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屑飞舞,造物万千。6月3日晚,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祁伟成刚在央视综合频道《非遗里的中国》(山西篇)展现古建筑模型之美,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又以《匠人·匠心》为题,对祁伟成等非遗传承人在执着坚守中追寻器物极致之美,续写千年智慧给予关注。
电视画面中,由远及近推出的是太原天龙山景区的古建筑漫山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祁伟成介绍说:“天龙山漫山阁毁于上世纪40年代,上世纪80年代重修时,小样修改了几次,我觉得可以做。以前这座山峰坍塌得很厉害,现在看来修得挺好。”
在山西省太原市的晋祠博物馆内,保存着一件跨越千年的古代建筑模型。祁伟成分析道,通过这个建筑小样的出檐,从风格和造型上看,给它断代为宋代的建筑小样。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祁伟成多次参与国家重点文物的修缮工作。报道画面中,他正在搭建的模型源于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唐代木结构古建筑。他说:“古建筑强调的不是横平竖直,每根柱子你从这个角度看,它是垂直的,其实它都是朝里面倾斜的,这样可以把四面的力聚在一起,即使有个小震也不至于从外面散开。再一个就是起到美观的作用。比如这一排柱子,做成平的情况下,肉眼看过去,角是耷拉下来的,就起不到角上高、四周低、翘角的装饰作用。”
祁伟成面前,有一组斗拱:“这是一组清代斗拱,它的脊檩和檐檩用材都大,唐的檩条用材就小,唐代昂的做法叫真昂造,是斜45度的做法,按想象应该是柔性的。到清代时,它是平行造的,刚性更强,这就是晚期建筑和早期建筑的区别。”祁伟成打算将每个时期古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斗拱结构单独提取出来,做成可近距离观赏的微缩模型,让更多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古代营造技艺的博大精深。
经过了几个月,祁伟成手中的建筑模型制作完成,充满仪式感的立柱,界定出房屋比例均衡的面阔和进深,木料以斗拱为交会点,构成网状框架,再逐层向外挑出,在屋顶形成优美舒缓的曲线,既可以排雨送雪,又增添一份庄重协调的美感。一斗一拱,一椽一枋,每一个细节,工匠们都竭尽全力,赋予木作灵动的构造和丰富的内涵。
“一斗口就是一椽径,一个木结构建筑,你只要掌握了斗口有几厘米,所有的构件就全出来了,梁架的宽窄、大小、举高就全有了。”祁伟成介绍,利用不同木块断面的一凹一凸、纵横穿插,相互支撑又相互制约,在构成稳定框架的同时,活络的接口让建筑更加富有弹性。我们的努力就是把唐、宋、元、明、清的建筑风格、斗拱、构件好好地深入研究,捋顺了,发扬光大,把它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