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千年非遗。11月7日,2023黄河非遗大展在山西潇河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为期5天的展览中,沿黄9省(区)600余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和300余名传承人以非遗为媒、以会展交友,为观众带来一场非遗视觉盛宴。
▲绛州木版年画
蜿蜒的黄河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就像珍珠般散落在黄河两岸,散发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记忆的独特光彩。本次黄河大展由文化和旅游部、山西省政府共同主办。展览面积7200平方米,以“黄河农耕文明”为主题,分为黄河农耕文明主题展区和黄河面食文化两个板块。在展陈方式、内容呈现、互动体验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力求打造一场传承与创新的时尚“潮”会。
面塑、剪纸、木版年画……走进黄河农耕文明主题展区,9省(区)非遗项目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非遗绽放出迷人光彩。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木版年画就诞生于北宋时期黄河岸边的古都开封,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木版年画作为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黄河流域流转传播逐渐影响全国,又各自落地,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开封木版年画展位前,经过雕刻、滚墨和印制,一幅喜庆的年画跃然纸上。开封木版年画非遗传承人李力介绍,山西是全国著名的木版年画“印刷中心”,两地的木版年画从内容、题材、造型等多方面都高度融合,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不同的黄河段有不同的故事,希望通过参加这次大展,让我们河南古老非遗与山西来一次文化的碰撞,与山西人民进行一场穿越古今的‘对话’。”
▲形态各异的葫芦
线条自如利落,人物栩栩如生,山水清新自然。在宁夏展区,形态各异的葫芦,最小的精致盈掌,最大的有半人高,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来客。
葫芦音似“福禄”,寓意吉祥美好。葫芦作纸,以火为墨,烙刻作画历史已有千年。作为宁夏葫芦刻绘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只见陶瑞珍手腕轻微移动,伴着细缕青烟升起,一幅精美的牡丹作品便在葫芦上悄然“绽放”。
“烙画,讲究细致入微。灵动的呈现,全凭手中一股巧劲。”陶瑞珍说,“前些年,我在传统烙画手法上,尝试引入刺绣、剪纸等技法,葫芦画更显立体传神。现在,我和村里的妇女成立了葫芦种植专业合作社,扩大葫芦种植规模,还办了培训班,希望能把葫芦烙画技艺传承下去。”
▲芮城布艺制品
布老虎、鱼蛙耳枕、虎头帽……在黄河流域,不同地区的民间流传着各式各样的布制品,以浓浓的民俗味儿寄托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传统的布扎艺术中儿童的衣服比较多,常见的有虎头鞋帽、肚兜、披风等等。特别是红肚兜很受大家喜爱,红红的棉布上绣着老虎、狮子、鱼和动物的造型,特别可爱。”74岁的张雅婷是芮城布艺非遗传承人,展位上这些造型优美,乡土气息浓郁的“小精灵”都是她的杰作。张雅婷介绍,芮城县陌南镇的布扎技艺属于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以丝绸棉布为主料,用丝线缝制出各种动物,作为小孩的衣服装饰,玩具或者邻里亲戚朋友之间互赠的礼物。
“我一辈子喜欢民间传统布扎艺术,年轻时被称为‘巧姐’,现在叫‘巧娘’。”张雅婷笑着说,“这次来展会,就是想让更多年轻人认识我们的芮城布艺,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
▲观众现场体验吹糖人
据悉,大展期间,绛州鼓乐、北路梆子、临县伞头秧歌、浮山木偶、太原锣鼓等山西非遗代表性项目将轮番进行展演。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大展聚焦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以高质量发展赋能高品质生活,努力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融入时代文化。同时通过举办大展,让沿黄9省(区)交流互鉴、形成聚合力,携手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探索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唱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