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整个家电行业“喜出望外”的一年。尽管年报尚未披露,但包括美的、格力在内的多家国内家电企业,都已迫不及待地官宣“迎来了历史最好业绩”。
海信也是其中之一。在不久前的海信2024年全球客户大会上,海信集团总裁于芝涛透露:2023年海信集团营收首次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9%,海外收入858亿元,同比增长13%。
这是海信集团成立的第54年。即便在相对传统的家电产业,海信也算是“高龄”企业了。但在产业转型和科技演变的每一个节点上,海信都是最先做出反应的企业之一:最早从黑电起家,慢慢覆盖到白电、厨电等全品类;一边布局国内市场,一边将眼光投向全球版图,接连收购了东芝电视、古洛尼(gorenje)、日本三电等国际品牌;同时,从家电出发,其业务藤蔓不断攀延到智能交通、光通信、芯片、医疗等高科技产业,甚至与互联网、人工智能领域相接。
“很多时候,大家把家电称为传统产业,我认为现在的家电更应该称之为优势产业。”海信集团董事长贾少谦指出,包括海信在内的中国家电企业不断迈向高端化、智能化、全球化。在他看来,2023年的“最好业绩”正是家电行业整体跨越转型瓶颈的一个体现。
而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意味着,中国家电竞争的旧战场格局已定,新战场大幕初启。未来家电产业将向何处走?家电企业如何备战新一轮竞争?制造企业如何应对新一轮技术革新?海信持续发展的增长点是什么?就这些问题,贾少谦接受了《中国企业家》的专访,同时他还谈到了2023年最令他振奋和遗憾的事情,这是他接任海信集团董事长的第一年,站在新旧家电产业动能转换的时代交汇口,很多变化正在发生,很多事情也需要重新思索。
以下为对话内容(有删减):
“不是传统产业,而应该叫优势产业”
《中国企业家》:2023年,中国家电企业普遍收获了历史最好业绩,这是一个巧合,还是代表了某种趋势?
贾少谦:说实话,之前大家的预期可能没这么高,成绩出来以后,会觉得挺欣喜的,所以确实是降低预期,提升了幸福指数。
这个成绩背后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经过这么多年的市场竞争,家电行业逐步往头部企业集中的态势还是很明显的,这是个历经几十年白热化竞争的行业,能够活下来的企业都经历了严酷的市场磨砺,不断调结构,不断在进行转型升级。
第二个,是中国管理红利的释放,大家不断推动智能化、先进制造、数字化,实现了质量提升、效率提升,最后提质提效反映在经营结果上。
还有全球化,现在中国企业的海外市场占比越来越多,海外产品的结构也在向上走,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家电行业整体表现都很不错。
《中国企业家》:也就是说,行业整体跨过了一个发展瓶颈。
贾少谦:是这样。
大家一直把家电当成一个传统产业,我觉得,这个叫法已经不是很准确了,应该叫优势产业。从全球市场来看,40%~50%的电视机出自中国企业,50%以上的冰箱、洗衣机是中国生产,中国产的空调更是占到80%,所以从中国走向世界这个层面来看,家电已经是一个有着强基础的产业。
摄影:邓攀
另外,虽然传统不代表落后,但传统总给人创新不足的感觉。但你看,今天的家电行业衍生出来多少应用场景——比如电视机可以应用在医用显示、智慧办公上,而且还出现了像激光显示这样的新技术,所以不能用传统来形容,而是强势和优势产业。
优势产业进一步升级转型,一定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所以过去的家电企业,其实都迈入了新产业、新赛道,尽管很多还处在投入期,但整体上会拉动产业向高技术领域迈进,推着行业向上发展。
《中国企业家》:海信去年也获得了历史最好业绩,营收首次突破2000亿元,是不是还挺振奋的?
贾少谦:去年海信收入增长了9%,利润也不错,在大的经济形势下,取得这样的经营结果,算是一件让大家很高兴的事情。
不过要我说,目前的经营成绩还是马马虎虎。我觉得最振奋的事情,还是这个成绩背后的机制建设,这是过去两年我们一直在做的,今后也会把这种长效激励机制在企业内部做得更完善,让过去的企业打工者或者职业经理人,逐步向企业股东或者事业合伙人的角色去转变,这两年的尝试还不错,未来肯定会更进一步。
《中国企业家》: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
贾少谦:涉及到未来发展的一些事情,包括现有产业的拓展,新产业的挖掘,长期能力的搭建等,这些都还没有显著的成效,当然推进下去需要时间,但这个过程需要更加坚定。过去在管理重心和企业长期能力培养上,会有短期和长期的博弈,也留下了不少遗憾,所以还是要坚定去做正确的事情,坚定去做长期的事情。
“海外新战场,价格战行不通”
《中国企业家》:作为海信集团董事长,2024年要做的最重要的三件事情是什么?
