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正行进在全面推进改革的快车道上。作为省改革的重头戏,旅游体制机制改革覆盖全省,自年初起到目前,149家景区景点基本完成“两权分离”或创新经营机制。这一率先在全国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为省旅游业自身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也为整个经济结构调整注入活力。
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之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中谋篇布局,明确提出文化旅游产业要成为转型的新引擎新支柱,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近几年来,尽管山西省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以门票经济为主的旅游业状况尚未根本性改变,旅游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供给水平不高的问题,已无法适应日趋多元的消费需求。“改制之前,作为文物单位,即使简单的管道铺设,等审批手续下来,可能已错过了旺季。”榆次老城总经理王向东说。一句话背后,折射出旅游业开放度差,以及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交叉等因素造成的资源闲置、要素错配。
旅游改革与其他改革一样,已经进入深水区。今年,山西省从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题,不断为企业创造发展好环境,让市场主体强身健体。立足旅游业“治本”,找准掣肘协调发展的弊端、全面发展的短板,纠正认识偏差,旗帜鲜明地倡导产业发展新理念。与此同时,出台了《关于推进旅游景区(景点)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意见》,根据景区景点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确定了6种改革模式,149家景区景点成为首批改革试点。11个市签订了改革创新目标责任书。
省旅发委多次协调解决管理权限界定、各类资产划分等关键性问题,组建63人专家组提升专业指导。按照啃下“硬骨头”、拿下“大块头”的目标,选定了20家改革重点景区加以推进。7月,省旅发委联合省金融办、省财政厅等单位在省股权交易中心开设了“文化旅游板”,首批13家文化旅游企业成功挂牌。
随着改革的推进,各市县及景区改进方式、创新手段,激发基层内生动力,变“要我改”为“我要改”,不仅盘活了资源,还采取控股、参股、持股等股权多元化手段搭建融资平台。目前,省政府与海航集团,省旅发委与浙旅集团、银泰集团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山西省分行、交通银行等8家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吸引了华侨城、乌镇集团、中景信集团等旅游知名公司与景区景点开展合作。
至此,山西省旅游业进一步优化了要素配置,为实现从门票经济走向产业经济打下坚实基础,也更加契合了旅游消费升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