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大物博,向来众口难调,不管是哪种美食,有多少人趋之若鹜,就有多少人避之不及。
对豆汁情有独钟的老北京大概率吃不惯柳州特色螺蛳粉,喝的了胡辣汤的河南老乡对福建沙茶面肯定也没有那么感冒。
然而有种食物却可以横行大江南北,尽管在各地叫法不同,有的地方叫包子,有的地方叫馒头,却不能掩盖其最对中国胃的特点。
北方最出名的自然是狗不理包子,但江浙沪人民吃的最多的却是21世纪刚诞生的巴比馒头。
不管各位食客评价如何,如今都只能在天津才能品尝十八个褶的狗不理包子。
而巴比馒头则在全国开出了四千家店,将一个小馒头做成了上市公司的大买卖。
这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财富密码,一切都要从一个姓刘的安徽青年说起。
2001年上海南京西路,一家名叫“刘师傅大包”的包子店正式开张了。
人来人往的南京西路原本是各种品牌卖场扎堆,人们还是第一次看到开在繁华商业街的包子店。
不过这家的包子卖的倒一点都不贵,而且味道不错,环境更是出奇的干净卫生,跟一般的夫妻店完全不一样。
很快刘师傅大包店门口从早到晚就排满了人,一天能卖出四五千个包子和馒头。
这下24岁的店老板刘会平终于长松了口气,他知道自己这次赌对了。这已是他离开家乡出门闯荡的第五个年头。
跟绝大多数的同龄人一样,刘会平也是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学习做包子。
他的家乡——安庆市怀宁县江镇镇更被称为中国馒头之乡,有三成以上的江镇儿女在全国各地做早餐生意。
如果把视角再拉长一些,中国城乡二元化的结构吸附了大量的农民进城,当时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大幕正在拉起,作为刚需的早餐生意在大城市里自然有市场。
1998年,学有所成的刘会平听说上海的生意好做,于是带着行李来到了离家500公里的大上海。
这时距离他的刘师傅大包店爆火还有三年时间,也是最难熬的三年。
做早餐生意本就是挣个辛苦钱,刘会平跟他无数个同乡一样,每天凌晨三四点开始准备,每天六七点开门迎客。
可惜天不遂人愿,刘会平的第一家店因为本地人吃不惯安徽口味很快倒闭了。
第二家店虽然改进了口味,但始终干不过竞争对手,又只能关店。
一晃到上海两年,年轻的包子店老板刘会平不仅没挣到什么钱,反而还欠下了一屁股债。
连续失败的刘会平虽然觉得倒霉,但还是乐观的算了笔账:大上海有1600万人,只要有五分之一的人上街买早餐,就是320万人的生意。
哪怕每个人只花5块钱,那就有1600多万,这么大的市场凭什么没有他的立足之地?
就这样刘会平重新振作精神,为了摸清楚上海人的刁钻口味,他这一次没有上来就开店,反而花了很长一段时间观察和总结。
一来他对上海人的口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二来他对街头巷尾的夫妻档包子铺有了通盘了解。
这才有了第三次开张的刘师傅大包店,这一次刘老板不仅咸鱼翻身,还清了债务之外还赚了十多万。
每天卖完包子,沿着南京路走到外滩,刘会平和老婆终于体会到了什么是上海的美丽。
到了2003年,刘会平的大包店已经站稳了脚跟,不过一场小意外却改变了他的命运。
由于经营形势很好,刘师傅大包在上海已经开出了十几家,但这个商标却无法注册,这让刘会平意识到需要换名字。
最后他把刘师傅大包改名叫巴比馒头。为什么叫巴比?听起来不伦不类,甚至有点无厘头,但却带有洋气和年轻化的暗示。而改名馒头是因为上海人一律把包子馒头都叫馒头。
从此巴比馒头就成了上海第一家连锁早餐店,被越来越多的上海人认可和接受。
这时刘会平本可以当个小富即安的老板,每天看看报表,盘点下进出账目,过下成功人的生活。
但接下来的几个动作却彻底拉开了他和其他安徽同乡之间的差距,而且事后证明幸运女神的确也对他比较偏爱。
进入21世纪后,洋快餐品牌在中国进入了快速扩张期。看着肯德基和麦当劳的店越开越多,作为餐饮同行的刘会平第一次见识到了中央工厂的魅力。
2004年,刘会平向洋老师学习,建起了巴比馒头自己的中央工厂,统一给上海各大门店配送标准化的馒头馅料。
这时小有名气的巴比馒头已经引来了许多山寨者,市面上不仅出现了类似“芭比馒头”的同行,甚至还有人打着招商加盟的旗号招摇过市圈钱。
为了以正视听,双管齐下的刘会平一方面借助法律手段打击山寨,另一方面也加快了扩张步伐。
不过新问题马上出现了,跑马圈地虽好,但是直营和加盟到底怎么取舍?肯德基是直营为主,而麦当劳却是加盟为主。