贾少谦:第一件还是内部变革,从2022年开始启动变革,到今年已经进入第三年了,希望在前两年的基础上,今年找出几个关键性的根源问题,在公司治理、顶层设计上有一些更实质性的动作和突破。
第二件应该是海外发展,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如何进行调整,让全球化步伐更稳扎稳打,同时积极有为地进一步提升。
第三件是新兴产业发展,要做更多的探索探讨,寻找新机会,为未来进行规划、布局。
实际上,这三件事既是今年的重点,也都事关长远,需要一定的战略抉择,还要一定的冒险意识,要真的敢于尝试。
《中国企业家》:今年几家头部家电企业都表示要加强海外布局,如何看待未来海外市场的竞争环境?
贾少谦:刚才也说到,中国家电已经占了世界的一半,未来全球市场的竞争恐怕也是中国企业之间的竞争。
实际上,家电行业本来早已是全球化的竞争,只不过30年、40年以前,是在中国市场的全球化竞争,现在换了个新战场而已。
整体上,我认为大家都出去是个好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制造的力量越来越强,通过竞争去满足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消费需求和场景化、个性化需求,也会进一步推动产业自我调整和技术创新。
来源:受访者
未来产业集中度会越来越高,每个品类同台竞技的也就只有三五家;同时,竞争的逻辑也会发生变化,凡是能够出海的,未来肯定是以自主品牌为主——而不是20年、30年前的代工模式了,这个时候如果还想以价格战的方式去开拓市场是行不通的,会形成对品牌的伤害,所以未来的竞争是脱离低层次、低价格,在高端化、品牌化的层面进行竞争。
“正确地做事和做正确的事,完全是两个层次”
《中国企业家》:在很多人看来,家电市场已是一个存量博弈的市场,身处其中的企业不可避免会遇到发展“天花板”,对于海信来说,新的增长来自于什么?
贾少谦:第一个来自于白电市场,去年海信的洗衣机表现不错,空调也有了很大的增幅——当然因为之前基数比较小,增长一点就会很明显,实际上总量跟同行差距还比较大。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海信在技术上的积累,带来了产品性能、品质的提升,产品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这些都增强了海信在白电领域的品牌影响力。
另外是海信的to B业务,经过了这么多年的铺垫,积累了一些经验,有些板块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在行业里面做到了数一数二,现在就是要继续把技术根基做牢,抓住未来可能出现的机遇期和窗口期,加速发展。
第三个就是新兴产业,比如汽车电子,目前从技术层面看,海信从汽车的压缩机、空调系统,再到汽车模具都有布局;在应用端,电视屏可以延伸到智慧驾驶舱,激光显示也可以延伸到抬头显示领域,还有海信的智慧交通可以切入到车路协同、无人驾驶等,如果能更好地进行产业打通,增强协同性,产业空间会更大。
《中国企业家》:目前,海信这些业务都分散在不同的板块,要想加强协同,是否要做业务整合?
贾少谦:不错,集中是强化组织黏合度和融合度的最好方式,但有时候,比组织更重要的是机制,一个强化协同性的机制可能更重要。
比如去年海信成立了消费者事业群,目的就是要做一个协同性平台。因为海信有两大to C 公司——海信家电和海信视像,大多数时候,他们面向的是相同的客户和相同的用户,很多供应链环节和后台支持也都是可以复用的。过去,因为处在不同的法人主体之下,肯定是各自为战的状态,而通过虚拟平台的协同性,可以把两个独立的公司统筹在一起:一方面能给用户提供更加一体化的体验;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管理成本、财务成本、运营成本,提升效率。
海信是从去年年底开始推这个模式,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特别成熟的经验,但整体来看效率比过去要更好。
《中国企业家》:海信家电和海信视像在去年三季度的净利润率已经有所提升,未来希望通过变革,达到一个怎样的水平?
贾少谦:这件事我们一直在考虑,但变革是很难的,就像治病一样,同一个病状,致病原因太多了,要找准病因是很难的,恐怕需要一边尝试一边下药,一边看疗效一边调整。
但我们也不着急,因为这不是一个需要快速变革进而决定生死的事情,更多是稳中求进的一件事情,只要方向上不错,任何一点变化都有利于效率提升。
而且企业变革最关键的是思想认识,变革工具反而不重要,只要认识调整过来了,总能找到有效的办法。
《中国企业家》:现在还会经常去门店吗?
贾少谦:过去经常去,现在很少了,原因还是那个,我认为那样是干了自己不该干的活,等于剥夺了底下人的责任心。
我希望未来海信把管控模式转变为授权模式,把权力不断下放,让每一个业务单元都能成为一个自我驱动、自我迸发活力的组织。过去常说,正确地做事和做正确的事,这完全是两个层次,前者更多的是执行,关注的是任务落地,但后者关注的是未来发展,是主动决策,所以将来要学会让各个层面的人都能去做正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