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农历甲申年。
这一年,大明王朝即将落下帷幕。这一年,即将成为影响此后300年的关键年份,而身处其中的人物浑然不觉。
关内的农民军在“闯王”李自成的带领下,已经进入了天下第一藩——西安府(今西安市),离大明政治中心,又近了一步。
关外,一支人数十余万、骁勇善战的八旗部队在摄政王多尔衮的带领下,正密切窥探中原的一举一动。
▲1644年,紫禁城换了三任主人。图源:摄图网
悲催的春节
这年春节,“大明劳模”崇祯皇帝感受到了大厦将倾前的紧张与压迫。
那天,北京城里突然狂风呼啸,黄沙蔽日,本应张灯结彩、欢庆新年的大街上,人烟稀少,满目萧条。
那天,本应进宫朝贺的大臣们竟然集体“旷工”。空荡荡的大殿中仅剩崇祯一人,想要勉强挤出喜迎新年的笑容。
但他笑出不来。
此前,抗金名将袁崇焕,因为己巳之变,被凌迟处死;三边总督郑崇俭,未损一兵一卒,因遭大臣诬陷,削职被杀;天雄军领袖卢象升,因弹尽粮绝,身中四箭,壮烈殉国;大秦军领袖孙传庭,因频繁被催战,无奈出战,失关身亡;蓟辽督师 洪承畴因粮草不济,被迫降清……
崇祯明白,这些固然有自己优柔寡断、性格多疑的因素影响,但最严重的的问题是,现在,自己似乎已经无将可用了。
一周后,给崇祯皇帝的“催命符”送到了紫禁城:攻入西安的李自成,已在春节那天登基,建立大顺王朝,改元永昌。
下一步,他要率兵攻入顺天府(今北京市),做这个天下的王!
吴襄的报价
崇祯再也坐不住了,他要逼自己尽快做出决定。
他想到,如今唯有两种方法可以再救大明一次,救自己一命。
要么调在长城驻守的关宁铁骑回京勤王,要么直接迁都金陵(今南京市)。
关宁铁骑,总兵力三万人,由抗金名将袁崇焕一手打造,是明末三大精锐部队之一。
此前曾痛击多尔衮,揍哭皇太极。
也是目前为止,战斗力最强的大明“正规军”。
而金陵城,是曾经的大明首都,太祖朱元璋就是在那里宣布了大明的诞生。
迁都北京后,金陵城仍保持有完整的行政部门,以备帝国日后发生不测时,可以东山再起。
如若调关宁铁骑入关,那就相当于,把辽东大片领土拱手相赠给关外虎视眈眈的大清八旗。
而自明成祖朱棣以来,大明皇帝的祖陵都在北京附近,若迁都金陵岂不是会使祖宗身后不得安宁?
不管采取哪种方法,崇祯这锅是背定了。
他想起了哥哥临终前说的“吾弟,当为尧舜”,感到一丝对掌控帝国未来命运的无力。
在经过几个日夜的反复思量后,崇祯最终决定,调关宁铁骑入关。
他想保住自己的命,但不想背负背弃祖宗的恶名,他可以接受做“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典范。
关宁铁骑的指挥者,正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吴三桂,此时他爹吴襄正在京城负责皇帝的保卫工作。
接到崇祯的命令后,吴襄迅速入宫。
崇祯见到吴襄就像见到恩人一样,拉着他的手,亲切地问他,到了北京住得习惯吗?穿得暖吗?有什么需要呀?尽管提,朕都能办到。
吴襄当然明白皇帝紧急召见他的意图。既然皇帝开了口,那他可就“照实”说了:
臣有家丁三千,跟自己的儿子一样,平常都用美酒肥羊、绫罗绸缎供着,打仗时,只要我一声令下,他们都能出死力。
另外,犬子吴三桂手底下还有能征善战的关宁军三万兵士,正在全力抵御关外八旗。
不过,皇上如果要调动他们,依臣的估算,大概需要朝廷拨给粮饷100万两。
崇祯一听,下巴差点掉下来。怎么会要这么多?
