨砺:“艰苦的工作环境让自己变得更坚强。干好不起眼的一线工作,才会有机会让领导认为,你还有可能干好别的工作——这段经历也是我人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眼光
>王传栋(右一)在常熟华润第一届消防运动会上
八十年代末期的香港软红香土、繁华如沐,已是亚洲四小龙之首,内地在改革的春风下,新旧思想交替活跃,蕴涵勃勃生机,此时的华润加快了在两边投资实业的步伐,一些大项目浮出水面。
王传栋从油库调回了华润石化本部做销售工作,后来成为石化旗下五块业务之一——液化石油气业务的负责人,但所做的业务只占石化业务量的6%左右,在集团层面更是很小和不受重视的业务。
“看重人生的主产品,看轻人生的副产品。主产品就是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应该追求做几件有意义的事情,而职位、名利、薪酬等都是人生的副产品。”这是王传栋成为公司领导后经常提到的一句话。他说:“职位不是你能左右的,你就不要去左右,把精力放在做事上;用心去做一件事无论成败,都可以有成长,都可以有收获,不能用职位是否升迁去衡量。”
那个时候,香港的唐楼、村屋,一些犄角旮旯,都曾留下王传栋卖液化气瓶的身影。王传栋在面临香港其他几家大型跨国石油公司竞争的巨大压力下,迅速打开了瓶装液化气的市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内地液化气进口需求不断扩大,王传栋开始从国外进口液化气卖到深圳、汕头、厦门等地。由一开始几个沿海城市,到后来十几个沿海城市都有他们的客户,他发现了内地市场巨大的需求空间,特别是管道燃气业务刚刚起步不久,前景广阔。香港就是一个例子,城市楼房都管道化了,瓶装气已逐步萎缩,他萌发了对管道燃气未来的想象,坚定了转型企业的信念。
巴尔扎克说,“赋有深刻眼光的人可以从一道线条多少弯,一只笑窝多少深,一块隆起的高低里猜出不可捉摸的色彩。”那一刻,王传栋眼里闪过的那一抹色彩,在若干年以后变得斑斓绚丽。
执着
>2004年,王传栋参加南京液化气公司年会
梦想之初,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往往遥不可及。热情高涨的王传栋有点“天真”,华润集团业务众多,对行业的进入和退出亦有自己的价值标准,液化气公司那个时候只是华润创业属下华润石化的五个子公司中,最小的业务板块,在集团是最可能被淘汰的业务。王传栋想做的城市管道燃气业务,更是华润过去没有做过的,也不符合华润创业当时的发展战略。而且华润集团当时正在做减法进行业务调整,以聚焦几项主业,后来把华润石化也出售了。
因此,他的想法被泼凉水也是必然。
王传栋并不在意别人如何看待他的“异想天开”,在他的词典里也没有放弃这两个字。时任华润石化董事长的乔世波说了一句:“可以试一试。”这就像一根“救命”稻草,王传栋紧紧抓住不放,一直坚持找各种机会争取集团给予试一试的机会。
2002年,华润石化的一场战略研讨会在珠海召开,王传栋请集团研究部的唐俊向集团领导作了专题汇报,从“第三方”的角度客观呈现了城市燃气行业的发展前景和空间,并提出了华润进入这个产业的相关建议和可行性研究……王传栋希望唐俊的研究报告也能成为一根“救命”稻草。
2000年以后的中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城区居民与暂住人口快速增加,随着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的实施,我国城镇燃气产业的天然气时代已经到来,天然气用气人口基数不断扩大。正如王传栋所预想的那样,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已经显现。
王传栋始终不想错过这块“蛋糕”,也并不按常理出牌。他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游说集团进入燃气行业,一方面已经在南京做起了卖瓶装气的生意,很快发展了数十万用户。醉翁之意不在酒,瓶装气业务并非他的终极目标,只不过他希望通过南京项目,向集团证明他们拥有在内地市场拓展燃气业务的能力。
