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郝金玉  石勇  侯计香  张文泉  振兴小镇  戎子酒庄  吴沪先  河南省晋商会  ___  冯南垣 

在经济规律体系中深入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09-18 11:55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7期    浏览:495    
核心提示:刘凤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
中国晋商俱乐部致力于建设服务创新型商业化晋商生态 | 主办全球晋商年度峰会“晋商年会”与“晋商国际论坛”

刘凤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高质量发展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有丰富的论述,如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从学理上深入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课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规律体系的思想方法出发,结合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探讨如何从学理上深入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中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

一、经济规律体系:理解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基础 

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背后和经济过程之中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纷繁复杂,从现象到本质,往往存在很多中间环节,而不同环节、不同层面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受不同层次规律的支配,因此,经济规律具有体系性特征。经济规律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划分。比如,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经济规律体系包括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规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规律;几个社会共有的规律,如价值规律;某一社会特有的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在同一社会形态中,有的经济规律反映的是本质经济关系,有的经济规律则反映的是经济运行层面的关系。例如,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深层的、本质的规律,而利润平均化规律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表层规律,在这个表层规律背后,又有供求规律、竞争规律、价格规律等发挥作用,它们共同构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规律体系。由于经济规律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针对不同经济问题的分析,要从不同的经济规律体系上去把握。 

从经济规律体系来认识和把握一个社会经济活动的特征和趋势,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论,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体现,这一方法论超越了西方经济学仅仅停留在供求关系表层规律来认识经济活动和经济过程的根本局限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三卷中构建的理论体系,为我们从经济规律体系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提供了方法论指引。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从生产领域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这一规律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具体体现,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本质关系,属于深层次经济规律;在第二卷中,马克思从流通领域揭示了资本的运动规律,这一分析是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层规律向表层规律的过渡;在第三卷中,马克思通过引入供求关系、竞争关系等,揭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表层规律,这些规律包括利润平均化规律、利息规律、银行利润规律等,它们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深层规律向市场经济表层规律的转化形式。马克思运用经济规律体系的方法论,在理论上破解了李嘉图“难题”,使劳动价值论彻底成为科学的理论。这一方法论,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得到了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其中在关于高质量发展的认识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把“高质量”作为反映经济活动目标要求的一个范畴,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分析商品价值量的时候,曾使用过“标准质量”这个词,他指出:“每种商品的价值都是由提供标准质量的该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这里所说的“标准质量”也不是一个范畴,只是指作为价值载体的商品使用价值,在质量上应该得到社会认可。应该说,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客观上是有质量要求的,但经济活动的质量受什么样的发展规律支配,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判断,则需要通过规律性的认识来加以把握。在习近平提出“高质量发展”命题之前,经济发展“质量”问题尚未纳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包括政治经济学也是如此。结合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从学理上认识经济活动的质量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的经济规律体系上加以判断。 

第一层次,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来判断经济活动是不是有质量发展。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都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中进行的。从生产力的维度来看,有质量的经济活动,一定是能够不断创造出剩余,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生产活动,这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原动力,也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正是基于此,马克思才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使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如果在人类经济活动中,无法创造出剩余以更好地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只是简单再生产的重复,甚至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为继,“质量”这个范畴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把经济发展仅仅理解为数量增减、简单重复,是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因此,一个社会能够在不断深化分工中改进技术,发明创造先进的生产工具,推动科学技术进步,越来越多地创造出剩余且用于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就可以说是有质量的经济活动。 