吴襄说,百万不多的,除了三万作战的士兵,咱还得替人考虑军属安排,要是算上安置费,这些估计都不够。
那么,吴襄这个“报价”是否存在夸大之嫌呢?
据万历年间宋应昌编著的《经略复国要编》记载,关宁骑兵每月可获得俸禄是1.6两+半石大米,那么,一年就是19.2两+6石大米。
按当时朝廷折价1石大米≈1两银子,养一个兵一年最少要花费25两。所以按三万士兵口粮算,再根据大明晚期通货膨胀的状况,吴襄说的是实话。
可崇祯犯难了。他心里很希望关宁铁骑能回防救自己,但这个价格太高了,他给不起,整个大明也承担不起。
他直言自己没钱,能否看在军人职责与使命的份上,先干活后拿钱。
吴襄摇了摇头。
▲明朝的灭亡在这一刻已经定了。图源:摄图网
时间不等人
作为一代帝王,崇祯居然选择了一个不甚明智的做法,求助大臣。
他对大臣们说,目前,西北有李自成大军,关外有多尔衮的八旗精锐,虎视眈眈。
由于连年征战,大明国库已经没几个钱了,朕甚至都拿出自己的私房钱捐助前线了,你们这次能不能出点钱,请关宁铁骑回防北京?
说实话,这种求援很难奏效。
纵观中国历史,传统礼法强调“君为臣纲”。历来都是大臣唯君主命令是从,极少出现“臣权”高于“君权”的局面。
而崇祯这次主动倒置了本末。
大臣们看到高高在上的皇上现在用如此低姿态、近乎哀求的态度“命令”自己, 大概也感觉王朝没希望了,于是纷纷选择了沉默。
他们以为,京城假若有一天改旗易帜了,自己依旧是臣,谁做皇帝还不都一样!
崇祯终究是做出了抉择,像之前在迁都和调兵中表现出的犹豫,他在思想上折磨了自己一段时间后,才决定封吴三桂为平西伯,让他火速调关宁铁骑进京勤王。
但时间不等人,此时的大明王朝被拖得快断气了。
救与不救,下场都一样。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万念俱灰的崇祯爬上了紫禁城后的煤山(今景山公园),找了棵歪脖子树。三尺白绫,完成了“君王死社稷”的“壮举”。
此时,进京勤王的关宁铁骑,才到直隶丰润(今河北唐山),离京城还有数百里。
假若崇祯泉下有知,是否会悔恨自己默默浪费掉的时间呢?
▲崇祯最后的决策一直饱受争议。图源:影视剧照
李自成一路走来
回想起1644年开年,李自成大概会开心到睡不着觉吧。
这一年,承蒙老天爷眷顾,他迎来了人生的巅峰。
从没想过做皇帝的他,竟然有机会在西安过了把皇帝瘾。关键是自己再努把力,做这天下之主也不是不可能的。
至少给远在京城的崇祯“下战书”时,他是这么想的。
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刚过完春节,就带着大军浩浩荡荡朝北京方向出发了。
二月,攻下汾州(今山西汾阳)、阳城(今山西阳城)、蒲州(今山西永济)、怀庆(今河南焦作)、太原等地,一路顺风顺水。
李自成以为不久之后,天下就要易主了。
怎知竟在代州(今属山西忻州)遇到了周遇吉。双方经过一场激战,周遇吉率部退守宁武关(今忻州宁武县),据险力守,拒不投降。
在多番劝降无果后,李自成只能硬着头皮采取强攻,最后以伤亡七万多农民军的代价,拿下宁武关。查继佐在《罪惟录》中记载了此次战役:
“后贼(指李自成)陷京师,多有手足创者,皆经战宁武者也。”
经此一战,李自成被打怕了。他没想到小小的代州,差点把自己打回原形。
而接下来大军要进发的宣府(今河北张家口)、大同(今山西大同),那里才是大明历来重点防守的战略要地,精兵强将自是比代州多了不少。
自己的百万农民军弟兄,又是否能扛得住那两拨人的攻击呢?
