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资本市场如何看待,也不管投资者短期看好或者不看好,半导体这个行业,未来是一定会快速发展的。
也不管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多少,还是芯片技术落后多少,放在国家层面上,半导体的进步是科技升级的必备前提之一。
任何一项技术,只要被我国所突破,立马就可以在全球所向披靡。
比如光伏行业,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巨头企业倒下一批又一批,后来技术和市场成熟,全球大半的光伏市场都被我国优秀企业给占了。
TCL中环就是优秀企业里面的“后起之秀”。
一、公司
TCL中环是由国企改制而来,发源于天津。
天津是我国半导体发展源头之一,在五十年代就成立了《天津半导体材料厂》。
1969年的时候,又成立了“第一半导体厂、第二半导体厂之后,第三半导体器件厂”轰轰烈烈为半导体技术探路。
后来在第6个五年规划时,众多国企纷纷改革,适应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新潮流。
但是国企由于制度上的先天性缺陷,即便是经过了改制,但是之前遗留下来的风格并没有彻底转变,因为这是多年的基因积累。
也就是制度变了,公司性质变了,但是人性并没有变。
之前很多国企的臃肿和低效被继承,这和市场经济下创立的民营企业根本没法比。
所以非常多的国营企业或者国营厂,纷纷破产,然后被收购。
天津的半导体企业同样如此,改制之后,一度走在破产的边缘。
1999年,为了集中优势,天津半导体材料厂和第三半导体器件厂合并,重组成《天津市中环半导体有限公司》,中环就是这样诞生的。
新生的“中环半导体”在“沈浩平”的带领下,充满着活力和朝气。
那个时候我国的技术还很落后,既生产不出高纯度的硅材料,也承担不起光伏发电的高昂成本。
所以行业全都是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从国外把硅材料买回来,拉成硅棒,切成硅片,然后再卖给国外。
沈浩平的技术水平很高,带着研究团队,成功研制出“单晶生长技术”。
然后花了近五千万,引进新设备,大幅度提高产能。
在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加持下,中环半导体很快就把市场份额做到了全国第一。
要知道当时我国是全球主要的硅片代工基地,世界绝大部分硅片都是从我国出去的。
中环坐上国内第一的宝座,也意味着拿下了全球一半的市场份额。
后来国外半导体技术接二连三突破,2006年平板显示器问世。
我国的半导体技术还停留在二极管和整流器的落后阶段,全产业链惨遭打击。
中环半导体的传统业务也同样走入末路。
幸好还有硅片这个业务续命,但是依然很艰难。
无奈之下,只能进行股改,期望上市融资。
2007年成功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也是天津第一家在中小板上市的公司,并且改名为《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中环股份”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被TCL入主。
上市之后虽然缓解了半导体革命带来的冲击,但是随之而来的2008年金融危机,再次让中环股份陷入困境。
硅材料价格暴跌80%,大量企业亏损倒闭。
所幸持续时间不长,中环靠上市拿到的钱,撑过了那两年。
2010年之后,经济逐渐复苏,硅材料价格也终于大幅度上涨,毛利率从-10%上升到33%。
真是好景不长,各光伏企业还没高兴多久,美国双反又来了。
上一批巨头连续遭到这样的打击,大批破产,比如当时第一家在纽约上市的光伏巨头“无锡尚德”。
无锡尚德和中环股份深度绑定,是公司的大客户,而且还有大笔的货款没付给中环。
但是没办法,客户破产,中环只能计提,所以导致当年亏损。
上图是2012年的财务数据变动,我用红色框出来的“资产减值损失,主要就是无锡尚德所造成的。
