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下,中国和美国等世界各国如何合作前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
作为国内唯一一所由中欧两方政府联合创建的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将在2024年迎来建院30周年。这家商学院的掌舵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汪泓对于中美、中欧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如何打造更坚固的合作关系,以及商学院在此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都有着深刻思考。
汪泓表示,总书记日前赴旧金山参加中美元首会晤及APEC峰会,为总书记时隔6年访美,也是中美元首时隔一年再次会晤。从副总理与美财政部长会谈已经达成的成果包括:一是同意加强沟通,二是强调中美不寻求经济“脱钩”,三是同意一道努力应对共同挑战(经济增长、金融稳定和监管)。
在汪泓看来,中美元首会晤重点关注“美对华双向投资限制、制裁打压中国企业、对华出口管制、对华加征关税等”可能有变化。中美元首会晤,对于当前承受巨大压力的全球经济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如果中美能够在经济领域减少争端、加强合作,对于双方经济发展以及带动世界经济向上增长都具有十分明显的现实意义。
历经近30年的砥砺奋进,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从全球16500余所商学院中脱颖而出,稳居世界第一阵营,不仅建成了一所亚洲顶尖、全球一流的商学院,也构筑了中国和欧洲乃至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平台。
对此,汪泓坦言,管理教育百年风起云涌,对人类进步贡献甚巨。中欧诞生于中国,在短短不到30年的时间里,走过了很多商学院百年的发展历程,跻身世界一流商学院阵营,从西方经典管理理论的引进者、阐释者,逐渐成长为全球化时代中国管理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在国内外商学院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建立了中国管理教育领域一的中国品牌。取得的成绩即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也在于坚持面向市场、融合实践、与国际接轨的办学理念。
同时,在全球商业实践发生翻天覆的变化下,商业理论底层逻辑以及企业组织能力等方面均随之变化。在“有序”和“无序”风险不断凸显,以及新旧矛盾不断交织的当下,商学院也并非“象牙塔”。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商学院竞争,作为一家具有国际基因的商学院又该如何应对挑战,培养出更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企业家呢?
“我们鼓励企业家们‘要有比成功更高的追求’。我们希望从中欧走出去的这些商界精英们以‘实战之术’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更需以‘ 卓越思想’引领未来商业变革,为商业文明发展贡献远见智识。”汪泓补充道。
|对话|
互信与共赢
经济观察报:在中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迎来20周年之际,作为由中国和欧盟共同组建的商学院院长,您如何看待这两大经济体未来的合作与发展?
汪泓: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促进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中欧双方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在过去的20年里,中欧经贸往来规模不断扩大且质量日益提高。在自由开放、相互包容、彼此合作的过程中,中欧实现了互惠共赢,贸易额增长近9倍,欧盟对华投资增长近3倍。2022年中欧贸易额高达8473亿美元,中欧双向投资存量已超2300亿美元,双方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
目前国际形势动荡,全球挑战突出,因地缘政治原因以及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等挑战而变得复杂,中欧关系的重要意义越发凸显。中欧关系保持积极向上势头,为全球问题寻求创新解决方案,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动能。互信与共赢,不仅反映的中欧合作精神,也为我们提供一个思想框架,共同探讨如何在新的全球背景下更高效地深化合作。
互信是合作的基础,只有建立互信,双方才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领域进行深入交流。而共赢只是双方共同追求的目标,通过协作、合作和共享成果,就能够创造更加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目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显著分布在欧洲、北美和亚太地区,已经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虽然,科技全球化面临着挑战,但国际科技合作仍具巨大潜力。通过知识分享和技术转移,国家能加速解决全球性问题,提升自身创新竞争力。
随着国际创新的格局不断地提升和重塑,跨国的合作和创新的联盟已经成为推动创新的重要方式。中欧双方在数字经济、绿色消费、科技创新以及航空装备制造等重大的关键新兴领域优势互补,合作稳步加深,具有巨大发展前景。
此外,中国政府近期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提出6方面24条吸引外资的政策措施,同时放宽了对跨境数据传输的规定,并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这为欧洲企业在华投资创造了广阔的机遇。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企业在欧盟发展报告》,约有80%的受访中资企业已经制定进一步在欧洲增加投入、持续深耕欧洲市场的计划。中国企业与欧洲企业双方对加强创新交流、共创市场、加强分工协作,都满怀期待与信心。
经济观察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中欧合作交流过程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汪泓:2021年9月,国务院总理、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调研学院时,高度评价了学院对促进中国与欧洲合作交流的贡献,希望中欧能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并对学院发展提出了三个关键任务:更好促进中外合作交流,能“与国际学界、工商界等广泛接触,围绕双方感兴趣的话题开展各种形式的对话交流,多做解疑释惑、增进共识的工作;更好成为展示改革开放成就的窗口,面向改革开放实践挖掘、充实和丰富案例库,向世界讲好中国企业故事,讲好营商环境的故事,让世界充分感受中国的发展机遇、发展活力,更好地成为助力国家和城市发展的智库。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发挥国际化办学优势,坚持开放创新的理念,积极构筑中国和欧洲乃至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平台和智库。学院欧洲论坛系列活动及中外智库建设对促进中国与欧洲合作交流的贡献,自2012年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发起举办“欧洲论坛”,十年间已在巴黎、伦敦、苏黎世、法兰克福等城市成功举办20余场,足迹遍布欧洲7个国家与地区,有力促进了中欧经济文化交流,构筑了中国和欧洲乃至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平台。
中欧双方未来将在大变局中开创合作新格局,打造更具世界影响力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因此,需要用更多智慧来应对中欧双方合作发展的有利局面,希望通过对话弥合分歧、凝聚共识、提振信心,对于促进中欧经济文化交流以及绿色合作发展具有重要意思,对推动全球经济稳健复苏做出积极贡献,进而为中欧合作的新发展和国家对外开放新格局贡献学院智慧,成为增进中欧合作交流友好关系的新标杆、新成功和新示范。同时,应秉持开放理念、深化国际合作是必然选择。
中国与美国等世界各国关系正向好趋势发展,为国际化办学注入新动力。商学院要“借势而进,顺势而上”,更加坚定“国际化”办学,作为国际合作的桥梁,加强国际交流,增进中国与其他文化的理解和互信。在国际化上不仅不能退步,更要大踏步前进,用全球化的指导思想来继续办学,才能走得更高、更远、更好。
在智库建设方面,中欧案例中心自2001年成立以来已累计自主开发1300多篇本土案例,在提升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影响力、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促进全球管理教育领域的交流学习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引领商业教育未来
经济观察报: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备受瞩目,您如何评价中国现阶段经济复苏表现,以及展望未来?