事实证明,李自成想多了。
宣府、大同守军听到“闯王”李自成来了,纷纷打开了城门,主动请降。大军所到之处,“举城哗然皆喜,结彩焚香以迎”。
三月十五日,李自成顺利抵达京师的门户居庸关。在那里,总兵唐通、监军太监杜之秩早已大开城门,等着“闯王”进城检阅部队。
三月十六日,李自成部过昌平,抵沙河。
三月十七日,进高碑店、西直门,以大炮轰城,入午攻打阜成门、彰义门、西直门。
至此,他已率领大军抵达了北京城的大门口。
想起自己一路走来的辛酸,李自成决定“大度”一次,暂停进攻。派出太监致书崇祯,要求割让西北一带给自己,自己在那儿称王。
条件是,他可以率农民军帮助崇祯抵抗天下各路反贼,以及关外的多尔衮。
很显然,这种要求,对于早已做好“死社稷”的崇祯而言,一点儿诱惑力都没有。
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结束了明朝276年的统治。
▲李自成进入北京城,明朝灭亡。图源:影视剧照
紫禁城42日游
李自成进入京城后,立即下令以礼厚葬上吊的崇祯皇帝,在东华门外举行公祭。
同时约束进入京城的农民军弟兄,要求他们继续保持过去不打砸抢的优良传统。
虽然是自己的对手,但李自成挺同情崇祯的。
他不明白,偌大的大明帝国,为什么始终拿不出救命的100万两?到底是皇帝穷,还是大臣穷?
据《明季北略》记载,李自成入京师后,从宫中搜出内帑“银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不过,这只是一种说法。另一些史料则表明,大明国库和内帑确实被掏空了,所剩无几。
那么大臣呢?
仍存疑问的李自成开始了他入主紫禁城后最大规模的“拷掠官员”行动。
拷掠官员,就是根据李自成设立的征税指标,对不同等级的官员实施强制征收银两。
不愿配合的,亦或是少交、漏交的,通通抓起来往死里打。什么时候交够了,什么时候放人。
他可不是崇祯,既不优柔寡断,也对这帮大臣没啥感情。
从三月二十七日起,农民军开始四处抄家,拷掠大明各勋臣、富户、世家大族。其中就包括先前管崇祯皇帝要百万军饷的吴襄。
▲吴三桂面临抉择。图源:影视剧照
彼时,吴三桂手下的宁远铁骑正在直隶玉田(今属河北唐山)一带活动。
听闻崇祯皇帝上吊了,大明灭亡了,吴三桂一时失了分寸,他不知道自己该带兵何去何从。
摆在吴三桂面前的局势是,对内不敌李自成,对外又打不过多尔衮。
况且此时,因为自己的撤兵,已经相当于给了多尔衮一张直达北京的通关凭证。
天下英雄纷争,自古有之。投诚李自成,也不是没考虑过。
可是,当听到李自成派人抄了他家、抓了他爸,农民军二号人物刘宗敏霸占了他的“红颜知己”陈圆圆后,吴三桂二话不说,调转马头,率军返回了山海关。
对于这些情况,李自成不是不了解。
自小成长在陕西黄土高原的他,早就练就了豪爽、倔强、硬碰的性格,这或许就是他为什么一路顺风顺水打入京师的原因之一。
他认为,陈圆圆就是一个妾,与亲如兄弟的刘宗敏一比,简直微不足道。
所以,当听说自己的拜把子兄弟刘宗敏抢了吴三桂的小妾陈圆圆时,他并没有立即劝阻。
任凭事态发展到比较严重的地步,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调头折返山海关。
他不明白,吴三桂这个南方人(吴三桂祖籍南直隶高邮,即今江苏高邮),居然会为了一个女人,连自己父亲的性命都可以不顾,带兵退回山海关。
此时,恐怕酿成“恶果”的李自成,才紧急召见左右,试图“剿抚兼用”,收服吴三桂。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命刘宗敏率六万大军奔向山海关。此行,他的初衷是尽全力劝降吴三桂。