没有利润的后果就是现金流出现断裂危机,这是任何企业的生命线。
沈浩平想通过定增渡过眼下的困局,可惜定增方案遭到机构的拒绝。
后来在经过多次谈判后,出于对沈浩平的信任和看好,最后机构给出了一个方案:
“沈浩平及所有核心管理层,都抵押个人名下房产,而且三年不拿工资”。
这并不是沈浩平一个人的事情,不单是他自己全压,还要管理层跟着压,难度非常大。
当然最后沈浩平还是成功的说服了同事,最终促成了这项定增方案。
当年12月,中环股份终于拿到救命钱。
有了钱之后中环做了两件事,第一件,建设内蒙古中环光伏材料有限公司二期项目,第二件收购破产的光伏公司或者业务。
典型的逆势扩张。
这一步棋虽然很冒险,但是结果证明走对了。
从2013年之后,业绩持续大增,为了更快的发展,公司再度启动融资。
这回就很顺利了,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状况越好就越容易借到钱。
2016年,十三五规划出台,光伏行业成为了掌中宝,扶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当下的中环股份已经实力雄厚,账上躺着近50亿现金,足够扩展新业务。
于是这一年之后,中环切入整个光伏产业链,而且布局光伏电站。
硅片产能方面更是大增,2017年,投资99亿,新增产能超过16GW,总产能将达到23GW,全球排名第二。
到2019年,中环发布G12,也就是210mm的大硅片,一直到现在,中环都是大硅片领域绝对的老大。
大硅片除了工艺成本高之外,其他所有性能远超其他小尺寸硅片。
2020年,国家提出混改的号召,中环股份响应,从国企变成了民营企业。
之前中环的股份结构是“天津津智国有资本”持股51%,“天津渤海国有资产”持股49%。
混改之后,TCL以125亿的价格,买下“中环集团”100%的股权,也就是持股中环股份25.55%。
TCL成为了大股东,名称也改为“TCL中环”。
二、业务
光伏企业分析过多家,而且也分析过多次,TCL中环、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福斯特、通威股份都深度讲过其产品。
这些公司的产品覆盖了光伏产业的所有环节,基础性内容可以去看这些公司的分析文章。
本文主要讲中环的业务现状。
上图是TCL中环2022年整体的业务表现情况,大概可以分为三大板块:光伏材料业务板块、光伏电池及组件板块和电站。
其中电站占比很小,目前电站主要都在各地政府手里,民营企业拥有自主光伏电站的普遍不多。
1、光伏材料业务板块
中环的光伏材料主要就是硅片,而且核心看点当然是G12大尺寸硅片。
产能方面,截止到2022年12月底,单晶总产能提升至140GW,今年预计产能进一步提升至180GW。
在晶片环节,天津和宜兴年产25GW高效太阳能超薄硅单晶片项目和年产30GW高纯太阳能超薄硅单晶材料项目陆续投产,这就是DW三期和四期项目。
另外2023年新增银川年产35GW 高纯太阳能超薄单晶硅片项目及配套项目已经开工,这是DW五期项目。
产能大幅度提升的同时,产量增长速度也很快。
2022年光伏硅片产量108.5亿片,同比增长31.5%,销量106.5亿片,同比增长29.9%。
以上数据都是折算成M6统计的,产销增速都很快。
从公司的研发投入情况来看,依然主要集中在G12大硅片上。
上图的三项研发项目,都是集中在G12的硅片,有光伏和半导体。
中环是彻彻底底押宝在210mm的硅片上了。
主要原因也是错位竞争,大尺寸硅片当然好,但是成本是肯定相对要高一些的,这就是一个性价比的问题。
比如现在市场主要用180mm和210mm的硅片,但是更小尺寸的硅片目前使用量依然也不小。
中环也在继续推进大尺寸、薄片化、细线化等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目的也是降低产业成本。
2、光伏电池及组件板块
2022年中环的光伏组件营收108.4亿,同比增长77.2%,这是所有产品中,收入增长最快的。
但是毛利率有所下滑,去年毛利率7.36%,同比下降5.9%,这也是所有产品中毛利率下滑最多的。
营收的增长主要是产量和销量增速较大。
