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出租车、公交车上路运营,无人物流配送车投入使用,“机械手”代替工人让生产提速……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在方便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正成为激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这是高新区建区30周年来依靠创新引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993年建区的高新区,到今年已走过30个年头。30年间,这里诞生了“全球第一”“全国第一”,如全球首条1GW钠离子电芯项目规模化量产,全国首个全域“智车之城”商业化运营,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六氟磷酸锂项目投产试运行……
在这些创新成果的“加持”下,高新区的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从建区初期的3家村办集体企业发展到现在的市场主体突破2万户。地区生产总值、园区营业收入分别迈上100亿元、500亿元新台阶,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站在了新起点,踏上新征程。
培育创新主体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迁至高新区以来,公司每年会进行一些技术改造。现在申报的项目是数字化精密泵阀研发检验检测中心平台建设项目。高新区对我们给予了很大支持,给我们送服务送政策,助力项目早日落地。今年,我们拿到了政府的100万元技改资金和20万元奖励。”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志宝说。
锚定“做世界上最好的大口径煤气阀”战略目标,阳泉阀门公司勇于探索,大胆革新,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改力度,以创新助力发展,不断推动公司从传统制造企业向现代制造企业迈进。去年,公司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近年来,高新区坚持高质量发展,向“高”而攀,迎“新”而进。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破百行动、创新平台培育计划等行动,最大限度为科技型企业、创新平台、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提供快捷、高效、全方位服务,着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在爬坡越坎、攀高比强中交出了一份非凡答卷。
从工业园区到生产车间,从实验室到研究院……高新区处处充盈着活力与潜力,挥发着热情与激情。一个个产业就像一台台发动机,驱动着高新区产业“集”优成势、“群”力升级。产业集聚度、竞争力飞速提升,让一颗颗“创新种子”在这片沃土扎根生长,向着“百亿产业集群”不断进发。
目前,高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8家,“专精特新”企业2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高新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主体数量均占全市60%以上,国省级创新平台占据全市主导地位。
实施积分制度
探索服务企业新路径
“实施‘企业创新积分制’,旨在发现和挖掘研发能力强、成长潜力大、掌握关键技术的创新型企业,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科技企业有效集聚,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就如何有效提升创新水平,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2月,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关于同意扬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74家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制”实施方案的通知》,我省共有2家高新区入选,其中阳泉高新区成功获批第三批全国“企业创新积分制”实施单位。
高新区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工作为抓手,研究制定技术创新指标、成长经营指标、辅助指标3类一级指标,一级指标涵盖研发费用金额、高新技术产品收入、与主营业务相关的发明专利申请量等20个二级指标。目前,80余家研发投入高、科技人才实力强的企业被纳入积分评价。
今年5月,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管理信息系统(试运行版)上线。该系统集成企业数据采集、数据计算、政策匹配等功能,实现对企业的量化评价,提高政策实施精准度,提升创新成果转化力。这是全省首个企业创新积分信息平台,填报企业可参与企业创新积分排名,获得科技创新政策支持。目前,主动参与注册的企业130余家。
山西智创城7号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布局完善“双创”服务链条,做优做强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平台。截至目前,入驻企业75家,其中,引入和培育高企1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家,引入高层次人才6人。
和山西智创城7号一样,我市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三和园双创基地也已吸纳许多优秀项目。
汇聚创新要素
构筑创新驱动新高地
高新区坚持“一产业一平台”布局创新资源,引入中关村智酷、赛迪研究院、百度创新中心、清华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等一流创新平台,构建“创新孵化—中试加速—专精特新”创新主体培育体系,建设京津冀、长三角“飞地园区”区域协同创新平台,持续提升创新能级。
同时,高新区完善创新要素,成立全省首家区级金融服务中心,成立4支总规模6亿元的产业基金,取得全市首张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牌照,并筹备20亿元规模“母基金”,打造“金融服务中心+融资担保+产业基金”金融服务新体系。高新区还成立人才集团,建设人力资源产业园,获批全省首家大数据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构建全链条人才引育服务新格局。
今年,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计划突破百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计划达到120家,构建和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重点推动数字经济、新能源电池、泵阀等重点产业创新平台和公共平台建设,强化成果转化项目输出。加快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发行科技创新券,构建“科技+金融+人才”政策及服务支撑体系,涵养“湿地型”创新生态。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已成为强劲的引擎,推动高新区这艘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站在新的起点上,高新区将继续实践创新、奋力开拓、锐意进取,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来源 | 阳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