这也是所有连锁企业在做大做强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直营可控,加盟跑的快,但到底怎么选却是关乎企业生死的命题。
在巴比还只有二三十家门店的时候,都是直营店。但店数量多了以后,刘会平发现手下的员工变得越来越难管理。
他自己做包子出身,自然知道这是非常辛苦的小生意。他明白,只有让员工自己当老板,自己管理自己才最高效。
最后巴比馒头定下了对外开放加盟的扩张之路,而刘会平自己将精力放在中央工厂产品研发供应和后台营销品牌推广上。
从此巴比馒头如同滚雪球一样迅速壮大,到2010年门店数量就突破了500家。
门店规模的快速增长直接反哺中央工厂的成长,在巴比中央工厂的标准化生产环节,有一项冷冻面团技术刘会平一直引以为傲。
没有这项技术之前,中央工厂是将包子做熟后配送到店后再进行回蒸,这样口感就会大打折扣。
现在门店数量这么多,还是靠这样的半吊子做法肯定是不行的。
2009年,巴比率先攻克了冷冻面团技术,实现包子在生制的情况下保持发酵,送到门店后再醒发、蒸熟,极大保证了产品口味。
反过来中央工厂牵头的供应链则极大的提升了门店的运营效率。
如果说中央工厂是巴比食品的“大脑”,高标准的全冷链配送则是“神经系统”,靠着集中采购、集中生产、冷链配送,刘会平的巴比从一家卖馒头的公司变成了一家食品公司。
2010年,刘会平更成立中饮巴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集中管理日益壮大的 “早餐生意”, 这时每天从中央工厂送到门店的已经不仅仅有包子,更有豆浆、粥类、粽子、糕点等其他品种。
在上海的城市化进程中,无数人从各地涌入上海,10年时间上海人口从1600万增长到2300万。而在无数个早晨,经济实惠的巴比馒头是学生、白领们的第一选择。
从2003年创立以来,巴比馒头一直扎根江浙沪,在华东的知名度很高。
可在刘会平的心里,三千家的门店数量还远没有达到上限,能够做到万店规模才是真正衡量一个全国性消费品牌的标准。
为了更强的品牌力和更大的规模效应,巴比馒头一直在全力突围。2014年,巴比馒头便开始走出华东地区,开启全国化布局战略。
2016年,巴比馒头更把所有门店的名字改成了巴比面点,改名就是暗示巴比不只卖早餐,还能做其他时间段也可以吃的中式面点。
同时巴比一边保持每年200家店的加盟开店速度,一边在广州、天津建立了中央工厂,分别辐射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周边350公里左右的直营和加盟门店。
而刘会平更大的手笔是推动了巴比的上市,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新三板上市5年的狗不理包子却终止了挂牌。
2020年,巴比食品在A股主板上市,成为名副其实的“馒头第一股”,刘会平也算是为自己的家乡续写了那份独特额荣耀。
现在的巴比目标已经是拿下全国市场,上市募集的资金募资就是用来全国各地做大规模和做强品牌。
如今上市已经一年半时间,巴比馒头已经在全国有4300 多家加盟门店,但全国化战略依旧任重道远。
因为传统以上海为核心的华东市场加盟店数量占总门店数的85%,营业收入贡献达90%以上。
这是摆在刘会平这位“中国馒头大王”面前的新问题。
不管是馒头还是包子,产品本身差异小,价格也基本相似,走向全国的过程中,作为外来品牌与本地早已深入人心的品牌竞争,巴比面点并没有必胜的把握。
上市后财大气粗的巴比馒头对此自有办法。2021年,巴比就收购了华中武汉连锁早餐品牌“好礼客”, 刘会平更公开表达会继续推进对其他区域品牌的并购策略。
打不过你就买下你,想一想还是这样比较省时省力。
除此之外,既然大家都做早餐,自然竞争的对手就不仅仅是包子馒头铺了。
首先是当年刘会平学习的洋师傅们也都在力推低价早餐。
比如肯德基的系列早餐,深受白领群体喜爱,曾经的学生巴比面对这样的竞争,品牌上还需要更多的提升。
其次是来自便利店的渠道冲击。现在的便利店各类早餐也是一应俱全,不管是产品创新还是消费场景上,比起巴比来更胜一筹,所以广大写字楼的白领们更选择在便利店解决早餐。
现在的巴比跟蜜雪冰城很像,都靠着加盟商和供应链挣钱,靠着极致性价比的蜜雪冰城如今早已在全国开出了万店,更走上了国际化路线。
巧的是,蜜雪冰城的创始人张红超跟刘会平同样生于1977年,显然刘会平要解决的问题要更多一些。
现在的巴比经过20年的发展,早已进入了高寒缺氧的无人地带,探索的每一步都是在创造历史,但一旦踏错却有可能会万劫不复。
也许这就是刘会平最大的使命,能否带着巴比踏上珠峰之巅,让所有爱吃包子的人一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