因为,吴三桂手中有自己一直想要得到的军事力量——关宁铁骑,如果得不到,转而与自己为敌,必成心腹大患。
但李自成明知吴三桂与刘宗敏“有仇”,却让刘宗敏打头阵,不得不说是失策。
最终,这名大明平西伯只能被逼答应多尔衮的条件,做了大清的平西王。
四月二十三日,多尔衮部八旗劲旅与刘宗敏领导的大顺军在山海关前展开争夺天下的大战。
史载,“此战万马奔腾,飞矢如蝗,大顺军猝不及防,伤亡惨重”。
四月二十九日,被吴三桂及八旗精锐打残后的李自成,怒杀吴三桂家大小34口。同日,李自成在紫禁城称帝,开启了他的“帝王生涯一日游”。
次日,四月三十日,前后“旅居”紫禁城42天的李自成,决定在紫禁城放上一把火,为即将西撤的农民军壮行。
▲李自成撤了,清军来了。图源:影视剧照
最后的赢家
1644年对于多尔衮来说,更值得被铭记。
几个月前,大清的创始人、自己的哥哥皇太极新丧,继承皇位的是小侄子福临,但大清的实际掌控者却是自己。
自父亲以“七大恨”起兵反明,父、兄数十年来均没有等到成功跨过山海关、入主中原的机会。
而今,因为大明的败亡,自己以及身后努力了数十年的八旗子弟们,终于有机会实现父、兄的遗愿了。
多尔衮深知机会来之不易,所以自始至终,他都没有轻易发出一兵一卒,踏入已经被搅得天翻地覆的中原。他一直在作壁上观。
直到大明平西伯吴三桂的书信呈放在他的书案上。
▲多尔衮画像。图源:网络
吴三桂在信中恳切请求多尔衮发兵救他,救山海关。事成之后,愿意“裂土以酬”。
多尔衮看完书信,并没有立即出兵协助吴三桂。他知道,吴三桂能以割地答谢他出兵帮忙,说明自己还有进退余地。
如果现在贸然出兵,帮了吴三桂,难保其踢走了李自成后,不会再拥立一个皇帝,重新建立大明,把自己赶回关外老窝。
但老臣范文程却给他提了个建议,“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是我非与明朝争,实与流寇争也”。
应该马上出兵,因为我们现在面对的敌人是李自成,不是大明朝,不存在“师出无名”的状况。
况且我军的战斗素养不是李自成的农民军可比的。不过,要注意约束士兵的行为,千万不要再犯李自成犯过的错。
多尔衮听从了范文程的建议,但还是决定先按兵不动。
他要等,等一个合适的时机。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部刘宗敏率领六万大军,直趋山海关,进剿吴三桂。
此时的吴三桂,早已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一次次派使者请求多尔衮发兵山海关,与自己共同抗击李自成的大顺军。
但多尔衮不傻,我凭什么与你联合讨伐李自成,我大清要的是天下,而不是打败李自成。
在吴三桂未表态投降大清之前,多尔衮虽距离山海关很近,却始终不动声色。
四月二十一日,山海关大战前夕。
顶不住压力的吴三桂终于松口答应多尔衮,决定降清,换取清军出兵山海关,协助自己赶走李自成。
四月二十二日,李、吴双方在山海关展开大战。
投降大清的吴三桂在多尔衮的命令下,率领关宁铁骑与大顺军展开决战。
此战,双方皆损失惨重。大明倚重的关宁铁骑自此在历史上衰落。
在大顺军即将攻取山海关之际,多尔衮才急令多铎和阿济格各率2万精兵,从侧翼突袭全力攻城的大顺军,一举进入山海关。
1644年,精明的多尔衮成为了最后的赢家。
天翻地覆,王朝转换,历史在这一年拐弯,又拐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