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很多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都会遇到了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组织的创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不够。如果从人力资源的视角去看,这些组织中的个体都非常优秀,所以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会归结为“组织懈怠”。
为什么组织会出现“懈怠”?原因是在这些组织当中,往往冒险改变与创新的人得不到信任;相反,不做改变、固守陈旧的人,反而得到信任。这一现象表明,信任是一个极为需要关注的话题。
信任作为一种核心能力,决定和影响着组织能够真正具有面向未来的能力,以及与环境共处的能力。
构建三种契约关系
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赢模式
对于企业来说,员工协作的障碍根源于个体、组织之间具有不同的目标与利益,但这一障碍可以通过设计巧妙的契约安排来解决。而契约安排也可以提升各主体的信任感,进而带来协同效率的提升。
企业和员工之间契约关系有三种构成,我们通常了解的是经济契约,另外还有心理契约和社会契约,只有把三种契约结合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员工与企业的共赢模式。
1. 经济契约
经济契约一般是正式合约,是当事各价值主体明确表示认可和同意的法律承诺。各主体通过正式契约来规定相互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确定合作的范围以及合作成员的责任和角色分工。
2. 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不是一种有形契约,在心理契约的系列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员工心理契约的主要内容包括培训、工作稳定、薪资福利、公正、信任、安全、协商等。
在数字化组织变革的背景下,由于个体价值崛起,个体的独立性与个性化需求逐渐增强,当组织不能履行自己对于员工或是利益相关者的承诺,则会导致违背心理契约的情况发生。一旦心理契约违背,会伤害员工的情感,进而影响组织的发展。
当组织需要和内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更加高效、灵活的合作互动时,对方却从良性互动的关系中撤出,这时会因为心理契约的违背导致消极的行为,进而影响企业的绩效。
3. 社会契约
对于企业主体来讲,企业需要遵守有利于人类自然发展的最基本的社会准则,需要同时关注企业内部与外部社会契约。
前者是经济层面的社会契约,后者是伦理层面的社会契约。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就是企业层面社会契约履行的一种外在表现。
在企业的契约体系设计中,存在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由于外部技术的冲击、环境的变化,组织契约设计关联的主体不再是有限的主体,而可能会有更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契约的内容和形式也将更多元与动态。
此外,还有一个观点需要厘清,契约设计的核心不是为了权力、控制,而是为了实现各价值主体之间的共享共生。因为在管理实践中,大多管理者契约安排的出发点在于控制,这其实反而削弱了个体的能动性及创造力。
建立认同的信任文化
促进个体与组织协同成长
虽然经济与利益是协同合作的基础,契约设计能够帮助组织获得有效的信任。但我们还需要认识到,人们高效合作是因为相互信任,拥有相似的道德观,遵循相同的道德默契,这种基于认同形成的信任才是组织内外协同的关键。
组织信任的研究表明,信任可以显著降低紧张关系,并提升个体绩效、团队绩效与组织绩效。因此如何建立组织内的信任,形成一种良性的组织文化,对于企业如何面对环境巨变的挑战至关重要。一些新兴企业认为企业应该“去管理化”,我没有同意这样的观点。
因为组织内的信任随着组织成长的变化而变化,在组织的创立初期,组织成员特别是核心管理人员较少,人际交往、沟通比较频繁,彼此了解对方的意图、动机和行为习惯,认同感较强,可以形成一种基于认同的信任氛围。
但随着企业的成长,企业需要越来越多的员工,众多新员工的加入,导致了组织规模与复杂性迅速扩张,会冲淡组织内的信任。另外,组织规模与复杂性的扩张,带来了组织控制的加强,也会减少组织内的信任。
所以,我没有同意“去管理化”这一观点。当组织发展到一定的规模,由于规模与复杂性导致的信任危机必然会产生,从而导致组织竞争力的降低。
信任的发展要经历基于计算(交易或者利益)的、基于知识的、基于认同的三个阶段。
在信任发展的初期,即基于计算的信任阶段,组织的运转主要依靠制度控制,此时,信任和控制主要体现为互补关系,所以在组织需要扩张和发展的时候,组织应将较多的精力用于组织的制度建设。
由于外部环境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组织成员个体价值的崛起、外部系统的开放,以及组织自身的开放性等等因素,都需要组织重视组织文化建设,培养和强化基于认同的信任。
因为这个时期,即便是组织可以支付极高的成本来维系组织成员,或者去寻求更强有力的成员来帮助组织成长所需要的新能力,但是管理者都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基于认同的信任的建立,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在这样的信任文化基础之上,每一个创造价值的个体,才可能与组织组合在一起,共同创造价值,才能够通过基于认同的信任,获得组织与个体之间的协同成长。(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