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河南省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大饥荒。河南籍作家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作家》1993年第2期,第16-35页)。文章发表之后,并没有引起大家注意,直到冯小刚将其拍成电影《1942》,文章才被广泛流传。
饥饿的灾民在扒树皮(孟磊、关国锋、郭小阳等编著《1942:饥饿中国》,中华书局)
我大学的时候看过,内心是猜疑的,但是限于当时认知水平,也不是自己的研究方向,就没有加以追究。但是当网上一再流传这段记载的时候,就连朋友圈都是的时候,我就知道需要解决这个问题了,特别是河南人蒙上“为了不饿死当亡国奴”的污名的时候。
1、刘震云的家乡延津县早在1938年就沦陷为敌占区(《延津县志》),而1943年,日本人也没有“开进河南灾区”。如果说日军以军粮赈济中国灾民,又何以造成沦陷区的河南灾民也就是刘震云的乡亲大批被饿死?那么,下图中“救了我的乡亲们的命”又从何而来?
《温故一九四二》
2、刘震云所说的豫湘桂战役河南战场,日军六万人进攻河南,这是错误的。
《温故一九四二》
事实上,日军是97000人,而国民党军是40万人。
中国共产党河南历史 第1卷 1921-1949
而且豫湘桂战役是1944年1月发动的,河南战场是日军首先进攻的重点。这里都不讨论数量是否正确,但是日本人来了,救星来了这句话,实在谬论,日本人进攻河南之后,烧杀抢掠,简直是罄竹难书。
中国共产党河南历史 第1卷 1921-1949
3、1943年河南灾荒得到缓解,是因为当年小麦收成不错,加上日本人当时战略重心不在河南,没有大肆掠夺,所以饥荒得以缓解。而且河南当地政府、根据地政权以及地方士绅也是积极救灾,贪污腐化免不了,但是不能否认中共以及民众自救的努力。
战争与饥荒交织下的邻省粮食调剂
4、最荒谬的就是电影《1942》中,当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在飞机上巡视河南灾情时,要求日军以军粮赈济中国灾民,但随从军官们表示不解:“……可是他们是中国人啊!”而冈村宁次回答道:“别忘了,他们首先是人!”美化侵略者到了这个地步,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5、关于当“国军”向豫西撤退时,豫西山地的民众到处截击“国军”,缴获他们的武器装备,甚至枪杀部队官兵。这真是胡扯了,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豫西是土匪集中的地方,普通老百姓敢去袭击正规军,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
豫西战役
6、结论更是荒谬:日本人之所以胜利是因为“他们发放军粮,依靠了民众”,日本侵略者也学会群众路线?
《温故一九四二》
7、根据以上的论述,刘震云,一个河南籍作家就给自己的家乡人民安上一顶“汉奸”的帽子。
《温故一九四二》
8、我相信刘震云并不是自己所称的“汉奸”,但是这么移花接木的创作,或者是因为,刘震云对家乡祖辈的痛心,也并不出于他们为了活命而吃异族的军粮,而是他们在此之前“不会揭竿而起只会在亲人间相互残食”,这与刘震云对鲁迅的推崇是一致的,他认为这样写就是批判国民性,可惜这是历史,容不得胡说。
1991年刘震云写过一篇《读鲁迅小说有感:学习和贴近鲁迅》。两年后的《温故一九四二》中,关于这一点我们看得更清楚了:刘震云于此操持的正是一种与国民性批判相对立的权力批判。
9、《温故一九四二》中刘震云首先采访的对象是自己九十二岁的姥娘,但面对外孙的提问,姥娘的回答——“饿死人的年头多得很,到底指的哪一年?”
比如建国后?这才是刘震云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