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郑林先生为永乐宫题匾
当你行走在山西,
会看到许多令人惊艳的匾额——
山西大学、山西电视台、
山西财经大学、迎泽宾馆、
迎泽公园、八路军总部、
刘胡兰烈士墓、平型关战役遗址、
侯马晋国遗址、晋祠、永乐宫……
它们的作者,
都是这个名字:
郑林或者“河东林泉”,
是一位从山西河东走出来的先辈、书坛大家。
郑林
▲郑林(1908--1987)
郑林(1908一1987),原名赵汝森,字林泉。山西永济人,全国政协委员、书法家、现代山西书法组织的创始人。曾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处书记、山西省常务副省长、山西省政协主席。1959年他主持建立了山西省书法篆刻研究筹备组。1962年发起成立山西书法研究会。1979年主持成立山西省书法篆刻研究会,被推选为山西省书法篆刻研究会理事长。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山西分会成立,当选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第一届主席,第二届名誉主席。出版有《郑林风笵》《郑林书法集》。
1983年,在纪念郑林书法50周年座谈会上,书画大师董寿平先生发电致贺:“郑林同志的书法天真浑朴,粗服乱头之中,又是那么雍容大方、刚劲活泼。他的功夫全在法度之外,内在的修养高于临池的雕琢,惟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才会有他奇玮宏大的风格。有其人而后有其书,可谓传世之作。吾晋傅山之后,郑林同志足当大家。”
走出乡关
1908年,郑林生于永济任阳村忠义巷的世代耕读之家赵家。不过当时,他叫赵汝森,幼名戊申,亲人们习惯叫他小名“申子”。其祖父、父亲都曾在乡村私塾任教,家境也算殷实。郑林在父亲的严格培养下,自幼习练书法,稍有闲暇便用毛笔蘸着水在石板地上书写。有时候,手边即使有个笤帚疙瘩,他也要蘸上水在地上画一画。
过去,毛笔字是学子的基本功,郑林在童年时期练就的过硬的童子功,为他后来独帜山西书坛的书法造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郑林先生题写的“迎泽公园”
因为学业出众,郑林在任阳村、张志、上吕芝、太谷屯等小学教过几年书,有着较为厚实的国学底子。
岁月不居,辛亥革命后,位于条山脚下,涑水河畔,又是从晋入陕大官道旁的任阳村,早就吹来了革命的新风。1929年,河东大旱,百姓无以为生,卖儿鬻女、景象凄惨。年轻的郑林决心走出村庄,要在国家前途命运莫测的时代风潮中写下属于他的一笔。
此时,长他两岁的同村青年李雪峰(张青巽),已经到了省城太原参加革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边榜样的力量更大。心怀报国壮志、时年21岁的郑林告别亲人,挥别条山、涑水,只身前往千里之外的省城,投奔李雪峰,参加革命。
▲郑林先生题写的“迎泽宾馆”
烽火岁月
刚到省城,郑林报考了云山中学。在这里需要写一笔的是,当年的太原云山中学是如今成成中学(曾叫太原三中)的前身之一。学校在抗日战争中曾有校长、教导主任带领全校师生奔赴抗日战场的辉煌历史。而后学校长期是中共山西省工委的活动基地之一,朱德、周恩来等领导同志均在学校居住过。
当时的郑林凭着扎实的文化功底,考入了云山中学。从云山中学毕业后,郑林又考入省立山西法学院(山西大学法学院的前身)。由李雪峰担任他的入党介绍人,他也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郑林先生题写的“山西大学”
20世纪30年代,中共地下党组织活动经费十分短缺。因为兵荒马乱,老家人生活也十分艰难,为了供郑林在大学读书,老父亲卖了几亩地,将钱寄给儿子。郑林在省城收到家里寄来的钱后,连封也不拆,转身就交给了党组织,作为地下党的活动经费。然后他自己靠为学校刻蜡版勤工俭学,挣取生活费和学费。
1935年,因为叛徒出卖,郑林被捕入狱,被判8年。狱中,敌人威逼利诱,用多种刑具残害他,在郑林身患伤寒的情况下,不予医治,断绝饮食,将他钉上脚镣,关进死牢。
郑林入狱后,在省城的永济同乡贾子安老先生将消息告知郑林的父亲。老人千里迢迢从永济赶到太原探监。两人见面后,老父亲对儿子说:“咱们回家吧!”郑林听了父亲的话,冷静地说:“爹,儿的命交给组织了,您回去吧!”
