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塞北五月好风光,乡村图景如画廊。
初夏的五月,火山青翠、桑干水绿,广袤的田野生机盎然。坐落在云州区大塘公路南部的坊城新村,杨柳飞絮、海棠花开正艳,犹如镶嵌在云中大地的一颗璀璨明珠,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特殊的时空节点,勾起厚重而又难忘的记忆。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同,来到云州区西坪镇坊城新村,就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行调研。
“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相信乡亲们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总书记的一举一动、总书记的暖心话语、总书记对农民的真情关爱,令坊城新村农民记忆犹新,更让云州区、大同市、山西省的干部无比温暖,深感振奋。
目前,坊城新村已成为大同市在易地搬迁安置中,产业带动好、就业帮扶好、公共服务好、精神状态好、融入环境好的“五好”社区。今年坊城新村的目标是,在2022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6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2万元的基础上,力争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并示范带动全市新创建60个左右易地搬迁“五好”社区,让移民搬迁后的乡亲们有更好的日子。
安居乐业好日子,搬出来的幸福感
站在坊城新村中心广场四望,卫生室、图书室、党建室、文化活动室、技能培训服务站、幼儿园一应俱全。“‘五一’期间,来我们村参观、旅游、打卡的人真不少,大家都想感受一下新农村的新气象,看看总书记曾经来过的地方,走时再给亲朋好友带一些小米、糕面、绿豆等土特产,这也带动了村民增收。”驻村第一书记陈巨文说。
陈巨文介绍,现在坊城新村南边有医药园区,北边有忘忧农场,加上在村里建起的黄花产业园,可为村里提供150多个就业岗位,彻底斩断了返贫的可能。“在产业园工作,每个村民每月可得到2600元以上的工资。2022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6万元。”陈巨文说。
村子西面10排05号就是村民白高山的家。“现在小孙孙已经上了家门口的幼儿园,儿子白利军还是特别忙,我没事儿就打理打理自己那3亩地,我们现在全家都有活儿干,都能挣钱。如今,村里又建起了关爱服务中心,再等几年我干不动活儿了、老伴儿做不了饭了,我就和老伴儿到哪里去让‘关爱’了。这日子是一年比一年好啊!”幸福感满满的老白对如今的生活赞不绝口。
在大同市全市197个集中安置区中,通过“五抓五促”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大力发展帮扶产业、多渠道促进就业、全覆盖抓好配套、全方位加强社区管理,确保了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可融入、能致富。也就是说,让群众满意的远不止白高山一家人。像坊城新村这样的市级“五好”社区就有40个,省级“五好”社区18个。目前,全市搬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16万元,同比增长12.6%,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得到全面提升。
产业兴旺前景大,抓出来的成效感
坊城新村东头,已经运营两年多的坊城新村黄花产业园,这几天正在开足马力加快生产。据园区负责人张卫平介绍,目前园区共有黄花酱、黄花酱腌菜、黄花干菜、黄花啤酒4条黄花加工生产线及一条日产100吨的小杂粮加工线,年产值可达6000万元,加上黄花干菜和小杂粮大宗交易及线上销售,预计今年的产值上亿元。“如今,我们主打的‘坊城花’牌黄花酱、黄花酱腌菜,‘宣工坊’头茬黄花干菜,‘雲铖’黄花啤酒等产品深受市场青睐,产品已辐射到四川、北京、河南等市场销售。”张卫平说。
在云州区,目前像坊城新村黄花产业园这样特色产业帮扶的项目已达23个,辐射帮扶全区集中安置点有65个,直接带动搬迁有劳动力的7407人,实现年人均增收1200元。而在大同市,依托全市谋划的黄花、畜牧、设施蔬菜、有机旱作(杂粮)、中药材(黄芪)、食用菌、杏果、农文旅融合八大特色农业产业和农业农村领域的188个重点项目,目前实现了全市800人以上的搬迁安置区全部配套产业园区,800人以下的也都配套了车间工坊。
在坊城新村,村民就业培训不但让村里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实现了100%就业,也创造了一种样板模式。如今,云州区脱贫劳动力通过务工培训就业人数已达10602人,是今年一季度目标任务9951人的106.5%。而今年大同市坚持市县联动、部门包联、政策激励、外找、内挖、公益补共同推进的工作思路,打造黄花经纪人、浑源搓澡工、天镇保姆、广灵剪纸等多个劳务品牌,今年全市搬迁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人数达到25580人,占所有搬迁脱贫劳动力的89.1%,实现了每一个有劳动力的搬迁脱贫家庭至少一人稳定就业。其中,公益岗位务工有7527人。
乡村振兴有希望,谋出来的获得感
走进坊城新村关爱服务中心,记者看到刚吃完午饭的老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或闲聊着家长里短,或坐在院子里晒太阳,乐享其中。“这里天天都和过年一样,饭菜也不重样,聊天都不用串门,比自己待在家里强多了。”入住中心“颐养之家”的五保户刘守仁说。如今,云州区在易地安置区已建成运营的“颐养之家”有13家,而大同市全市已达到50家。
乡村要振兴,一老一小要都得安下心。坊城新村在原村委办公楼的基础上改造的一所幼儿园,去年9月开始招生。现如今教室宽敞明亮、教学设施完备,村里的孩子们可以享受到和县城孩子一样的优质学前教育。“幼儿园有三个教学班,可容纳80多名幼儿同时入学,覆盖了辖区内的 8个村庄,目前入园幼儿37名,我们的老师都是学前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我们正在积极申报市级一类幼儿园。”园长王玉萍说。
目前,大同市为提升搬迁安置区基本服务,已经配套义务教育学校112所、幼儿园194所,新建、改扩建文娱设施259处,使安置区基础设施功能日臻完善。同时,新建一站式服务设施193个,实现大中型安置区全覆盖,为搬迁群众全方位提供户籍管理、就业、就学、就医等“一站式”便捷服务。
“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大同市乡村振兴局局长谢志海告诉记者,2022年全市在22个易地安置区开展了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包括数字经济、旅游示范、产业基地建设等内容,农文旅深度融合扩张业态,总投入各类资金1.385亿元。今年将增加投入深化创建6个乡村振兴示范村、1个数字乡村建设示范村,新增11个特色产业帮扶基地。届时,搬迁安置的群众,将会有更多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