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起来,居民刘曦打开手机小程序,看到楼下存车棚里的电动车已经充满了电。出小区时,刷下脸,大门打开,他骑上车子直奔单位。他在这个老旧小区住了16年,近几年,小区没显“老”,反而渐渐地开始焕发新貌。连日来,记者采访得知,经过改造以及配套了很多新建小区才有的智能服务设施后,不少老旧小区都从“能住”转变为“好住”。在居民眼里,老小区“时尚”了,老房子也越住越舒适。
门口别说门禁,就连大门都很破旧。这个情况,曾出现在很多老旧小区。比如,前进路14号院就是这样,旧大门锈迹斑斑。走亲访友的来了,一看这里就知道是个老旧小区。前不久,社区给这里装了新大门,实现了人车分流,还配备了人脸识别系统,刷脸就能进出,瞬间“高大上”了。
再比如,在不少老旧小区里,基础设施普遍陈旧,别说充电桩,就连存车棚也满足不了需求。而近年来,这个情况有了很大改善,一个个好看实用的存车棚、可智能管理的充电桩相继“落户”各个小区。居民刘曦所在的小区,前不久刚安装了一排充电桩。充电过程中,他随时可以通过手机小程序或充电桩显示面板了解充电进度。充满之后,自动断电,避免了过度充电的风险。他感觉,这波“操作”挺智能的。
另外,不少社区都有了图书室,有的还与市图书馆实现了通借通还。比如,理工大社区、御德苑社区的图书室,不仅藏书较多,居民在市图书馆借阅书籍,看完后可就近在社区还书。
在各个老旧小区,让人欣喜的情况越来越多,人们感慨生活环境越来越宜居的同时,也体验到了智能设施带来的种种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