2022年光伏组件产量6619MW,同比增长38.98%,销量6607MW,同比增长58.58%。
组件销量大幅度增长,也让营销费用翻了一倍,2022年2.8亿。
三、业绩
TCL中环作为大底硅片的龙头企业,显然充分享受到了这轮光伏高景气度的红利。
在经历连续两年高速增长之后,2023年一季度,依然保持了同比超过70%的利润增速。
但是无论是硅料还是硅片,整个光伏产业链的增速预期放缓,产能过剩的阴影,一直笼罩在整个光伏产业之上。
包括具有产能和技术优势的硅料厂商通威、同样是组件和硅片的龙头公司隆基,以及今天说的中环,最近的股价表现,都并不太好。
根据公司的一季度报告显示: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6.19亿元,同比增长31.80%;归母净利润22.53亿元,同比增长71.90%。
在研发投入方面,超过了2位数,费用达到10.18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达到5.78%。
TCL的技术战略路线,没有改变。
相对于老对手隆基一季度的投入来讲:
我们可以看到,隆基一季度的研发投入只有中环的一半不到,中环的技术领先优势,可有预见的将来,将会持续保持。
下面再详细分析一季度业绩增长的内在因素,主要包括下面四点:
① 先进产能持续释放,稼动率逐月环比大幅提升,产销规模迅速增长,G12和N型产品供给占比提升,公司市占率环比提升显著。
② G12技术平台与工业4.0生产线深度融合,提升生产制造效率、工艺技术水平和满足客户高质量、差异化、柔性化需求的能力。
③ 公司作为硅片链条上的绝对龙头企业,具有很强的定价权、定标权、在行业出现绝对的产能过剩之前,中环依然可以维持较高的毛利润;
④ 自动化机器,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推动人均劳动生产率继续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持续提升、原材辅料消耗进一步改善。
TCL中环的黑灯工厂,已经成为工业领域智能化生产车间的标杆企业。
下面再详细来说TCL中环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优势。
当前,硅单晶产能已达 140GW,并差异 化布局叠瓦、IBC、TOPCon 电池组件,逐步实现全产业链延伸覆盖, 形成良好业务协同,打下全球化布局基础。
硅料的下行,基本上是明牌,通威、大全、协鑫和新特等大厂都在疯狂扩产,等到2024年的时候,整个行业可能都会面临硅料过剩的问题。
随硅料价格回落,原材料采购端对硅片企业盈利影响减小,行业降本诉求驱动光伏技术持续发展,“N 型化、大尺寸、薄片化/细线化”成为硅片环节的趋势。
那么,到时候大底硅片(更先进的工艺)与落后产生之间的价差将会缩小,这样一来就扩大了具有更先进技术的公司的竞争优势。
根据公司的官方财报公告,各环节的营收和毛利如下:
2022 年公司对外销售硅片 106.47 亿片(按标准 M6 折算),对应出货 68GW,在单晶替代多晶实现渗透 率快速提升后,仍连续三年维持30%以上增速。
产能方面,公司截至 2022 年底已实现光伏单晶晶体产能 140GW,建成了内蒙呼和浩特一到五期和宁夏银川六期项目。
其中六期项目也是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单晶硅材料智能化绿色工厂,目前产能可达70GW。
也就是说,到2023年中环晶体产能还将扩大到180GW,这个产能依然是保持全球领先的。
在大底硅片方面,毫无疑问TCL中环具有统治级别的地位:
最新建成的宁夏银川六期项目以及天津、宜兴、内蒙已建和宁夏银川在建的 DW 切片项目均为基于工业 4.0 先进制造模式打造的“智慧工厂”,规模和技术领先的双重叠加,是未来竞争力的保证。
另外,石英坩埚为硅片生产必要器具,由于矿源稀缺,进口高纯石英砂供给不足,坩埚越发紧缺,价格快速上涨同时耗量增加,导致拉晶非硅成本明显上升。
对于拉晶技术领先、坩埚来源保供良好的企业则将获得更好的生产保障和成本优势。
那么,说了中环这么多优秀的地方,公司最大的风险在哪里呢?
