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月前,被称为“社区零售第一股”每日优鲜关停,“造血”能力持续走低。截至今日,每日优鲜股价只有0.64美元,市值只有502万美元。
在每日优鲜事发当日,新经销发布的《每日优鲜突然宣布团队解散,前置仓模式还有出路吗?》评论区有一位来自江苏的用户留言:
下一个就是叮咚买菜。
10个月之后,叮咚买菜开始“叮咚作响”。
5月22日,有消息称叮咚买菜将要撤出成都和重庆,定位切换到成都天府广场、重庆观音桥就可在叮咚买菜APP首页看到“服务调整公告”,公告显示:叮咚买菜站点将在2023年5月29日18:00停止配送服务。
“叮咚买菜撤出川渝”的消息,不胫而走。
撤城,止损
5月22日,小红书上不少IP为四川和重庆的用户发帖询问:“叮咚买菜是不是要倒闭了?”
这一猜测有迹可循,有用户截图显示,叮咚买菜平台上的不少商品显示已售罄。
而就在前一天,叮咚买菜APP在川渝地区上线了“福利专区”,不少产品5折销售,还有99元任选10件等优惠活动,引来不少用户“薅羊毛”。
如今也证实了,这是关停的前兆。
5月22日,川渝地区的用户在叮咚买菜APP上收到了服务调整公告,称为更高效的服务广大用户,将对本区域前置仓的运营进行调整。同时,区域内的站点将于2023年5月29日18:00停止配送服务,如需要退回充值账户余额或未到期的绿卡会员,可联系客服协助退款、退卡,站点社群服务也将同时调整。
叮咚买菜当地的活动微信群中,有客服员工表示,微信群将解散,最后一次为大家解决问题。
从叮咚买菜的回应来看,此次受影响的主要是在重庆、成都的业务,其他区域暂时不受影响。
此次撤城事件,可以说是意料之外,预期之中。
为什么?
从2022年5月开始,叮咚买菜就已经开始收缩战场,放慢拓展之路。
据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5月底叮咚买菜就已经关停了安徽宣城和滁州两个城市站点,而在此之前河北唐山和广东珠海的站点已经停止服务,天津地区也于6月15日停止服务;10月撤出厦门市场。
同年在11月,叮咚买菜成员柿柿顺(青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正式注销。据企查查信息显示,柿柿顺青岛成立于2021年7月8日,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是一家以从事批发业为主的企业,企业注册资本1000万元,实控人为上海壹佰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即“叮咚买菜”。
可见,2022年成为叮咚买菜的分水岭。
在此之前,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是叮咚买菜扩张的巅峰期,平均每月新开2.4座城市,同时叮咚买菜2021年Q3财报显示,截至当季末,叮咚买菜在全国37个城市拥有1375个前置仓,城市数量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85%。
2021年8月起,叮咚买菜方面将运营战略从 “规模优先,兼顾效率 ”调整为“ 效率优先,兼顾规模 ”。
接着在2022年以来,叮咚买菜陆续从一些二三线城市撤出。目前已经撤出厦门、珠海、天津、中山、滁州、廊坊、唐山等多个城市。
截至目前,叮咚买菜APP上显示正常经营的城市共28个(包括成都和重庆),其中18个为长三角城市,占比高达66.7%,城市整体数量较2021年9月减少9个,缩水近1/4。
随着成都和重庆市场的撤离,叮咚买菜大规模扩张的时代正在渐行渐远。
扭亏,寻盈
渐行渐远的背后,也意味着叮咚买菜正在不断自救。
众多行业人士表示,这位生鲜赛道的前置仓头部玩家,正在用精耕细作的打法打消有关前置仓难以盈利的质疑。
收窄亏损
财报数据可见端倪。去年下半年,通过大规模收缩及成本优化,叮咚买菜一度实现盈利,客观地说,叮咚买菜的亏损状况已经大幅改善。
5月12日,叮咚买菜公布截至2023年3月31日未经审计的财报。今年第一季度,叮咚买菜总营收约49.98亿元,同比下降8.2%;其中商品收入达到49.38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8.1%,服务收入为人民币5970万元,同比下降12.9%。此外,第一季度,叮咚买菜GMV同比下降6.8%至54.51亿元,2022年同期为58.51亿元人民币。
对于营收、GMV的下滑,叮咚买菜提到,2022年同期华东地区受疫情影响,供给量大幅提升,导致去年3月营收基点过高;另外,去年叮咚买菜优化区域布局,从部分城市退出。
有失必有得。营收缩减的同时,亏损也大幅收窄。
去年四季度,叮咚买菜的履约费用14.94亿元,同比下降16.4%;今年第一季度,叮咚买菜的履约费用11.96亿元,较2022年同期减少19.4%。
显然,收缩撤城,关键的履约成本也得以下降。
可见,相对于每日优鲜一路跌跌撞撞地向前走,叮咚买菜的收缩撤城不失为明智之举。
加码预制菜
对于撤出川渝市场的消息,叮咚买菜方面回应称:近期,公司基于降本增效的考虑,对重庆、成都业务进行了调整,暂停了相关区域的服务。本次调整不影响公司在其他区域的正常经营。未来,公司会在供应链、食品研发与加工方面加大投入,也会保持与包括川渝区域在内的优秀食品企业的深度合作。
细品,或许这是为下一步预制菜做打算。