然而,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下的活动,因此不能仅仅从是不是创造剩余的生产力维度判断经济是不是有质量发展,还必须考虑生产关系维度。从生产关系的维度看,由于生产资料性质不同,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也不同,生产活动的成果首先用来满足谁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取决于谁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因此,对于什么是有质量的经济活动会因为阶级地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判断。比如,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里,剥削阶级占有生产资料,从剥削阶级的立场看,越是能够占有别人更多剩余劳动的经济活动,越是被视为有质量的经济活动,至于劳动者的贫困、饥饿、过度劳动等,都不会成为剥削阶级考虑发展质量的因素。而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中,由于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需要(包括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发展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因此,衡量经济活动是不是有质量,根本标准在于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层次,从经济有机体的循环畅通中判断经济活动是不是有质量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循环”是指资本的流通问题。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循环”,既包括狭义的循环(即流通),也包括广义的循环即国民经济有机体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之间的循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各环节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生产决定分配、流通和消费,后三个环节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如果是自然经济的社会,经济有机体中无需流通环节)。但如果从再生产的角度看,消费环节既是上一个循环过程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循环过程(即再生产)的起点,因此处于独特地位。从经济有机体四环节之间的关系上看,如果从生产到消费,再从消费到生产都能够顺利完成循环过程,就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健康的、有质量的经济有机体。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在正常情况下,如果经济循环顺畅,物质产品会增加,社会财富会积聚,人民福祉会增进,国家实力会增强,从而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如果经济循环过程中出现堵点、断点,循环就会受阻,在宏观上就会表现为增长速度下降、失业增加、风险积累、国际收支失衡等情况,在微观上就会表现为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居民收入下降等问题。”这里的“正常情况”就是指经济有机体健康、有质量的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生产和消费谁是目的,谁是手段,或者说谁是“主动轮”,谁是“从动轮”是不同的。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是生产的根本目的,资本主导下的生产是“主动轮”,消费则是“从动轮”,消费服从于资本增殖目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性质概括为“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尽管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生产者的直接目的也是价值增殖(或增值),但生产的根本目的已经转变为满足人民需要,消费成为目的本身,与之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高质量发展,在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制度保障等方面,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第三层次,从市场经济中的供求关系是否平衡来判断经济活动是不是有质量发展。显然这一层次的判断是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在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关系,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由于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中的基本关系,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有机体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中最终都是通过供求关系表现出来的。一般来说,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平衡,生产者想卖的东西都能卖出去,消费者想买的东西都能买到,生产者该赚的钱都能赚到,消费者该花的钱都能花掉,可以判断这一国民经济运行是健康的、有质量的。 

但是由于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中的表层关系,供求规律反映的关系有时候与一定制度下的深层规律是一致的,有时候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比如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利润表现为资本自行增殖的产物,这与剩余价值规律所揭示的本质关系是不一致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对供求关系与经济活动质量的关系,要作具体分析。有些情况下供求关系平衡、供求两旺,并不必然是经济健康的、有质量的运行,相反可能隐藏着危机。比如住房市场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就可能在供求两旺的假象掩盖下,隐藏着金融-经济危机,美国1929-1933年大危机、2007年次贷危机、日本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金融危机,都是如此。因此,不能仅仅依赖供求关系判断经济活动是不是有质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推动高质量发展,不能简单用供求规律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市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有效“驾驭市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二、习近平经济思想中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关于高质量发展的论述内涵丰富,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规律体系思想方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也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下面从经济规律体系的三个层次上加以理解和把握。 

1.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上理解高质量发展 

如前文所说,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中认识发展是不是有质量,既要从生产力维度看财富如何创造,又要从生产关系维度看财富依靠谁创造、为了谁创造。对此,习近平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我国高质量发展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在新时代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第一,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这句话,明确了只有符合社会主义生产根本目的发展,才是高质量发展,而新时代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已经指出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强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发展立场,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性质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种结合既要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作用,又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为真正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思想提供坚实经济基础。 

第二,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这句话,明确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指导原则。新发展理念是在总结国内发展经验教训、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性。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发展理念为我们判断什么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试金石。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简而言之,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 

第三,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任何一个社会,经济发展都受发展规律的支配,能否自觉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直接关乎这个社会发展的成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面对国内外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这种新认识集中体现在新发展理念上,即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这五个方面在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上各有侧重,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新发展理念的五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反复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这表明新发展理念五个方面的内容是辩证统一关系,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新发展理念的内容“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观点是相通的”。具体来说,创新要解决动力问题、协调要解决结构问题和不平衡问题、绿色要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都是生产力层面的问题;开放要解决内外关系问题,既有生产力层面的问题,也有生产关系层面的问题;共享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显然属于生产关系层面的问题。新发展理念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2.从经济有机体的循环畅通中理解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理念作为高质量发展遵循的根本原则,必然通过经济有机体经济活动中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来实现。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只有这些环节之间能够循环畅通,才表明经济发展是按照高质量要求推动的发展。因此,习近平指出:“从宏观经济循环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通畅,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经济发展比较平稳,不出现大的起落。”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符合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有机体,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对此习近平明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何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指现代化的经济有机体,“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从七个方面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进行了概括,这七个方面是针对我国经济有机体面对高质量发展要求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是对经济有机体中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以及各环节之间关系的具体化,既具有深刻的学理性,又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性。在生产环节上,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在分配环节上,要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在流通环节上,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在生产和流通相结合上,要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当然,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高质量发展的载体,它的具体内容和要求随着经济有机体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 

