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车辋村常家,原籍太谷县惠安村。明弘治十三年(1500)始祖常仲林迁居榆次县车辋村。常家三代,以耕种、牧畜为业,从第四世起,开始兼营商贸,做小买卖。
清康熙四十年(1701)左右,八世常威身背捎马,只身走口外经商,沿途徒步以行医占卜为生,来到晋商聚集的张家口,在鼓楼底摆摊贩卖“榆次大布”(榆次、太原、平遥等地产的一种宽幅棉布)。因这种布厚实耐磨,颇受北部寒冷地区民众欢迎。有了一定积蓄后,常威在上堡租赁一处铺面,开办第一个商号——常布铺,经营棉布、绸缎。雍正五年(1727),中俄开辟恰克图贸易后,边贸兴盛,常威以张家口为基地,向口外的归化、包头、库伦、多伦诺尔,山西北部及京津、东北地区扩展,设立分号。经营范围扩大到茶叶、日用百货、食品加工等行业。乾隆初年,常布铺改称大德玉,新设大德常商号,由常威的两个儿子常万玘、常万达经营。从此,常家发展成为“南常”、“北常”两大商业集团。
“南常”常万玘一支,在大德常商号的基础上,继续向内贸发展,经百余年奋斗,逐渐形成以“德”字为标志的大德川、大德美、大德昌、大德成、大德瑞、大德亿、大德懋、大德正、大德旺、大德丰“十大德”字号,分号遍及全国14个省。经营商品主要有棉布、绸缎和日用杂货等。
“北常”常万达一支,由内贸转外贸,跨入恰克图市场,转而开展对俄国茶叶贸易,兼营俄蒙市场需求的其它商品,成为对俄贸易中最大的商家。清嘉庆元年(1796)常万达去世。其后代在大德玉的基础上,扩大经营,先后创设了大升玉、大泉玉、大美玉、独慎玉、大昌玉、大顺玉、三德玉、保和玉、泰和玉10个“玉”字号商店,形成专营对俄茶叶贸易的“十大玉”联号。到光绪时,以常家“十大玉”为主的晋商几乎垄断了恰克图外贸市场,承担了中国对俄茶叶输出的绝大部分份额。
极盛时期,常家在福建和湖南、湖北产茶区占有茶山,派人指导当地农民种植,然后收购加工成砖茶,由水旱两路,经湖北、河南、山西,到河北张家口,再经内蒙古多伦或归化,抵达外蒙古库伦,直至中俄边境恰克图,甚至深入俄国莫斯科、西伯利亚及欧洲邻国直接进行贸易,开辟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茶叶之路”。运输工具,水路船载,陆路由骆驼驮载和大车运输。在沿途数十个码头、集镇及全国主要城市、贸易集散地设有近百个商号、作坊。最多时,仅加工茶叶一项就有工人上千人,饲养骆驼上万头。常家经营对俄国茶叶贸易长达150余年,是有名的外贸世家。
光绪元年(1875)起,“北常”开办第一个票号三和源,在太谷设总号,上海等地设分号。光绪十一年(1885),又将老号大德玉改组为票号。光绪三十三年,“南常”大德川也转营票号。大德玉票号业务发展很快,在北京、天津、张家口、归化、奉天、营口、上海、南京、杭州、汉口、成都等地设立分号,跻身于全国十大票号行列,获得丰厚的利润,常家成为晋中平川一带有名的富商。
清末民初,常氏商业走向衰落。庚子事变,常家遭受一定损失,俄商欠款近45万俄钞无法追回。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乱中,在俄各商号损失140万两白银。1918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沙俄被推翻,常家在俄国的资产全部被没收,前后经营150余年的外贸彻底丧失。大德川、大德玉票号相继倒闭歇业。
商业衰落后,常家转而投资创办近代工业。光绪二十二年(1896),创立敦睦蚕桑局,购进机器原料,让族中成员学习栽桑、养蚕、织布。光绪三十四年(1908),设立敦睦织布厂。1921年,集资在太原创办范华印刷厂。同时,还积极参与山西保矿运动,认购2280股,1.17万银元,常旭春还担任保晋公司第四任总经理。1924年,参股合资兴办山西最大的纺织企业——晋华纺纱厂,投资入股山西火柴局等。1937年七七事变后,常家为避日军侵害,大部逃往外地。
常家有“儒商”之称,历来重视教育,族内设立私塾最多时达17个。从八世到十六世九代人中,参加科考及第者达176人,其中,进士1人,举人9人,监生60人,秀才75人,拔贡51人,廪生7人,入仕者132人,考取功名人数占到族人的2/3以上。
清末,常家改革旧式教育,积极兴办新式学堂,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创办山西最早的新式小学堂——常氏笃初小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立知耻女子学堂,为山西第一所私立女子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成立常氏私立中学兼高初两等小学堂,为山西最早的私立复合式中学,开晋省私人办学堂和女子就学之新风。到1920年,常家共培养和向社会输送大学毕业生19人,留学日本学生4人,专科毕业生25人,其他新式学校毕业生16人。常麟书、常赞春、常旭春、常乃德为近现代山西博学多才、颇有影响的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