▲郑林先生题写的“山西财经大学”
在狱中,郑林秘密成立了党组织,担任监狱地下党支部书记。为迫使当局停止虐待囚犯等手段,去掉政治犯脚镣,争取读书看报自由,他与狱友曾绝食5天5夜,最终取得斗争胜利。他还在狱中用拉丁文主编了《都来看》墙报,组织同志们读报刊、学文化,与敌人进行斗争。
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在党组织的斡旋下,1937年5月,经受了两年牢狱折磨的郑林,重新回到党组织的怀抱。受中共中央北方局彭真同志指派,郑林又踏上了战斗的征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郑林是太原市第一任副市长,此后,他又担任了省委统战部部长、省委常委、省委书记处书记、常务副省长、省政协主席等职务。
▲郑林先生题写的“平型关战役遗址”
情系文化
“文革”初期,时任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的郑林,得知有人要破坏晋祠的文物时,挣扎着从病床上爬起来,赶到现场大声疾呼,晋祠是珍贵的文物,不可再生,决不能破坏。在他的极力劝阻与保护下,晋祠得以幸免于难。
此后,郑林受到残酷迫害,蒙冤入狱6年多。平反出狱后,他拖着病体,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奔走。
▲1961年郑林先生题写的“晋祠”
因为对文化的热爱,郑林对文化事业尤其重视。为晋祠书写楹联,为永乐宫题写匾额,为迎泽公园撰写楹联,甚至为晋剧传统剧目《打金枝》改写唱词,他都亲力亲为,乐此不疲。
尤其是为了繁荣山西的书法事业,他很早便倡导成立了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培养了许多书法名家,让山西的书法事业走在了全国的前列。郑林与书法家们在一起时,风趣幽默,深受大家的崇敬与喜爱。有人说,在山西书法发展近代史上,郑林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崇尚本真、反对故作姿态,崇尚朴拙、反对媚俗等思想,曾经影响了不少书家的创作。
▲郑林先生题写的“侯马晋国遗址”
林鹏:怀念郑林同志
文 / 林鹏
人的作用,一旦放回历史变迁之中,自然就突显出来了。以山西书法事业而论,郑林同志的巨大作用,有目共睹,功在千秋。现在,我们站在21世纪,回首往事,不胜感慨之至。
郑林同志是老一辈革命家,同时也是当代山西书法组织的创始人。他不仅是著名书法家,而且在书法上是一位造诣精深的卓越开拓者。
上世纪之初,崇尚西学成风,加之连年战乱,列强入侵,奴化教育,致使国学经典遗弃,文化衰颓,书法小道,不绝如缕。幸有郑林同志,长于此道,爱之好之,身为山西主要领导,倡之导之,周围团结了一批甚有功底的书法艺术家和文化人士。目前,他们大多已经去世。他们是田羽翔、常国檠、刘子威、王葵经、田际康、赵建邦、郭伯英、宁超武、吴连城、徐文达、朱焰、刘永德等,如今依然健在的有:姚奠中、张颔、水既生等。这足以证明山西传统文化积淀之深厚。
▲1958年郑林为晋祠博物馆题词
山西书法,源远流长,古有卫恒、卫瓘、卫夫人等,后有傅山、吴雯、张穆等,一脉相承。而在郑林同志周围的那一批书法家,大多是深通国学的专家学者。在那种视国学为反动,谈经典则色变的年代,这就颇有些非同寻常了。
1962年,郑林同志发起成立了山西书法研究会,这在全国来说可谓独树一帜,鹤立鸡群,在书法界产生了很大影响。郑林同志的书法风格,也可以说是独树一帜,鹤立鸡群。他的书法在当时一直受到了高度的评价,可惜许多优秀作品在“文化大革命”中都散佚了。他的字最早是学何绍基,那是上世纪30年代碑学昌盛、何道州名噪一时的风气所致,那时候人们写字都学何绍基。何绍基的片纸只字,都视如拱璧,包括他写坏了的。何绍基有一种马蜂腰的字形,实在说来,不好奉承。
郑林同志却不受何氏的羁绊,而最终摆脱了何氏的影响,形成了完全属于他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是如此的生动而真率,而且又是如此的简捷而独特,是非常罕见的。当时有许多人受郑林书法的影响,都在学习郑林书法,但因为学的只是皮毛,所以学成的极少。
▲晚年的郑林为书法展览题词
300年前,山西出了个傅山。傅山之后,山西的书法家们都研究傅山,学习傅山,视傅山为神仙。傅山的书法理论,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成了后世书法创作上最高的美学原则,郑林同志是真正实践着这一原则的。单就其真率来说,郑林书法可以说是独来独往,一任天真自然。现在山西研究傅山、学习傅山的人很多,大家都沿着郑林同志的足迹向前迈进。这正是郑林同志的书法对我们而言依然非常珍贵的又一原因。
多年来,书法界的同仁们每当谈起郑林同志,都有一种无限缅怀的感情。这次郑林同志遗墨的出版,就是对郑林同志丰功伟绩的最好的纪念,最好的学习,最好的继承。
1999年6月
(林鹏 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第二届主席)
▲董寿平先生贺电
郑林书法作品欣赏
▲1962年为贾敬之先生书联
▲1962年书 吴雯《咏晋祠》诗
晋祠博物馆藏
▲1965年书毛泽东词《菩萨蛮·黄鹤楼》
▲1975年书《毛泽东诗·七律长征》
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藏
▲1961年为人民美术出版社题《傅山书画选》
▲1963年为白清才作书法扇面
▲1963年为女儿钢花书
▲1964年书毛泽东诗《七绝 • 为女民兵题照》
▲1974年为赖少其题《望远楼》
▲郑林晚年书
▲为八路军总部题字
▲1957年题刘胡兰烈士墓
文|林鹏 运城晚报记者 王捷
图|晋风书韵 山西书法 网络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