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达21.1%,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和长期照护需求十分迫切。被称为“第六险”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有效满足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减轻老人及其家庭的负担,自2016年在部分城市开展试点以来,受到普遍欢迎。据统计,截至2022年末,已有1.7亿人参保长期护理保险,超过120万人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
不过,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周汉民指出,当前长护险评估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失能评估机制存在多样性,各地自行出台的评估标准有时无法全面准确反映老人的实际情况,部分评估机构的操作规范性不足,评估质量有待提升,评估流程也需完善。例如,评估有效期一般为2年,到期后需重新评估,而此时评估标准较之前有变化,却没有充分告知,导致老人对评估结果存在异议。
此外,他认为长护险服务体系也有待进一步健全。目前的服务方式相对分散,特别是在居家上门照护方面,存在服务过程难以记录、服务内容难以量化、服务时长难以统一等问题,加上服务人员自身水平参差不齐,服务内容、时长等与应有的要求不符,甚至出现部分护理员采用“虚假打卡”等方式,虚报长护险服务、骗取医保基金的情况。
周汉民呼吁,要进一步发展好、完善好长护险制度,首先应完善评估体系。总结各地试点经验,探索在全国层面形成统一规范的评估标准和专业独立的评定机制。对于评估标准、评估机构、评估人员分别出台明确细化的指标体系,加强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认真把好“准入关”。对于反映较集中的争议,应及时研究,强化检查,给予反馈。
其次,在完善服务体系方面,他建议统一关于失能老人基本生活照料项目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项目内容,形成服务清单,制定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加强对社区居家和养老服务机构以及护理员的全面性、系统性培训,尤其是强化职业道德素养培训,建立相关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信用库,引导长期护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最后,他认为还应完善监管体系。“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服务机构和人员的日常监管,通过专项检查、随机抽查、上门随访、搭建智能信息系统等多种形式,实时掌握人员备案及在岗情况、服务内容完成、服务时间监测、服务质量和结果评价等。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开展风险预警,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严肃处理。此外,通过树立优秀典型、设立人才激励计划等等,提高护理员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