有一个关于军令状的故事,在华润燃气没有人不知道。“面对许多质疑甚至反对的声音,我没有更好的方式可以表达自己的决心、分担领导的压力、打消团队的顾虑。”王传栋说,他考虑过做城市管道燃气业务的风险,如果失败了,他就走人,但这并不是最负责任的方法。真正的负责任是不辜负集团的期望,把燃气业务做起来。写一份书面承诺,既是给公司领导表明决心和担当,也是不想为自己找任何失败的理由和借口。2001年时的华润,已经快速奔跑在多元化发展的路上,“再造华润”的提出,既给集团上上下下增加了压力,也注入了动力。卯足了劲,往前冲,华润的经理人再次充满了创业激情。拼市场、拼客户、拼业绩,王传栋无疑在跑得最快的那一拨人中。
尽管华润是城市燃气业务的门外汉,但是对于王传栋来说,无论是苏州还是之后的每一个项目,他都志在必得。
突破
>2007年初,部分早期加入华润燃气的同事在深圳总部合影
只有真正在市场一线打拼的经理人才知道,创业的艰辛不只是汗水与泪水的付出,有时甚至要放下你最珍视的尊严。
打一百个求人的电话,十个人理你,一个人见你就算是不错的了。刚刚开始拿燃气项目的时候,王传栋到处碰壁,被冷眼对待,令面子难堪,是家常便饭。
为了谈合作,他有一次和葛彬去拜访当地领导,进到办公室,对方头都没有抬,更没有说让他们坐一下。一句“华润没有资源、也没经验”,就把他们打发了。至今,一些亲历拿项目过程的燃气经理人还感慨到,“那不过是走个过场,应付一下,根本没把华润燃气放在眼里”。
王传栋也感到很没面子很无奈。当时在香港做石油气进出口贸易还是挺体面的工作,现在做城市燃气一年四季大江南北到处求人,他感觉自己就像在乞讨,只是乞讨的不是饭菜,而是事业,是发展的机会。
他默默忍受这一切,还开导下属:“真正的面子不是别人给你上杯茶敬杯酒,而是把事业做成。被人冷落看不起,可以用来激发我们的斗志,也是丰富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许是被王传栋的诚意打动,有一天,苏州高新区负责燃气项目改制的领导在会议间隙,让华润的人当天到会场去找他。王传栋、葛彬和黄伟中,和这位领导在会场外站着谈完了话。时间很短,王传栋言简意赅,非常清楚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华润长期从事石油石化业务,也有能力做好天然气业务;二是华润虽然没有经营过城市管道燃气,但是在其他行业有许多成功的管理经验;三是希望高新区政府能给华润一个参与竞争的机会。对方没给华润任何承诺,但愿意谈就说明华润在他心中已经有了位置。王传栋感到很兴奋,“虽然没开门,但是给华润打开了一扇窗”。
正是王传栋许多的第一次见面为华润燃气打开了项目合作的曙光。就像昆明燃气集团原董事长莫云所说,“那时华润燃气在国内没有任何名气,当时我并没有太多合作意向,只是觉得这个人不错,没有架子,很随和。虽然没有谈成,但是他很客气地跟我说——莫总,我们企业现在虽然小,但是我们肯定会做大的。”
>2012年7月21日,王传栋在华润大学一期高管沙龙上与学员们分享交流
在王传栋看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计不成再生一计,一年不行再来一年;只要有百分之一的机会,就要百分之百的努力;有困难不要怕,这正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就是凭借着这一股子劲,苏州项目最终成了华润的一员,实现了城市燃气项目零的突破。
做优
>2014年9月10日,王传栋陪同傅育宁董事长考察华润燃气成都公司
苏州、成都、无锡、厦门、昆明、武汉……此后一路拿项目,同样的场景反复出现,外人并不了解王传栋和他的伙伴经历着什么,直到有一天华润燃气集团成立,成为华润集团的主业之一,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投向这支一直在摸爬滚打的队伍。
人们看待成功的眼光总是善变。“就比如华润燃气,一开始没人说能干好,而现在行业外仍有人觉得做这个很容易。”王传栋的答案是,“一开始没那么难,现在也没那么容易。任何一项业务,要想从无到有,做到出类拔萃、名列前茅,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曾经西安一个燃气项目竞标时,华润燃气出价比别家高出1个多亿,仍然没有中标。这对王传栋的打击很大,“人家给出的理由是你没有城市燃气管理经验,担心你没有能力做不好,影响民生。”