下面的总结部分,我们继续说。
四、总结
① 历史业绩
下图直观说明:
从上面中环最近10年的营收和利润的增速可以看到,公司的业绩爆发,是在2020年之后发生的。
业绩爆发的背景,一方面是公司的厚积薄发,而另外一个方面,是2020年国家推出的碳中和和碳达峰的文件之后,整个光伏产业的投资就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在这种全行业爆发式增长的带动下,整个光伏产业链的成本快速下降,让光伏上网电价有了竞争力,可以平价上网之后,依靠资本的投入而不是国家补贴就可以健康发展了。
这是光伏产业利好的大背景。
② 研发
在获得稳定的现金流和利润之后,公司加大了研发投入和快速扩产,保证了竞争力。
我们再来看中环最近10年的资本开支情况:
从中环的经营现金流和资本开支对比可以看到,公司不但把每年赚到的钱全部用于研发和扩产投入外,还大量举债和融资,一路狂奔。
中环在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定增融资,分别募资50亿元和90亿元,累计140亿元用于扩产,公司上市以来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加起来,更是高达700亿以上(718.88亿元)。
那么,如果未来行业增速放缓,公司产能折旧的时候,会不会吞噬公司的利润,这是需要我们去深度跟踪和思考的问题。
③ 竞争优势。
TCL最大的竞争优势在于技术的领先和成本的下降,和通威的优势一样,当整个行业未来开始内卷的时候,具有技术和成本优势的公司,往往是笑到最后的公司。
根据行业数据显示,在2022年的时候,中环就已经实现了“单公斤硅料成本领先3元以上,单公斤开炉成本领先3元以上,圆棒单位公斤出片数领先3片以上”的目标,成本优势显著。
④ 可能风险:
任何行业,都是大环境的产物,光伏产业也不例外。
如果没有2020年的超级预期政策拉动,整个行业不可能出现如此快速的增长。当然反过来说,一旦未来整个增速不及预期,那么就会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
这也是制约公司股价表现的关键因素。
好的方面是,在硅料方面已经没有太大的供应风险了,如果公司的毛利润在下滑之后能够维持到一定的水平,那么产能的扩张就可以做到部分以量补价。
⑤ 当前现状:
5月11日,TCL中环公布最新单晶硅片价格,部分品种较前期降价超15%。其中,218.2、210、182尺寸的150μm厚度P型硅片价格分别为6.91元/片,6.4元/片,5元/片;210、182尺寸的130μm厚度N型硅片价格分别为6.52元/片,5.09元/片;210、182尺寸的110μm厚度N型硅片价格分别为6.26元/片,4.89元/片。
这是在5月5日下调之后,再次大幅下调了硅片的价格。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最新发文称,本周硅片价格大幅下跌。
M10单晶硅片(182mm /150μm)价格区间在5.0-5.4元/片,成交均价降至5.25元/片,周环比降幅16.4%;G12单晶硅片(210 mm/150μm)价格区间在7.0-7.6元/片,成交均价降至7.28元/片,周环比降幅9%。
总之,一段话可以总结TCL当前的竞争环境:公司竞争优势突出,未来产能也不是问题,但是硅片价格持续下滑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未来最大的看点在于,硅片下滑到一定程度之后,公司能否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利润,即便不再赚取前两年一样的暴力,维持一个合理的利润赚行苦钱,做一家优秀的苦逼优秀制造业龙头。
成为曾经的格力和海尔美的一样优秀的制造业龙头公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另外我做了下面这张表,A股核心资产研究汇总的表格,里面精选了上百家优质的龙头公司,并附数万字的分析方法。
以后所有分析过的公司都会在《A股核心资产汇总》这个表里更新数据,另外以后每周的周末,会把本周分析过的公司一起做一个深度总结,周总结也会和表格放在一起。
专注于上市公司财报和基本面深度分析。
点赞关注持续更新内容,能为你规避很多风险。
一起探索企业基本面的研究,收获必然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