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年6月3日,虎门海滩,人潮涌动。
几声鸣炮之后,一群工人将整箱整箱的鸦片倾倒在池子之中。鸦片和海盐浸泡在一起,然后再倒入石灰,顷刻间,池子便沸腾起来。等到声响停止,鸦片已经化成一堆渣沫,人们打开通往海洋的涵洞,被销毁的鸦片渣子便涌入了茫茫大海之中。
主持这场销烟的林则徐望向周围,百姓们山呼海啸,参观的外国人则惊叹于一个事实:中国人禁烟,是来真的。
从3月10日林则徐踏入广州开始,他便将全身的心血投入到这场反鸦片走私的战争之中。这一路可谓凶险。狡猾的鸦片贩子敷衍官府,嚣张的英国官员以武力要挟,受贿的官吏从中作梗,很多人冷眼旁观,认为“中国人不会销毁一斤鸦片”。
然而这一切都被林则徐的正直、严谨所击败。没有人能够忽视中国人禁烟的效率与意志!没有人能够质疑中国人反抗外国侵略的决心!
禁烟的斗争并没有结束,英国人的反扑来的很凶猛,鸦片战争随后爆发,而林则徐并没有惧怕,奋战在抵抗英国人的第一线。1841年,一路败退的清廷将战争的责任归咎于禁烟的林则徐,这位“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的志士,黯然离开广东。
▲东莞虎门销烟纪念馆雕塑。图源:图虫创意
两年的广州之旅,是林则徐人生的高光时刻,也是他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人们提起他,往往会想起虎门销烟的英勇事迹,脑海中划过“禁毒先驱”、“民族英雄”的形象。
其实,林则徐是当时少有的一个奇才。他既懂排兵布阵,又知晓治理水患,诗词书法也是颇为精通。与广东的短暂邂逅之中,他留下了很多不那么引人注目的事迹。
这些事迹的背后,是一个有血有肉、更加立体的林则徐。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人们只知天朝上国,世界知识极为匮乏。许多朝廷大臣连交锋多年的英国究竟在哪都一无所知。
然而,林则徐是一个奇才。从他抵达广东,到被革去两广总督职务,一共不过19个月的时间,林则徐不仅办好了禁烟一事,还使自己对世界知之甚多。
1839年,林则徐到广州后便“日日使人刺探西事”,收罗了很多西书进行翻译。当时通外文的人本就稀少,而且水平也不高。林则徐只能组织自己的翻译班子,为他译“夷书”。
英人德庇时曾说:“凡是教会出版的小册子,中国时事月报,商业性论文,有关英美等国的叙述”,以及地理和西洋船炮制造资料,林则徐“都加以选择,或删节、或摘要译出”。
林则徐也丝毫不摆“天朝大吏”的架子,不管是外国人还是到过外国的中国人,只要有机会,他便将他们拉进自己府邸,或打听情况,或请他们帮助自己翻译书籍。这其中就有,商行的老板,传教士,眼科医生,外国书院的校长,哪怕是在外国商船里掌勺的厨师,也不例外。有些洋人知道之后,为了巴结林则徐,常常将英国的书籍卖给他。
在当时,这种行为往大了说,就是“通番”。而林则徐冒天下之大不韪,像一个海绵,疯狂地吸收着周围的知识。这种求知的精神,几乎和他禁烟的决心一样强烈。
而且,林则徐在百忙之中学起了英语,他从十二个月和数字1-10学起,全靠死记硬背。为了方便记忆,他用汉字给英文单词注音。比如,将China标注为“柴诺”,doctor标注为“诺克拓”等。连英人由衷地佩服这位55岁的老人,感叹道:“林系聪明好人,不辞辛劳,观其知会英吉利国王第二封信,即其学识长进之效验。”
▲林则徐(1785-1850)。图源:网络
可以说,林则徐在广州打造了一间世界知识的宝库,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法律、地理等各个方面,尤其是《四洲志》一书,包括了当时世界各地的历史和现状,可以称得上是一本世界百科全书了。
书中对当时弱肉强食的世界有着十足的警觉,一言一句都折射出林则徐的焦虑。
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的早期争霸,让林则徐认识到中国不能再封闭下去了。
美国的制度可为借鉴,“虽不立国王,仅设总领,而国政操之舆论,所言必施行,有害必上闻。事简政速,令行禁止”。
俄国的改革可为老师,林则徐称赞彼得大帝,讲求火器,成就“欧罗巴最雄之国”。
由林则徐开始,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闸门一经打开,便再也关不上了,此后有关夷情、海国、西方长技的著作层出不穷。后来,林则徐的好友魏源接受了他的重任,在《四洲志》的基础上撰写了《海国图志》一书,并且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从林则徐到魏源,是一段伟大的历史接力。图源:网络
从此,林则徐掀起的近代化思潮,终成滚滚洪波巨浪,席卷了中国。
商业奇才
虽然广州掀起了一阵学习西方的风暴,但位于漩涡中心的林则徐并没有多少自觉。他只是想要知己知彼,然后找出击败英国侵略者的良方。
当时,林则徐身兼禁烟与译书两大重任,加上终日奔波,又不适应广州的水土,他最终中暑病倒。七八天过去,他依旧口赤发热,咽痛顿咳,看不到病情好转的迹象。如果病情再加重,那么林则徐很可能就要回京养病,这无疑对禁烟运动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幸好,当时的随行人员打听到一家开在十三行的凉茶铺,以治中暑出名。林则徐派遣随从买来三剂凉茶,竟然药到病除。于是林则徐亲自登门答谢,并问及店主姓名。