在2023年一季度的财报中,以预制菜为主的自有品牌商品已占到了叮咚买菜整体GMV的19%,其中自有品牌的用户渗透率已经提升至70%以上,主打家常菜系列的预制菜品牌 “蔡长青”目前月销量已经超过7000万。
据了解,2022年2月叮咚买菜已经成立了预制菜事业部,并将其升级为一级部门。今年3月,叮咚买菜面向全行业招募“预制菜合伙人”,开出了总目标规模50亿元的预制菜订单。
众所周知,目前国内预制菜赛道持续升温,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为该产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有了政府的支持和肯定,作为生鲜平台的盒马,在今年也定下了年销售50亿元的目标,并将预制菜列为一级部门重点发展。
高速发展的赛道,日益增长的需求,又能提高产品的客单价和毛利率,加码预制菜成为了生鲜平台们纷纷追逐的风口,叮咚买菜也不例外。
叮咚买菜创始人兼CEO梁昌霖表示:预制菜板块目前是盈利的,并且随着预制菜板块规模的扩大、经验的增长以及供应链的完善,盈利能力会越来越强,“希望我们不但能够成为最大的预制菜公司,也能够成为最赚钱的预制菜公司。”
不同于每日优鲜,叮咚买菜断臂求生的同时,也在寻找更多盈利途径。
重塑,转型
梁昌霖说,“只有蹲下来,才能跳得远。”而现在正是叮咚买菜的深蹲时刻。
作为即时零售中的模式之一,前置仓模式高成本、高损耗、低利润、盈利模式不稳定等难题,一直是行业无法破解的痛点难题,而履约成本和订单密度是平台能否持续盈利的关键指标。在订单密度足够高的情况下,尚可覆盖掉履约成本,一旦订单密度不够,直接导致亏损。
这两者相辅相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从即时零售的角度来看,即时零售已经成为当下发展最快的项目。即时零售闪电仓创业者陈维龙在今年中国快消品创新大会上提到,目前美团闪购增速约为50%,闪电仓的增速超过200%,而盒马和叮咚买菜的增速都是低于30%,低于行业平均值。可见前置仓模式已经在即时零售这条赛道上逐渐走向下坡路。
“痛定思痛”过后,叮咚买菜开始纵向收窄,横向做宽。
2023年,叮咚买菜转向自有品牌商品的开发,与供给方的农民或者农作物基地直接合作,绕开繁杂链条中的中间商,尽可能地提高产品毛利率,实现盈利的目标。
同时继续加大商品开发的力度,并在重点品类和单品、爆品的打造上,加深供应链层面的磨合。
在仓库和工厂的建设也大力投入。据悉,叮咚买菜现已拥有10多家食品工厂以及三个超大规模的3F工厂,由此确保企业在食品研发、生产、品控等方面的全方位把控。
一系列动作表明,叮咚买菜正在完成从“生鲜电商企业”到“食品企业”的蜕变。
受“淄博烧烤”热度影响,叮咚买菜APP中的“烧烤”关键词搜索量在4月实现翻倍激增,带动了烧烤相关预制商品的销量暴涨,其中“蔡长青”推出的烧烤全家福套餐环比上月销量增长500%。
可以关注到,叮咚买菜并没有将自有品牌统一命名类似“XX优选”等,为什么?
据知情人士透露,叮咚买菜公司更倾向于将自有品牌发展为“独立品牌”,目的是希望这类品牌未来能够走出叮咚,成为独立品牌。
显然,叮咚买菜的转型之路在一年前已经开始做铺垫,虽然经历了部分退城的业务缩减,但在残酷的“大逃杀”和同行衬托之下,其可持续盈利能力并未脱节。
那么,叮咚买菜是否会步每日优鲜的后尘?显然不会,每日优鲜的没落样本,正在给其它平台警示。
每日优鲜的前车之鉴,叮咚买菜的后事之师,其重塑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快消新零售分析师刘少德点评:
在互联网大厂接连裁员的大背景下,各生鲜电商纷纷撤城、断臂止血其实并不意外。
疫情之下,消费者规避风险减少出门,曾短暂地为叮咚买菜带来了高光时刻,这也解释了2022年四季度财报能够实现首季盈利的原因。但疫情终有消散的一天,当生活回归常态,以叮咚买菜为代表的生鲜电商面临的终究是来自于社区生鲜店、菜市场们的竞争。
加之,以多多买菜、美团优选、盒马等为代表互联网巨头在今年更加高歌猛进、攻城略地,这无疑也为叮咚买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前有兴盛优选先后撤出河南、山东、四川、重庆、福建、贵州等省市,几近退踞大本营湖南,对于同样资本催熟之下的叮咚买菜,选择在经济下行、消费疲软的大环境下弃车保帅,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更深次的原因则在于,生鲜电商绕不开的亏损魔咒。保险和冷链物流、商品质量控制、采购与库存管理、运营成本和利润率、消费者习惯和信任度等,任何一点都是横亘在生鲜电商面前绕不开的大山。尤其投入巨大的前置仓更是加剧了叮咚买菜的盈利难度。经测算,前置仓模式订单履约成本高到10-13元/单,远远超过所有生鲜电商模式。
叮咚买菜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将接下来的战略重心转移到了预制菜领域。无独有偶,盒马也将新成立的预制菜部门销售目标定到了50亿,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转战预制菜是否会成为叮咚买菜们的救命稻草,这或许还需要留给时间来验证。但目前的撤城对于叮咚买菜而言,就像梁昌霖所说的,“只有蹲下来,才能跳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