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近年来,我市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产业就业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就业增收渠道越来越宽,农民精气神越来越足,一幅新时代乡村画卷正在云中大地上展开。
特色产业遍布 农民增收有道
遍地黄花香,人勤产业兴。当前,全市黄花种植面积稳定在26万亩左右,共有黄花产加销经营主体175家,开发黄花菜品、食品、饮品、功能食品、化妆品、文创产品六大系列130余种,全产业链产值超40亿元。
黄花产业不仅为脱贫户提供了稳定收入,也让附近村民就近找到了工作。天镇县马家皂乡相关负责人表示,全乡共种植770亩优质黄花,今年7月11日开始采摘后,乡里优先雇用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每个劳动力每天至少能挣150元。
围绕全方位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目标,全市全面实施“特”“优”战略,全方位推动黄花、畜牧、设施蔬菜、有机旱作(杂粮)、中药材(黄芪)、食用菌、杏果、农文旅融合八大特色农业产业振兴。
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中央和省、市、县四级已投入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3.15亿元,其中60%用于产业发展。
同时,我市积极推动落实光伏收益分配制度,定期监测调度,提高光伏收益效益;用好上级财政资金2200万元,支持1.1万农户打造高质量庭院经济;截至8月14日,全市共投放小额信贷5.14亿元,帮助10088户脱贫户监测户增收致富。
一边抓产业发展,一边紧盯脱贫劳动力(含防返贫监测对象)务工就业。市乡村振兴局着力推动就业帮扶支持政策落实到位。目前,全市脱贫劳动力务工人数99745人,其中省外务工人数23888人。
乡村面貌焕新 宜居宜业和美
乡村振兴,既要“颜值”,也要“气质”。山势高耸如塔,烂漫桃花满山,风景如诗如画,闲适悠然人家。从开始修建凉亭、景观坝、长廊、软桥,栽植各类果树、花卉,到建设生态停车场、仿古游客接待中心、跨河吊桥、“神蛙”广场,再到购置电瓶观光旅游车、新建红沙岭精神教育基地,短短几年时间,灵丘县独峪乡花塔村实现了华丽转身,慕名前来的游客一波接着一波。
“我们自6月中旬试营业以来,8间客房基本爆满,甚至还会出现一房难求的情况。”花塔村一家民宿负责人张静珊说。花塔民宿的建成运营,大大增强了景区服务功能、提升了游客休闲体验,也带动了“山里美”等10多家农家客栈的发展。村民韩和平说:“这几年,人居环境变美了,村集体收入增加了,大家开客栈、卖土特产、进入公益岗,日子越过越好了。”
在我市,花塔村不是孤例。左云县,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两旁万亩葵花竞相开放,管家堡长城露营小镇基地里前来打卡和旅游观光的人络绎不绝;云州区,依托吉家庄遗址,考古研学已经成为一大品牌;浑源县,浑源州署已被打造成为一处集官邸特色住宿、地方特色官署文化餐饮、官署文化戏曲票社、浑源文化展示、衙署场景演绎为一体的全方位、多元化文化体验景点……一幅幅环境优美、配套齐全、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乡村画卷徐徐铺展开来。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今年以来,我市始终压紧压实各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责任,进一步健全完善监测帮扶机制,加强集中排查和动态管理,定期开展防返贫监测和帮扶部门联席预警,做好收入测算,提升识别精准性、帮扶针对性,确保不松劲、不跑偏。”市乡村振兴局局长谢志海说,“下一步,我们将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一件事一件事地做、一个村一个村地抓,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