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尽铅华,荡涤灵魂,是藏于在广胜寺中的稀世珍宝《赵城金藏》,是林立于五台山上巍峨摩天的佛塔殿宇;踏寻古迹,寻根历史,是不尽沧桑的晋国遗址,是烽火连天的雄关堡寨;瞻仰英豪,缅怀忠烈,是抗击匈奴的“帝国双璧”,是保家卫国的杨氏忠魂……随着首届山西艺术节的持续推进,在晋城和朔州文化艺术周圆满结束后,临汾携手忻州相继亮相太原市美术馆,以灿若繁星的历史遗存揭开文化艺术的不朽篇章。
【文化临汾】踏寻中华文明之源
“抑扬顿挫间彰显排山倒海、粗狂奔放之势,起承转合时散发威武雄壮、气吞山河之风。”9月8日上午,随着台上男演员的一声响亮吆喝,20余位头裹白毛巾、身着代表洪洞地方性特色服装的演员纷纷舞弄起手中的乐器,开始了激情澎湃的打击乐表演,表演过程中音律和谐,节奏准确,正是颇为当地人喜爱的威风锣鼓,表演结束后,现场群情振奋,掌声雷动。 掌声未停,慷慨激昂的蒲剧折子戏《火凤凰》《贩马》,让人惊叹的“非遗”浮山木偶戏,轻松欢快的大宁县广场舞《山花满坡坡》等一系列极具临汾本土风格的演出相继精彩呈现,正式拉开了临汾文化艺术周的帷幕。 “临汾,古称平阳,在这块土地上,有10万年前生活的丁村人,有4500年前帝尧定都、陶寺遗址的发掘,有2600年前晋文公称霸中原的晋国遗址……”迈入临汾展厅,首先感受到的是一股厚重浓郁的历史人文气息,墙上悬挂的寥寥几十字标语将临汾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勾勒出来,引人深思。 看过写有“平阳记忆,版刻流韵——首届山西艺术节·临汾文化艺术周”的大字后,便正式进入临汾展厅。展厅两侧悬挂着各种以临汾当地特色文化背景为蓝本的平阳木板年画,特别是以门神、戏曲为题材的民俗版刻作品,有力地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和艺术倾向,是临汾优秀文化的重要代表,在我国雕版印刷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在小桥流水旁,四名头戴精美发饰、身着古代宫廷华服的贵妇相拥而簇。”画中配书的文字介绍“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字体娟秀大气,为整幅作品增色不少,这幅制作精美,人物刻画逼真的版画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体现了平阳版刻在绘画史上极其重要的地位。 展馆中,曲沃青铜器、平阳麻笺、侯马布老虎、太平绣球等一系列非遗引人入胜,这些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烙印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见证着古今文化的成长变迁。
【瑰丽忻州】泛起华夏心灵之舟
“天籁梵音,轻灵飘逸。”9月11日上午,忻州文化艺术周开幕式上,一行来自佛教圣地五台山僧人的佛乐声在太原美术馆小舞台上悠然响起,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久违的静谧和安详。 五彩的戏衣,铿锵的锣鼓。五台山佛乐结束后,北路梆子《四郎探母》的拜母一折戏再次掀起了开幕式演出的高潮,舞台上演员唱腔自然圆润,表演干净利落。演出临近结束时,扮演四郎的戏剧演员,现场手书“家和国盛”四个大字,更是赢得现场观众的无数喝彩声和掌声。 二人台对唱《挂红灯》、河曲民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两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让现场观众的心灵随着音乐舞动起来,一同感受晋北地区淳朴的生活习俗和晋北儿女向往幸福的美好心愿。 美妙的歌唱结束后,一段欢快轻松的秧歌舞随即在小舞台上精彩呈现,引来现场阵阵掌声。“爸爸,你看他们帽子上的球会转。”今年9岁的刘东升小朋友用手指着小舞台上的演出人员好奇地向身后的爸爸问道,“你看叔叔们帽子上的红绒球,就像是凤凰的红冠一样,所以叫《凤秧歌》,是原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哩。”爸爸摸了摸他的头,回答说。 忻州大地,古老而神奇,横跨晋北,疆宽域广……”一入忻州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曾作为边塞要地时的古三关图,其次是商贸介绍图,从历史名将到平型关大捷,从古时昭君出塞到走西口,一系列图片将忻州从不同角度全面展现在人们眼前。 山势挺拔,楼宇参天。展厅中央陈列着一款名为“山西览胜”的木雕制品,无论是山峰树木,还是亭台楼阁还原度都非常高,整件作品栩栩如生,显得大气磅礴,围观人群无不为制作者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而惊叹。“选用不同颜色的丝线,而且要连续制作七八个月。”移步到忻州展厅偏厅,观展市民看着墙上琳琅满目的繁峙晋绣制品,如痴如醉。“一块白绢布,一根绣花针,一双玲珑手,一件晋绣成。”刺绣师用简单的语言向观展市民介绍,观展市民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 环顾展厅,通过展示北方地区特有的原平炕围画,还有色彩鲜艳、大小不一、让人眼花缭乱的面塑花馍等独具忻州本地特色的作品,打造独特的忻州文化风景线。 走出展厅,厅内的幕幕精彩,仍令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