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上午,“‘樊锦诗星’命名、樊锦诗基金设立暨从事敦煌文物事业60年座谈会”在甘肃敦煌研究院举办。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8132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樊锦诗星”。
会上,樊锦诗还向敦煌研究院捐赠1000万元设立樊锦诗基金,用于推动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发展以及急需人才的培养。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介绍,“381323”可解读为:38年出生的江南女子,1辈子用心守护敦煌石窟,继常书鸿,段文杰之后担任敦煌研究院第3任院长,横跨自然与人文科学2大领域,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3个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樊锦诗星”绕太阳一周需5.66年,平均速度为每日141万公里。根据观测,“樊锦诗星”到地球的距离最远可达7.27亿公里,最近时只有2.24亿公里。
人们提起她时
总是亲切地称她为“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曾获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人们提起她时,总是亲切地称她为“敦煌的女儿”。
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到敦煌研究院工作,至今已经整整60年。60年间,樊锦诗全身心投入敦煌文物保护事业,走遍了莫高窟的每一个洞窟,看遍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守望着莫高窟里的历史沧桑、文化纷繁。她将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管理工作当成终身事业。
1987年,莫高窟被批准列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申遗的申报材料全由樊锦诗手写。后来在她的推动之下,一系列保护条例和保护规划出台。
为了让敦煌石窟的文物信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樊锦诗又带领团队建立起系统的“数字敦煌”资源库,敦煌文化与艺术真正地走出洞窟、走向世界。
在这些巨大工程一一落地时,樊锦诗已近80岁,劳累奔波半个多世纪,她为敦煌做了她所能做的一切。
密切关注北大考古学科的发展
设立樊锦诗教育基金
同时,樊锦诗密切关注北大考古学科的发展,也惦念自己的学弟、学妹们,多次以书信、演讲、寄语等形式与学生交流。
今年5月,樊锦诗来到北大,带着一千万元人民币捐款,设立樊锦诗教育基金,用以支持北大的敦煌学研究。这1000万元资金包括2019年樊锦诗获得的“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正能量奖奖金,还有2020年获得的“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奖金100万港币。
在此基础上,樊锦诗为了使基金本金能达到1000万元,又将她本人多年的积蓄捐出。
“做人不能只为自己打算,这份奖金应该‘取之有道’,更要‘用之有道’,一定要使所得奖金用在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事业上。”
樊锦诗曾说
“党和国家需要我们到什么地方
我们就到什么地方去”
为了兑现这个诺言
她用满头华发
换来了敦煌的“容颜永驻”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