对于提高能力,王传栋要求持之以恒开展对标管理学标杆,打造“人人围着标杆转,人人围着业务转的组织氛围”。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提升计划,学标杆效果要做到可考核可量化。他举例说,政府支持方面做得好不好,不是看经理人能否经常跟当地有关领导见见面,而是要看项目公司争取到了几条优惠政策。
抢项目要竞争,进入市场了也不是就可以坐享其成躺着吃饭了。燃气行业的事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命财产安全,“虽然让人睡不着觉,但还是要坦然面对,安全问题每个行业都有。”王传栋说,“政府把项目交给你,一定是因为你营运、安全、服务、气源等各方面都做得比较好,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专业能力,争取早日实现‘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目标。”
从一个小液化气瓶装业务,到2017年销气量近两百亿立方米,随着华润燃气规模的扩张,人员的队伍也不断在扩大,难得的是这些人来到华润后,他们的理想追求趋于一致。许多人被华润人的事业追求和坦诚谦逊所感召,毅然追随。原连云港燃气公司总经理杨长毅,虽然当时项目没合作成,但他却辞去总经理职务,直接投奔了华润。
作为创业“两个半人”之一的葛彬,如今已是华润燃气董事局副主席,他说,“燃气业务的成长、壮大,离不开王总敏锐的商业头脑以及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王总的人格魅力一直吸引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燃气原副总裁郑喜凤也与许多燃气经理人看法一致,他说,“王总一是有较强的生意头脑,对生意的判断精确,看准了便去做,独具慧眼;二是有很强的事业心,坚持做好一件事,用长远的目光把工作做成事业;三是有担当精神,不为困难所阻,愿意承担风险。”
从创业至今十多年过去了,燃气1000多位直管经理人努力追求理想信念高线,全部守住了法律底线,公司上下同心协力,做“事业上的伙伴,生活中的朋友”,100多位主要经理人至今没有一人离开华润。这些并不是偶然,很大程度上,和王传栋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及把诚信合规作为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关。
谈到未来,王传栋说道:“十多年前,华润还没有城市燃气业务,未来燃气将面临各种能源的竞争和挑战。我们将按照傅董、罗总对燃气工作的指示精神,创新发展,用放眼未来十年、二十年的眼界去思考和描绘华润燃气的蓝图。创业精神值得发扬光大,但成绩都已属于过去,我们要重新开始,新时代,新作为。”
2012年,华润大学燃气业务发展之道课后,一位打扫教室卫生的阿姨在讲桌上捡到一张纸条,交给了华润燃气的同事。纸条上写着三句话,一是做的比说的好,诚信为先;二是坚韧不拔,没有捷径;三是看重人生主产品、看轻人生副产品。去讲课前,王传栋在飞机上思索并写下了这三句话,他将这三句话视作对自己的总结,也是他对那些将要走上华润各级领导岗位的同事想说的话。
2017年面对新加入华润的未来之星七营学员,王传栋则希望能将当年他在小汤山培训时感受到的鼓舞传递下去。他问自己,如果把这些听众当作是自己的孩子会讲些什么。
走上讲台的王传栋仍有着离开校园时的激情和活力,只是目光更加深邃。他向台下的新员工们讲出了自己的期待,希望他们做父母的好子女、公司的好员工、社会的好公民,让父母引以为荣、企业引以为傲,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从这“三好”中,我们依稀看到了当年他离开校园时踌躇满志的身影,也看到了他的眼中对未来华润人追求新梦想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