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抱团蹚新路 民富村强产业兴
——沁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纪实
泉水涌动,金米灿灿,沁县的黄土地上,从来不缺乏自然的灵秀。
三晋花园,水美名城,沁县的发展路上,一向不缺求变的勇气。
近年来,沁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政策机遇,依托农业产业发展优势,创新思维、创新机制、创新模式,不断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
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沁县是如何走好这盘大棋的?
建设“三晋花园·水美名城”,打造现代农业高地、文旅康养胜地,坚持强教强医强商。“一城二地三强”战略扣准沁县高质量发展命脉,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赋能乡村振兴开阔了前行的道路。
顶层设计,高瞻远瞩。沁县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融入全县产业发展大局,精心编制《沁县2022-2025年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规划》,明晰了发展路径。配套出台《沁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条举措》《沁县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奖惩办法》,专题出台推进沁州黄小米、高粱等一产高质量发展强农惠农扶持政策。
“精兵强将”扎根一线。县处级领导干部带头包联,深入一线解决问题,2022年撬动资金2700多万元,帮助49个薄弱村突破10万元关口。县直机关单位大力帮扶,坚持资金、项目、责任捆绑制度,支持驻村工作队在村投身集体经济发展,2022年共投入资金457万元。
“龙头企业”助力攻坚。沁州黄小米集团、沁润农业等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全县大规模发展沁州黄谷子、辣椒种植等产业。目前123个村集体通过规模种植、农机服务、农资统购等方式增收1987万元。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面对各种发展困境,沁县县委迎难而上,发挥领导作用,乡村党组织发挥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整合资源、牵手抱团、合作互助,在集体经济领域书写一个又一个“1+1>2”的生动实践。
县财政局牵头,增加扶贫开发公司营业范围,成为全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平台公司,以及全县农村集体资产整合、农村资源开发等方面投融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主体。镇党委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全县11个乡镇全部成立壮大集体经济平台公司或联合社。
2022年,故县镇27个村联合成立同川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一年购置农机具37台(套),形成固定资产730万元,推行土地托管7万亩次,形成农产、农服、农旅三大经营板块,年实现营收410万元,被山西省农业农村厅评为“农业生产托管省级示范服务主体”。
南里镇组织11个薄弱村成立上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展生猪养殖、农产品销售,每年每村可增收10.8万元。
漳源镇坚持公司化运作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镇村两级共有11个公司从事集体经济经营。
新店镇采取村企合作方式,全镇16个村与潞威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发展芦笋种植,每年可分红34.4万元。
共建共享,为沁县注入集体经济发展“新血液”;牵手抱团,让沁县闯出集体经济发展“新天地”。
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四敢”精神为沁县各级干部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让他们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自主探索中奋勇争先。
“自己不会技术,聘不起技术员,但是咱能学习呀。”郭村镇东坡村在发展草莓育苗产业时,村党支部书记卫小军下定决心,登门拜师36人,几乎访遍了全县育苗行家。两个月内从“零基础”成长为“土专家”,成功育苗70万株,收入8万元。如今,走进东坡村草莓基地,草莓盆栽新技术、新模式,不仅为传统农业插上了创意的翅膀,更为农民开辟了致富新路径。
“如果我们自己迈不开第一步,哪好意思去争取上级的支持。”2016年,牛寺乡走马岭村解放思想,将发展乡村旅游提上日程。村党支部发挥引领作用,组织4名村干部,动员12名党员群众,用时半年修复了全长2.3公里的地道,用手扒出了走马岭最早的景点。经过近八年的不断完善,今日的走马岭已开发出7个旅游项目,每年旅游业收入可达20万元。
沁州黄镇党委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县政策支持,不断优化提升沁州黄产业生态,把沁州黄打造成村民致富、集体增收的支柱产业,全镇20个村在沁州黄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上,通过直接种植、提供农机服务、进行产品加工销售等,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380多万元。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像沁州黄镇一样,全县各乡镇、各村在发展集体经济中不断强化商标保护、品牌打造。目前,全县共有30个村注册自己的商标品牌,涉及产品50余种。
政策、项目、创新如“三驾马车”,拉动村级集体经济更快发展,让沁县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上开花”到“面上结果”。目前,全县村村有项目带动,村村有产业收益,村村集体收入突破10万元,逐步实现民富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