原来,店主叫王泽邦,乳名唤作阿吉,本是以务农为生,后来广州大疫,遇见一个道士,得到一纸配方。此后,王泽邦将此配方冲泡为凉茶,派发给染疫的百姓,果然见效。王泽邦干脆不再从事农耕,来到广州商贸发达的靖远街,开了一家凉茶铺。
▲王泽邦像。图源:网络
据《广州西关古仔》记载,当时林则徐询问王泽邦配方,王泽邦说只是几味不值钱的草药。林则徐立马便发现了商机,他向王泽邦提议道,不如将此方制成茶包,专卖此茶,让人随到随饮。林则徐还说:“你姓王,小名阿吉,为人行医老老实实,价廉效佳,你的凉茶今后就叫‘王老吉’好了。”
过了几天,林则徐还命人送来一个大铜葫芦壶,上面有“王老吉”三个大金字。王泽邦将其摆在凉茶铺,正式以“王老吉”为名。
▲林则徐将刻有“王老吉”的铜葫芦赠予王泽邦。
小小的凉茶包不仅畅销省内,还销售到了海外。晚清年间,许多华人被贩卖到北美做苦役,他们害怕水土不服,于是都带着王老吉的凉茶包,以备不时之需。
因此,王老吉跨越大洋,登陆北美,梁启超在1898年—1903年间,赴美旅游,著有《新大陆游记》,其中写道:“有所谓王老吉凉茶者,在广东每贴铜钱二文,售诸西人,或五元十元美金不等。”
谁也没想到,林则徐的一个小点子,竟然成就了一家中华老字号。岁月变迁,当年那家小小的凉茶铺,在时代的浪潮中奋发向上,成为中国凉茶文化的代表。过去十年,王老吉累计市场规模超2000亿元,占据凉茶行业7成市场份额,乃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凉茶第一品牌。
在林则徐赠名王老吉的184年之后,2023年6月16日,福州鼓楼区中山路19号,也就是林则徐出生和成长的地方,王老吉在此举办了林则徐铜像揭幕仪式暨林则徐起名王老吉184周年纪念活动。王老吉特别定制了一个大铜葫芦,将其回赠给林公的出生地,林公第六代后人与王老吉共同为铜像揭幕。
为了感念林公起名之恩,王老吉特别推出定制版的“林则徐纪念罐”王老吉凉茶,还将联动全国各地林则徐纪念馆举办系列纪念活动。
民族英雄的小小举动,成就了民族品牌,民族品牌将民族英雄的精神发扬光大。两者之间的联系,跨越时间,依然紧密。
贸易守护者
广州的老字号代表了这个城市的商业传统,开放的观念是它繁荣的基石。清代闭关锁国,仅有广州的“粤海关”一口通商,而广州十三行也有着“天子南库”的名誉,足以说明广州的贸易地位。可以说,广州睁开了中国望向世界的第一支眼睛。
林则徐并不像那些迂腐的清朝官吏一样,拒绝通商,他心里明白,他要查禁的只是鸦片,并非所有外商。打击鸦片走私,对正当的国内外商人都是有利的。
虎门销烟之后,商船依旧照常进入粤海关,只不过里面装载的不是鸦片了,而是洋米、棉花、洋布、黑铅等货物。
▲广州粤海关旧址。图源:图虫创意
随后,英舰向中国船队开火,林则徐立马停止中英贸易。当时,有一种言论甚是强盛,要求禁止民船出海,这相当于断绝对外贸易。林则徐立马下令,不可因噎废食,也不至于开门揖盗,“既不禁其出,则只得稽其入”。同时,他要在列国之中找一个“二五仔”,离间外商的势力,以弥补贸易的损失,这就是“以诸夷制英夷”的策略。
林则徐相中了美国人。在虎门销烟之中,美国商人和传教士受邀而来,亲眼见证了林则徐禁烟的决心。他们虽然背地里对政策不满,却明白了一个事实:“钦差大臣过去、现在的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消灭鸦片买卖和保护合法正大的贸易 ”。
既然与中国官员对着干得不偿失,那不如就与英国人分道扬镳。于是,美国人站了出来,按照林则徐的要求出具了不贩卖鸦片的甘结。当英国人请求美商为了他们的共同利益,与英商一道撤离广州、共同对抗林则徐时,旗昌洋行经理、美商领袖福布斯回答道:“我不是到中国来休养或取乐的,只要我能卖出一码布或是买进一磅茶,我就必须留在岗位上。”
美国人留在广州,几乎包揽了广州的进出口贸易。这也减轻了林则徐禁烟的阻力。
当时住在广州十三行的美国画家兰官出自倾慕之情,为林则徐画了一幅肖像画,真实再现林则徐身着官服、威严端庄的形象。
林则徐无疑是中国禁烟运动的先驱、中国的民族英雄。从他来到广州之后,挑战、风险无处不在,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尊严,他可谓奋不顾身。虎门销烟一事,我们可以看到林则徐身上最宝贵的东西——胆识与魄力。
而在历史的诸多碎片之中,一个略微不一样的林则徐出现在我们面前。他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是一个睿智、勤勉的好学者;他是病倒的钦差大臣,也是一个慧眼识珠的商业奇才;他是冲在禁烟前线的官员,也是一个时刻保持头脑冷静的外交官。
林则徐多种的面相,并不会让民族英雄的形象失真,反而将其衬托得越发鲜明。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公千古。
▲纽约林则徐铜像。图源: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