3.从供求关系的数量和结构有机结合中理解高质量发展 

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的表层关系,在西方经济学中,运用供求规律主要寻找“数量”关系(无论是微观层面的供求规律还是宏观上总供给和总需求规律都是如此),而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运用供求规律不仅要寻找“数量”关系,还要寻找数量背后的“结构”关系。在数量和结构的关系上,数量是“标”,结构是“本”。我国的高质量发展是针对“高速度”而言的,从供求关系角度看,高质量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结构问题,这个“结构”既包括供给结构,也包括需求结构,还包括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结构。因此,从供求关系层面看高质量发展,就不能简单停留在市场供求之间的数量是否平衡,还要看这种平衡背后的结构关系,是低水平重复的平衡,还是高水平螺旋上升的平衡;是单纯的总量平衡,还是总量和结构相互协调的平衡。 

习近平在供求关系层面对高质量发展的论述,既包括供求结构自身,也包括供求结构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他从供求关系自身角度看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从供给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强,产品和服务质量高。从需求看,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这种需求又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的变化,供给变革又不断催生新的需求。”这是从供给和需求自身的结构认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他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进行阐述,“从投入产出看,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还必然体现在产出成果的分配上,因此,习近平进一步指出:“从分配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并且充分反映各自按市场评价的贡献。”这里的分配强调利用市场经济中的供求关系,让各种利益相关者获得相应的成果回报,激励各方力量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三、从高质量发展的规律体系出发把握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性问题 

以上从经济规律体系的三个层次分析了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表明我国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发展。需要指出的是,高质量发展遵循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但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内容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针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对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系统全面的部署。本文结合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强调要把握好的几个方向性问题。 

1.坚持党对高质量发展的集中统一领导 

高质量发展之所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不仅是因为它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具有基础性地位,还因为它自身带有全局性、艰巨性的特点,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必然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风险挑战。要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首先,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能确保高质量发展的方向。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全体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增加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其次,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高质量发展凝聚力量。高质量发展目的是为了人民,过程要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力量。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创造性,让全体人民的智慧汇聚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伟力。再次,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助于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有助于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推动关键领域、重大项目攻关突破和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助于发挥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增加就业渠道,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生活需要。最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使高质量发展得以有效贯彻落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场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变革,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首创精神相结合,发挥党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使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2.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基础上把握未来发展新方向 

新发展理念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面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目标任务,我国在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各个方面,也有了新的方向性要求和着力点。在创新发展方面,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的步伐,解决“卡脖子”问题。2023年3月,习近平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深刻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发展战略有效联动,不断塑造竞争新优势和开创竞争新赛道。在协调发展方面,要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畅通城乡经济大循环。习近平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现代化。在绿色发展方面,要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协调发展;坚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化、低碳化,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开放发展方面,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内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对外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形成竞争新优势;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在共享发展方面,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3.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经济有机体各个环节之间循环畅通。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实现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新路径,这种循环畅通不是低水平的循环畅通,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就是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是实现国民经济体系的自立自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因此,新发展格局首先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对此,要从广义循环和狭义循环两个方面加以把握。在广义循环方面,从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入手,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现自立自强,生产环节具有决定作用,其中最关键的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尤其要推动我国制造业走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之路。在狭义循环方面,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同时,新发展格局还要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循环,形成推动双循环的动力和活力。积极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 

4.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中处理好数量和结构的关系 

供求背后既有数量关系也有结构关系,高质量发展本质上强调的是结构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主线,是从供给方面解决结构性问题;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是从需求方面解决结构性问题。但是供求之间的结构性问题如何解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这里的“有机结合”就是要求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协调联动解决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同时,结构和数量之间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高和量的合理增长,这实质是要求质和量的有机结合。未来高质量发展,从供求关系角度看,能否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是解决结构性问题的关键。

四、结语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对高质量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性发展。高质量发展内涵丰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经济规律体系上加以认识和把握,有助于抓住其中的核心要义和真谛,从而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是为破解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充分、重速度轻效益问题提出来的,因此高质量发展首先是指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但今天我们谈及高质量发展,又不仅仅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对此,我们要根据一定的语境去理解和把握。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对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指出:“我们要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实现各国经济社会协同进步,解决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问题,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共同繁荣。”中国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中,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这是我们党胸怀天下的重要体现。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政治经济学研究”(22&ZD050)、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研究”(19JJD790006)的阶段性成果。本文的脚注和参考文献,请查看期刊原文。 

作者:刘凤义,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投诉邮箱:tougao@shanxishangren.com
 
更多>同类晋商资讯

鹏飞集团·郑鹏【中国晋商俱乐部名誉主席】 振东制药·李安平【中国晋商俱乐部荣誉理事长】 潞宝集团·韩长安【中国晋商俱乐部常务理事长】 聚义实业·王殿辉【中国晋商俱乐部常务理事长】 振兴小镇·牛扎根【中国晋商俱乐部常务理事长】 融德创世·郝金玉【中国晋商俱乐部常务理事长】
理事会企业动态
最新活动动态
优秀晋商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晋商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京ICP备13017153号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