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到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擘画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美好蓝图。从蓝图到现实,各地锐意进取、真抓实干。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2024年开春之际,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实干·2024》系列报道,多维度聚焦各地新气象、新作为、新突破和新展望,振奋龙马精神,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央广网广州2月24日消息 广东再一次用数据筑牢自己的地位。“2023年,广东成为全国首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万亿元的省份,总量连续35年居全国首位!”在2024年1月23日举行的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当这份亮眼的成绩单一公布,会场掌声雷动。这一刻,掌声印证了广东牢记总书记嘱托、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的责任担当。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广东要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最是一年春好处。甲辰龙年首个工作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再次擂鼓催征,聚焦产业科技话创新、谋未来,凝聚起全省上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干劲。
连续30多年稳居“全国第一强省”称号的广东,如何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进”的姿态走在前列?如何蹄疾步稳,推动高质量发展一往直前?面对当前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等难题,广东又将如何跃马扬鞭?
激活“一湾春水” 打造世界级大湾区
广东,背靠南岭,面朝南海,毗邻港澳,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地之一,长期以海纳百川得开放风气之先。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从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到珠三角成为“世界工厂”,再到“再造一个新广东”,开放是广东的看家本领,是跃向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动力之一。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近年来,粤港澳三地加速融合发展,大湾区以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这片面积5.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00多万的热土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被赋予“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全新定位。立足“一点两地”新定位,广东始终坚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以珠三角为主阵地,举全省之力真抓实干。
港珠澳大桥入口(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伶仃洋上超级工程——创造多项世界之最的深中通道,历时7年攻坚克难,终于在2023年实现全线贯通。通车后,深圳、中山通行时间缩短至30分钟以内,珠江东西两岸继港珠澳大桥后又添一重要连接通道,1小时湾区都市圈成为现实。
不只是深中通道,放眼湾区,港珠澳大桥车流量2023年创历史新高,广深港高铁恢复运营,琶洲港澳客运码头投入运营,基础设施“硬联通”加速推进,跨境出行“公交化”让人们大叹一声——“快”!启动建设“数字湾区”,“湾区标准”“港澳药械通”“湾区社保通”“两车北上”、人才签注、利率“互换通”等落地实施,“软联通”激活了大湾区融通发展的一湾春水。
位于南沙蕉门河畔的创享湾,集交流、青创、科创合作平台于一体。“85后”香港青年孙弘睿,一年多前在创享湾成立港澳青年五乐服务中心,日均接待近百人,成为一批批港澳青年融入湾区发展的起航地。“我是较早一批进入南沙创业的香港青年,8年来切身体会到南沙市场的广阔,大湾区是一个互联互通的平台,未来有无限可能。”孙弘睿说。
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内一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做测试(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香港广东青年总会的调查显示,香港青年愿意来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意愿指数相较最初已增长了一倍,2023年更是创下新高。
“我们希望把全国各地最有想法的年轻人汇集到大湾区,用最新的理念去培养他们,让他们能够在这里生根开花,发挥更大作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教授、协理副校长杨旸表示。
不可否认,相比世界上的其他成熟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仍面临不足与短板。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在金交会上就曾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性不足,存在同质化竞争,原始创新成果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公共服务方面,大湾区内部存在明显的不均衡,公共服务体系也面临着制度性约束。
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央广网发 广州市南沙区委宣传部供图)
针对大湾区发展制约因素,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指出,软环境和硬环境需要共同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需要从0到1再到N转型升级。
人只有不满足,才有前进的动力。对一座城市、一个地区来说,同样如此。广东省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做实“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加快建设世界级的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
每一次国家战略的升级,往往带来城市格局的一次新蜕变。当湾区经济定位成世界经济版图上醒目的标识,大湾区建设迎来新的重大机遇,广东扩大高水平开放的新图景,彰显其追求湾区经济NO.1、力争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占据领先席位的雄心。
聚力“百千万工程” 化最大短板为最强韧性内生动力
登顶中国第一个“13万亿大省”后,广东一省GDP总量即能跻身世界前十。
那么,广东是否真是“多边形战士”,全无弱点?答案是否定的。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就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时隔5年,2023年考察广东时,总书记再次明确要求广东要下功夫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广东共设21个地市,长期以来,受地域等因素限制,珠三角9市的经济总量占全省约八成,粤东西北12市经济总量不到珠三角地区的1/4。而一些山区,人均GDP甚至低于全国水平。
为将短板变成潜力板,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为全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掀开了历史性的一页。
广东乡村里星罗密布的桑基鱼塘(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百千万工程”顾名思义是从县、镇、村三个维度发力。过去一年,广东在县域,实施“创先、进位、消薄”行动,大力发展食品加工、文化旅游等强县富民产业,推进扩权强县、强县扩权改革,使得县级资源整合使用自主权进一步扩大;在镇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在村级层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等各项土地改革,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省上下劲往一处使。
和珠三角相比,粤东西北的差距和潜力都在产业上。广东抓住产业这个制约区域平衡发展的“牛鼻子”,设立总规模240亿元的省产业转移基金,推动产业有序转移,越来越多的粤东西北县区与珠三角共绘产业图谱。
在中国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正河看来,“广东发展县域经济在产业选择上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从资源、区位、历史等多角度研判确定适合当地的产业,并坚持规划不变、久久为功,将产业链科学嵌入县、镇、村中,实现协调发展。”
2023年以来,广东全省各县(市、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走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道路,做好“土特产”文章。在粤东,海上风电动能强劲;在粤西,“海洋牧歌”唱响深海;在粤北,山间“金果”次第飘香……
