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年代:西周
出土地址:灵台县白草坡M2出土
这件玉人形铲高17.6厘米。重87克。青绿玉圆雕,裸体站像。发辫虎首蛇身盘成堆髻。长脸,阔鼻,深眼窝,大耳,厚唇前突,两手捧腹,两腿间呈“8”形镂空,双足并拢作铲形,有斜刃。出土于甘肃灵台白草坡一座西周时期的古墓之中。
与它同时出土的还有另一件青铜“人头銎钩戟”,两件文物上的人物长颅、深目、高鼻、窄面、薄唇,面貌分明不是华夏人相貌,其中隐藏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甘肃省灵台县,位于陇东黄土高原南缘,居秦陇交界,历来是秦陇门户。在灵台县城西北30里的西屯镇境内,有个村子叫白草坡。
1967年9月的一天,该村在整地时,挖出了一批青铜器。凭空挖出宝贝,这一消息很快传开,闻风而来的村民纷纷赶来挖宝。就这样,1号墓、2号墓的许多珍贵文物就这样匆匆忙忙地与世人见面了,其中就包括这件玉人形铲。在地下默默沉睡了两三千年之后,它会带给世人哪些惊喜?
白草坡发现古墓的消息很快被上报,随后,灵台县文化馆、平凉地区展览馆、甘肃省文物考古队联合对白草坡古墓进行发掘,确认这些墓为西周墓。考古人员在已发现的2座古墓附近又发掘出古墓7座,车马坑1座。
经过考古人员的认真发掘和清理,连同群众挖掘出的文物,白草坡西周墓共发掘各类文物1800多件,随葬物分铜器、陶瓷和玉石蚌贝骨甲三大类,铜器类数量和种类最为丰富,经过考古工作者整理发现,随葬物中属国家一级文物的达27件之多,包括鼎、簋、尊、爵、卣、斗、啄锤、玉人俑、青铜镂空鞘短剑、人头銎勾戟等一批稀世珍宝。考古成果之丰硕,当时在甘肃,乃至国内文博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在发掘出的青铜器中,有铭刻的铜器24件,共有铭文14种,这在国内考古史上也颇为罕见,铭文虽短,但却有着重要的价值。后来,人们把白草坡称之为地下“青铜王国”。
甘肃省文物考古队的专家,通过对出土的青铜器潶伯尊和提梁卣上的“潶伯作宝尊彝”一段铭文作了深入的研究后认为,墓主人为殷王族后裔,或为一邦之长,或是受西周王室或上一级诸侯节制的军事统帅。
西周初期,灵台即为周王朝姬姓封国——密国,历经武、成、康、昭、穆、恭六王凡120余年。这一时期的周文化遗址比比皆是,灵台先后发掘和清理了白草坡、姚家河、郑家洼、洞山、西岭、东庄、景村等一大批西周墓葬群,出土了黑伯、假伯、光父、乖叔、吕姜、并伯等一批西周贵族的重要器物,为研究灵台历史和西周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文物依据。
其实,甘肃灵台早在4000多年前的齐家文化就出现了很多玉器,从工具到礼仪祭祀,玉器品类和用途非常广泛,而在之后先周和西周文化的玉器就更加丰富,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工艺水平很高,其中有不少上乘精品。
在白草坡西周墓葬群中,除了在1号墓和2号墓各出土一件玉人之外,还出土了玉璧残片、玉璜、玉柄形器、玉戈、玉板、玉管、花叶状玉饰、玉蝉、玉鱼、玉笄、玉鸟、玉环、玉琥、玉圭以及其他小玉件、玉器残片和石器38件。
白草坡2号墓出土的玉人形铲,高17.6厘米,重87克,为青绿玉,玉质比较干涩,质差,是一件圆雕玉器。玉人裸体直立,发辫虎首蛇身盘成堆髻。长脸,阔鼻,深眼窝,大耳,厚唇前突,两手捧腹,神情肃穆,玉人背部可见双臂肘,以及脊柱凹槽。两腿间呈“8”形镂空,双足并拢作铲形,有斜刃。玉人无明显性别特征,但从身躯面相判定应是男性。有学者认为其形象应当是部族所崇拜的神灵或重要先祖。铲状足可以插于土台或某种器物顶端,于祭祀时放置在庙堂之上的重要位置。
白草坡1号墓还出土了一件玉人,玉器高7.9厘米,重14克,黄绿色玉,质不纯净,有绺及裂,黄绿斑驳,身着衣袍,手足为衣袍所掩。这两件玉人都出土于墓葬腰坑口部位。考古工作人员认为,玉人似被捆绑四肢状,根据出土位置,玉人很可能是系于墓主人腰间,其制作似经有意丑化。从形象看,一玉人具有南方炎热地区民族的特色,一玉人颇似洛阳东郊西周墓的玉奴隶俑。这些贵族墓里的特殊俑人,反映出当时中央王朝征服周围各民族,俘掠大量战俘这一史实。所不同的是,白草坡出土的玉人可能属于被俘的敌酋。把被俘者制成偶,加以丑化,系在腰间或随葬地下,包含献俘纪功的意义,也可能是某种巫术的表现。
根据白草坡西周1号墓出土的七鼎,和大量豪华的人头戟、虎钺、玉人等随葬品,考古学家推断墓主人“潶伯”是西周早期人,应是周王封在潶的伯爵,潶国族的首领,名字不详。
潶在这里应该是地名或封国名,因黑水而得名。
现在,灵台县境内还有一条河流名叫黑河,黑河发源于甘肃省华亭黑鹰响,流经甘肃省崇信、灵台至陕西长武县亭口汇入泾河,全长168公里。白草坡就位于黑河和达溪河之间的什字塬腹地西屯镇。
潶伯封于黑水,按以地为姓的习惯,其邦族应姓黑。黑姓在王符的《潜夫论》中被列为殷王族子姓微子之后,潶伯一族也是殷的权贵,或早就定居泾水流域,或从内地迁徙而来,康王时受封为新王朝的一员,为周王城镇守边疆,防范北方少数民族鬼方势力。
早在三皇五帝时期,鬼方就已经和中原民族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了,在同大自然的搏斗中,鬼方修炼得异常彪悍,中国古代史书中往往把他们称为“北蛮、蛮方”。之后更在历朝历代中多次出现,许多古老典籍中都有这个民族的身影,比如《周易》中记载道:“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此时,鬼方的势力异常强大。按照甲骨文的记载,鬼方被武丁打败,败亡的鬼方远遁、隐匿抑或迁徙。
有学者认为,玉人形铲与人头銎钩戟的人物形象浓眉深目,高耳巨鼻,就是古代臣服于周的“鬼方”部族首领。在先秦以前的相当时段,中国北方从山西北部,到陕西北部,再到甘肃东部中部西部,一直到新疆、中亚的广大地区,生活着以畜牧为主兼营农业的欧罗巴种草原民族。
巍峨的崇山峻岭和延绵的戈壁沙漠从未将中国与欧亚大陆隔离开来,自古以来,中国与西方一直在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文明交流,哪怕是这件小小的玉人形铲,也在通过它独有的方式诉说着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