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财经领域有两件大事,你应该知道。
第一件事是:2023年7月1日下午,中国人民银行召开领导干部会议。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宣布了中央决定:潘功胜同志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免去郭树清同志的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职务、易纲同志的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副书记职务。
第二件事是:6月30日晚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3年第二季度例会的新闻通稿发布。从每个季度的这份通稿里,我们可以提前感知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脉搏。
先看央行人事变动。这是一次正常的“到龄退休、新老交接”,同时也意味着原来金融监管体系“完成了历史任务”。
郭,今年67岁了,此前已经被任命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之前的两个主要职务,央行党委书记和银保监会主席,是上一轮金融监管体制调整时形成的。当时一方面合并了银监会和保监会,另一方面强调“打通监管”,所以出现了跨部门任职。
未来央行是否是“行长+党委书记”的“双头模式”,还是最终实现两个职位的合一,有待观察。易纲今年65岁,潘功胜60岁。
今天,一个“旧文”的截屏在网上热传:
这是9年之前,时任副行长的潘功胜在青岛演讲,重点是:
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仅仅只有工资性收入,没有财产性收入,或者财产性收入很低,那这个国家消费的增长,进而服务业的发展也可能很慢。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主要以住房的形式来储藏财富——中国目前主要财富储藏方式是买房子,这样一种方式会对经济发展带来很多的麻烦,可能导致房地产泡沫破裂甚至经济危机。所以经济转型对于推动中国金融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将处于经济较快增长和财富快速积累的时期,如何做好国民财富管理,确保民众金融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事关收入分配调整、国民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转型,不仅是一个金融问题,也是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很多网友表示佩服:9年前就预言了过度买房的危机。
要知道,他说这番话的时候,中国人买房“最疯”的时间点尚未到来,真正如醉如痴的是2016年到2018年。部分城市在2020年疫情之后,又来过一波,比如深圳。
潘当时强调的是,要做好迎接大金融时代到来的准备,中国人未来更多需要配置的是金融资产。
他没有提及股市,但当时正处于“2014-2015政策牛市”启动的前夜,看看上证指数的走势就知道了:
正是在那个时间点上,我造了两个词——印钞票的时代,印股票的时代。“印钞票的时代”是旧模式,是“房地产+城镇化+大基建+间接融资”;印股票的时代是“IPO注册制改革+资本市场+实体经济+直接融资”。
这是中国增长模式之变,是财富发动机之变。我曾在2015年撰文预测,注册制改革可能需要三任证监会主席接力才能完成,后来的结果也正是如此:肖—刘—易,今年基本上完成。
“从印钞票的时代”到“印股票的时代”,这个转型梦至今已经9年。唯一的收获是:楼市信仰真的被打破了,但股市信仰(或者叫“金融产品信仰”)远远没有树立起来。
“旧的”破了,“新的”尚未树立起来,中国的投资者正处于迷茫之中。
未来要做的,恐怕是适当恢复一些楼市信仰,大力树立金融信仰、股市信仰,催生中国的10年大牛市、20年大牛市。
关键点在于,建立中国金融的信用。而信用,来自公开、公平、公正的监管和个人投资者利益的充分保护。
信任的央行党委书记,会用怎样的态度对待楼市、股市和居民的金融理财?答案或许就在上面那篇文章里。
再看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二季度例会通稿传递的信号。
这是一份非常有意思的通稿,体现了当前政策微妙性。
下面是去年四季度、今年一季度和今年二季度例会通稿里,关于货币政策最核心的表述:
去年四季度: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要精准有力,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今年一季度:要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搞好跨周期调节,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今年二季度:要克服困难、乘势而上,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搞好跨周期调节,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对比核心表述和全文,你会发现:今年一季度例会通稿的“力度”是最弱的,既没有提及“逆周期调节”,也没有提及“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
其次是去年四季度,提及了“逆周期调节”,但同时也提及了“跨周期调节”;比今年一季度多了“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
相比之下,刚刚发布的二季度通稿,力度似乎是最大的。全文在表述上半年货币政策的时候,提及了“逆周期调节”;上述核心表述提及了“跨周期调节”,没有“逆周期”。但有“要克服困难、乘势而上,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的表述。
于是出现了一个新的组合:“跨周期调节+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
这意味:未来一段时间会轰油门,比如已经在6月20日降息。但轰油门的力度,可能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
力度更大的表述应该是“逆周期调节+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
在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表述上,一季度是:“当前国际经济增长放缓,通胀仍处高位,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发达国家央行政策紧缩效应显现。”
二季度例会通稿的表述是:“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际经济贸易投资放缓,通胀仍处高位,发达国家央行政策紧缩效应持续显现。”
很显然,二季度形势更为严峻。
关于民间投资低迷的问题,一季度的表述是: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点发力支持和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
二季度的表述是:继续发挥好已投放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作用,增强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有效带动激发民间投资。
从措辞上看,二季度的力度更大。
关于降低融资成本,一季度的表述是“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二季度为“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
一季度的定语(综合、消费)被删除了,这说明降息力度将更大、更全面。
关于房地产,一季度的表述是:
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体系,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二季度的表述是:
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体系,推动建立房地产业发展新模式。
“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这句话删除了,说明达到了阶段性目标,工作告一段落。
“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被放在房地产表述的第一句,说明未来“因城施策”的力度会加大。大家最关心的是,一线城市是否会有较大松绑动作,比如传说中的“一区一策”。还有就是存量房贷打折。从央行的最新表述,尚看不出可能性有多大。
整体而言,对房地产行业表述变化不大,这可能意味着未来一个季度(三季度),房地产或许仍然没有坊间期待的“大利好”,而更可能是“迈小步、不停步”地调整楼市政策。
总之,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通稿,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积极又慎重”的政策组合——“跨周期调节+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
在这基调下,资产价格应该只有结构性机会。楼市全面回暖很难,股市全面转牛也很难,以时间换空间是未来一个季度的基调。除非,政策面又有新的变化。
周末还有一个消息值得关注:
银行下调美元存款利率,主要是为了减少美元和人民币的存款利差,降低居民把人民币换成美元存定期的热情,避免人民币出现更大贬值压力。未来内地的外币存款利率会低于境外,由于存在外汇管制,此举不会造成多少外汇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