汪泓:今年中国经济复苏一波三折:一季度复苏4.5%,二季度冲顶6.3%,三季度筑底4.9%,前三季度增长5.2%,第四季度只要增长4.4%以上,就可以保障完成全年5%左右的预期目标。7月份中央政治局经济工作会议后,经济政策密集出台,降息降准、股票印花税减半、解除房地产限购限贷和降低首付比、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市场信心有所恢复,经济筑底回升。
实际上,中国仍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经济增速仍保持在世界前列。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我国经济增速明显快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全球经济在2023年的增速为3。中国为5.2%,同期美国预测将超4%,英国0.4%,德国0.3%,日本1.4%。中国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贡献全球增长量的三分之一。
在国际关系和国内经济结构尚未改善的前提下,经济持续复苏依然面临压力。经济依然处于弱复苏状态。因此,国民经济总体上持续恢复向好的局面仍需我们悉心呵护,总需求持续恢复还需政策助力。特别是要继续着眼于扩大内需,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激发巨大需求潜力,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抓好已出台政策落实显效,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经济观察报:当前,世界格局加速演变,数字化学习、融合式学习和知识更新等方面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商学院教育正在经历一场变革,作为一家具有国际基因的商学院又该如何引领商业教育的未来发展?
汪泓:面对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商学院要保持发展韧性、灵活性。在助力企业成长,引领商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应该注重5个方面建设,具体包括:提升知识创造、知识传播的能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有全球治理能力的人才;加强培养创新型人才;根据未来产业发展布局创新链、学科链、专业链;培养积极承担责任的商业领袖。
随着近30年全球商业实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商业理论底层逻辑发生了变化,很多企业的组织行为、领导力、人才管理模式等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这场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和需求的变革可以称之为范式创新和模式转型。因此,越来越多的商学院更加注重鼓励变革精神、创新精神、创新思想,强调多元文化、跨学科、跨领域融合。商学院要主动纳入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之中;主动纳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浪潮之中;主动纳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之中;主动纳入全球商学院教育改革创新发展之中。
现如今,商业环境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商学院不能满足甚至止步于过去的成功,应长期保持和商业社会的紧密联系,不断创新,跟上市场的需求,跟上当下以及未来企业发展的需求,真正让管理知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一直以来,商学院的主要任务都是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当下,商学院除了传授传统和经典的管理知识,也要适应变化、紧跟形势,创造知识,将知识的创造与传播与正在发生的商业实践相结合,持续创新管理理论,不断提升知识创造与迭代的能力。我认为,目前的商学院教育,需要思考以下企业发展和全球经济走向的三个特点。
首先是管理学不再是简单地研究管理和生产之间的关系,而是要从更高视角,全面思考企业的运营管理和市场经济的运行管理。商学院应在全球经济新趋势中,主动担起经验分享和人才培养的任务。
其次,全球经济早已由过去单一的产业门类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国际化分工合作的全产业链。多元化经济协同发展,可为全球贸易和经济运行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案例和样板。我们在研究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管理模式时,要与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协同发展。商学院要配合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学科链、专业链。案例库、实境教学基地、智库等的建设应成为重点。
此外,新材料、新能源、通信、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给产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模式,商学院的教学方式不能再停留于满足传统制造业的需求,而要主动对接科技前沿,适应平台化、智慧型的智能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知识创新的速度,提高知识创新的质量,鼓励跨学科知识融合创新。
当代企业在新能源、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中发展出了大量新的实践经验,将这些新的商业经验以案例的方式和经典理论进行嫁接,是对管理思想进行再造和创新的一种新方式。商学院要结合这些案例讲未来的发展趋势,由此引发对时代及商业发展的前瞻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