油茶成为粤东西北山区农民的重要林业经济作物,图为种植户在修剪油茶树(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在汕头市南澳县深澳镇走马埔村的海面上,漂浮着大片彩色生态浮球方阵,宛若一片浪漫的“彩虹海”。这些浮球方阵是南澳养殖生蚝的专用设施,采用PET材质,既推动了生蚝养殖产业发展,也为海洋生态保护作出贡献。如今,走马埔村海域生态养殖基地,已成为粤东地区最大的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全镇年产值约2.5亿元。
钱袋子越来越鼓,农民脸上乐开了花。走马埔村村民朱泽浩说,以往自己主要是靠打渔为生,收入较为微薄。“我现在承包了200多亩基地海域养殖生蚝,一年下来可实现纯收入十多万元,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据广东省财政厅数据,2023年广东省一般公共预算共投入1490亿元支持“百千万工程”,其中超过70%的资金投向粤东西北地区。更可喜的是,2023年,广东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36∶1。
南澳县深澳镇走马埔村的“海洋牧场”(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百千万工程”一年开局起步,未来几年尤为关键。从今年广东省“两会”看,广东将延续开局之年的路径,全面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培育更多全国经济强镇,以美丽圩镇建设和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深入推进产业有序转移,持续深化县镇村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百千万工程”不断走深走实的“内生动力”。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毛艳华认为,广东要继续推动粤东和粤西的沿海经济带扩大开放水平,加强与大湾区产业联动,发展绿色石化、先进制造、电子信息和海洋经济等产业集群,打造成为广东对外开放的新高地。而北部生态发展区要加快绿色崛起步伐,在产业定位上要注重绿色生态,通过完善省级财政转移支付体制,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等,助力粤东西北与大湾区“比翼齐飞”。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优势塑造工程、结构调整工程、动力增强工程、价值实现工程。鉴于此,广州市社科院区域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蒋丽也提醒,要避免偏重产业发展而忽视城镇建设出现的“产业空城”“产城分离”等问题。她建议,加强设计规划,合理布局产业与城镇用地,精准预测产业和人口规模同频发展。
升级“广东造” 新质生产力加速“开跑”
多年来,制造业持续为广东全省GDP增长贡献超过50%,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利器,也是广东经济的产业脊梁。
旧去新来,乘风破浪。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广东高质量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如何破题?广东提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举,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此,广东密集出台支持制造业当家配套政策,“广东造”向“海陆空”全面进军,不断攻坚新技术、创造新价值、塑造新动能。
中船龙穴造船基地,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今年刚开年,新一代破冰科考船“极地”号出坞下水。“2023年订单数量已经翻番,新订单排到了2028年。60%以上的订单是高技术、高附加值的LNG双燃料、甲醇双燃料动力的新型绿色船型。”广船国际副总经理周旭辉说。
在广船国际智能薄板分段车间,大片厚度仅6毫米的钢板被送上生产线,智能机器人对钢板进行自动化焊接,速度是传统电焊的5倍。整条生产线,就像一台巨型船体“打印机”。近年来,广船国际依靠科技创新,先后攻克了世界首艘极地重载甲板运输船、极地凝析油轮等研制目标,多次填补相关领域技术空白。
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上聚力攻坚,让创新之花更好地结出产业之果,广东坚持存量变革与增量崛起并举,做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这两篇大文章,推动“广东造”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走进深圳比亚迪总装车间,机器轰鸣,生产线上机械臂不停挥舞……在这里,组装下线一辆崭新的新能源汽车只需要90秒,一条生产线年产能达到20万辆。过去一年,比亚迪成为了中国汽车工业70年以来首个进入世界销量前十的中国汽车品牌,中国品牌正在改写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我们预计,2025年前后,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增长到70%,这将是重大机遇。”比亚迪汽车有关负责人表示。
新能源汽车,是广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缩影。2023年,广东省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达253万辆,逐步在世界汽车产业拥有真正的话语权,成为广东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壮大的有力例证。
2023年12月28日,广州知识城上空,随着16个动力桨持续旋转,一辆搭载乘客的“空中的士”垂直而起,完成了全球商业首飞演示。这款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由广州本土企业自主研发,瞄准的是万亿蓝海——低空经济。“我们用了3年时间取得全球首张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系统型号合格证,随着低空经济行业不断发展,未来天空中将有很多的无人驾驶航空器在飞行。”亿航智能设备(广州)有限公司副总裁贺天星说。
具有象征意义的是,EH216-S无人驾驶航空器飞上天空当天,广州开发区涵盖低空经济领域的21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当前,深圳、广州等地已率先布局低空经济,广东无人机出口量占全国90%以上,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70%的市场份额,载人通航业务全覆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广东开拓更广阔的“低空版图”,“再造一个新产业”的态势呼之欲出,“再造一个新广东”的势能蓄势待发。
亿航智能EH216-S无人驾驶航空器在进行飞行测试(央广网发 广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从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是“广东造”,到成为全国储能电池产业配套最全的地区;从技改投资增速创6年新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到规上工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居全国第一,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2023年,广东每一个荣誉都踏上新质生产力正在形成的时代潮头。
然而,广东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困难和挑战也有清醒认知。这包括:广东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新动能培育有待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然突出。
新的一年,在依然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中,如何完成5%的全年增长目标,赢得未来?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广东鲜明提出,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以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双轮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首先要开辟新赛道、抢占制高点。广东提出发展集成电路、新型储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打造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高地,超前布局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打造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抓住发展风口起飞。同时,瞄准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深入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此外,广东还要深入推进数字赋能,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制造业数字化“链式转型”省域样本,不断提高广东制造的“含智量”“含绿量”“含金量”。
在2024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东进一步明确了路径目标,鲜明提出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广东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也必将是一场艰苦的竞速赛、耐力赛和接力赛。广东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加速前进,向着产业科技高峰全力攀登,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
知所来,明所往。潮起珠江再出发,奋楫扬帆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