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近两年房价并没有上涨,实际上大部分人购房能力并没有提高,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近一年“消费支出情况”数据显示,全国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4538元,这些消费支出中,居住消费达到5882元,占总消费的24%,如果有房贷、装修贷的情况,这笔开销达到5-20万元,由此可见,即便房价没有上涨,对于普通人而言购房压力依旧较大,如果房子坚持不降价,而购房人又坚决不买房,最后会怎么样呢?本文一起来详细聊聊这个问题。
先来看开发商坚持不降房价的原因,客观来说,地方城市有“限跌令”规定,约束开发商成交价不能低于开盘前在房管局的备案价,即使开发商有降价的想法,也过不了监管这一关,主观上,开发商的成本确实比较高,拿地成本占30%,建安成本占40%,纳税成本占15%,剩下约15%的利润,如果再打点折,那么利润就更加微薄了。
或许大家会比较诧异,以前开发房地产利润很高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房地产不应该如此呀,而事实上,2022年公开年报的69家在香港上市的内资房企中,有36家净亏损,净亏损总额达到2074.97亿元,而实现盈利的33家总的净利润也才1905亿元,盈利还不足以覆盖亏损,一旦上市房企出现大幅亏损,股民便会抛售,长此以往,只会让房企走向破产或重组边缘,由此可见,开发商成本高才是房企不愿意降价促销的主观原因。而不愿意降价,最后会出现3类情况:
第一类是购房者和开发商先僵持一段时间,资金实力比较雄厚的,扛的时间会长一点,但是资金实力较弱的房企,或许扛不到楼市反弹周期,尤其是那些目前已经出现债务危机的房企,国家又不会出资保房企,自身又无法增加融资,最终会面临被吞并(收购重组),甚至不排除直接面临破产。
二手房也是如此,没有债务危机的二手房房东,如果不降价,得做好长期持有准备,而有债务危机的房东,如果债务无法有效化解,所面临的最终结果会是法院清算强制执行,名下房产低价拍卖用于偿还债务,具备破产条件的清算完个人财产后申请个人破产。
第二类是开发商资金回笼不足,导致拿地规模下滑,进而导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继续下降,依赖土地出让收入的地方财政变得捉襟见肘,更为重要的是包括显性和隐性在内的超过100万亿地方债务,这些债务接下来会陆续到期,那么地方财政会拓宽收入渠道,比如转让经营权、降低土地起拍价、增加部分税种等等,富人移民税、遗产税、房产税、空置税等都是发达国家已经开征的税种,不排除我国也会增长这些税种。
第三类是大批量房企扛不住后,一旦走向破产这条路,那就会出现银行提供给房企的项目开发贷款会出现违约,违约之后银行会对其提出上诉,申请法院执行违约方的名下资产用于偿还债务,开发商最主要的资产不是公司价值,而是公司所持有的土地以及还未竣工的房子,这些用于抵债的资产往往会被银行低价转让出去,如果没有企业愿意接手这些资产,长此以往银行烂账率会大幅上升,最终影响到银行正常运行。
以上是房子坚持不降价、购房人又坚决不买房最终推演的结果,当然我国有能力防止出现这一结果,高层在多次会议中明确表示,要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让房地产风险转移到金融系统中来。
那么房企申请破产就很难被通过,大概率会以这种结局结束:现金流出现危机的房企首先妥协,绕过“限跌令”进行“变相降价”,比如买房送车位、送优惠券(可以变现的优惠券)、送工资(买房人挂职到卖房单位)等等,如果还不能化解企业资金周转危机,那么就寻求大企业庇护,将名下资产打包卖给大房企,李嘉诚在香港抄底就是这种模式,而且李嘉诚很乐意这么干。
综上所述,降价促销不会就此结束,楼市虽有崩盘风险,但并无全面崩盘可能性,局部出现泡沫破灭,比如学区房、豪宅、小产权房,接下来或将成为肉眼可见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