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老龄化、家庭少子化的大趋势之下,针对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面临的“谁来为老年人服务”这一难题,政府、企业、社会都在探索以智慧医养来补上人力短板,提升老年人养老生活的质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加强健康、养老等民生科技研发应用”;今年国务院的1号文件《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中也把“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目标。
全国两会期间,智慧养老也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今年向全国人大提交的《关于积极推进数字化技术服务民生保障事业的建议》中提到,建议充分发挥数字化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以数字化积极应对老龄化。
智能养老提升老年人养老质量
郑功成表示,我国是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很多新的有效支撑,例如,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及其形成的健康数据监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并进行安全预警;用整合型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有效联结居家老人与社区周边的养老服务供应商,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支持和引导老人将数字化工具作为社会参与并以维持精神健康的新媒介等。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张思锋的研究显示,智能养老,未来已来。目前我国养老服务进入以智能穿戴、远程监控等信息设备与技术为依托,面向独自居家或入驻机构的老人传递检测、报警、提醒、信息的养老模式。
张思锋表示,重点研究、开发、制造、推广高中档替代人力的五能陪护(保姆)机器人:即能干家务,能当秘书,能家庭理财,能与老人进行情感交流、心灵安慰,能够处理各类社会关系;伺候病人、照护老人、小病能治、大病导医的家用陪护机器人。
“学会与机器聊天,是大家新的课题。”泰康之家·燕园养老社区的的居民宋建云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智能医养以及正在快速发展的AI大模型技术对于养老来说非常有帮助,比如家政护理型的机器人可能还需要8~10年,但一旦商用,对老年人的帮助是绝对的;现在直接可以帮助老人的,是聊天型的AI机器人,精神抚慰和时代连接,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特别重要。
以泰康养老社区为例,智慧养老落地的举措之一是通过智能音箱的人机对话,来实现对老人全天、全方位的服务,涵盖安全、健康、餐饮、居住、文娱、社交、运动、公益等场景,老人们直接用人机对话的方式,向机器发出指令,可以是问天气寻求生活中的帮助,也可以在出现身体不适、跌倒等情况下,一呼触发社区紧急救助流程。
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李微微等政协委员联名提交《关于加强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建设的提案》,呼吁加强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提案进行的相关调研显示,智慧型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迅速、需求巨大,进行智能化改造后的家庭,可以实际监测居家老人健康状态,一键呼叫亲人、医院、社区三分钟响应,满足了居家养老需求,深受群众欢迎。
这份提案建议,加强信息化技术在社区居家养老中的普及应用。大力推广智能化助餐、助穿、助浴、助行、如厕和感知类服务产品,加速居家养老智能化、便捷化融合;通过服务产品的科技创新,降低居家养老使用智慧设备的支付成本;推动高龄老人可穿戴传感设备的广泛应用,推广便利化的“一呼百应”智能设备。
养老服务业普遍面临人才短缺
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2.97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1.1%,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2.17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4%。
民政部部长陆治原在两会期间的“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中表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进程速度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重三个显著特征。下一步民政部将着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
陆治原表示,在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方面,要解决由谁提供养老服务,提供什么样的养老服务等问题。
第一财经记者在养老一线调查时发现,人才匮乏是整个行业发展的痛点之一,当前养老服务行业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普遍存在人才数量短缺、年龄偏大、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张思锋认为,中国养老服务面临人力资源困境,家庭照料人力不断减少,失能半失能老人专业护理服务人员短缺。智慧养老是传统养老服务的功能延伸,发展替代人力的智能养老服务,是改变传统“人养人”这种劳动密集型养老模式的途径之一。
在人口负增长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养老行业用人荒很难通过培养或是吸引充足的养老服务人才来解决,发展智慧养老,以机器来代替一部分人力服务是一条可选择的道路。
陆治原表示,民政部门将持续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养老服务格局。居家养老方面,推进家庭适老化改造,建设智慧型家庭养老床位。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主任章晓联建议,构建“居家老人紧急救治地图”实现智能养老,加强智慧健康养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养老信息互联互通,达成老人需求与服务供给方面的信息对称,让智能设备更人性化,让居家养老更方便。
郑功成建议,国家像重视数字化技术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一样地重视其在民生保障领域的应用,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作用,凸显数字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技术优势,让数字技术更多更好地惠及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