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明代的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王阳明是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他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他的学说被称为“王学”,或“阳明心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家,其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他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成就斐然,弟子极众,因为他是浙江余姚人,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北京潭柘书院国学大先生程东老师,以他多年潜心研究中华古典经籍的成果和心得,为我们诠释王阳明的精神世界,从王阳明的内在的特质解读他的志向与追求、看法与见解、责任与担当、人格与境界,以及中国古代君子圣贤的品格和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与内涵。
本系列根据程东老师的演讲实录编辑而成 。
圣人的精神境界与众不同
程东
我这次演讲的题目是《王阳明的精神境界》,为什么要用这个题目呢?因为王阳明确实有点与众不同。我想大家愿意来听讲王阳明,对王阳明这么有兴趣,一定是觉得王阳明这个人比较特别,是个非凡之人。不知大家想过没有,王阳明为什么会特别?他究竟特别在什么地方?我希望大家对王阳明有兴趣时,要给自己画一个问号。
其实王阳明跟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是同一种人,从根本上说,并没有什么特别。所有人都一样,大家都是平等的,作为一个人,基本条件都是一样的。但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王阳明特别呢?他特别在什么地方呢?就特别在他的精神上。所以我讲王阳明,就从人的精神讲起,从王阳明的精神境界讲起。
王阳明真正的特别之处,其实不在于他的外在,不在于他有什么样的事业和成就,有什么样的地位和功名。因为这些东西别人也可以达到,也可以做得不错。所以王阳明的特别之处,是他内在的精神境界。其实让我们真正佩服和敬仰一个人的,是他的内在,不是他的外在。因此王阳明最值得讲的,是他内在的精神境界。
我们看王阳明的一生,会发现他跟我们一般人的确有所不同,他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一直想做一个圣人。
可能很多人心里都会认为,所谓“圣人”只是一个说法,不会真的有圣人。但是王阳明不这么看,他真的认为有圣人,而且自己也真的做成了。如果仔细地看他的一生,看他的言和行,我们会发现:圣人真的是可以做成的,真的是可以成就的。
所以我想,在讲王阳明之前,先讲一下“圣人”。大家都知道,孔子对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影响非常大,孔子是公认的圣人,大家都称他为“孔圣人”。我们读《论语》,会发现孔子一直在讲君子。什么是君子?君子就是一个立志做圣人的人。他讲君子是什么样的人,其实就是在讲圣人的境界。孔子就以此来要求自己。王阳明就是一个君子,也是一个圣人,他与孔子是一致的。这就是儒家的精神。
《论语》里记载了许多孔子的话,把这种精神讲得很清楚、很透彻。仔细体会,你会发现他讲的东西,与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不一样。我这里摘了一些,让我们在讲王阳明之前,先看看孔子是怎么讲君子与圣人的。
一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孔子说君子是向上走的人,小人是向下走的人。虽然他没有说清楚什么是向上走,什么是向下走,但意思我们是可以领会到的。再看孔子别的话,也可以明白他的意思。向上走就是向精神境界追求,有精神追求的人就是向上走的人;向下走就是追求世间的物质财富,追求世间的地位与利益。我们可以问一下自己:我是“上达”呢?还是“下达”呢?
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讲的是孔子的追求。他追求的什么呢?是求知。孔子求知是贯穿其一生的。求知是精神上的,这就是君子的“上达”。我们也可以问一下自己:我这一生是不是都在求知呢?
三
求知是精神的追求,求利益就不是了,那就是“下达”了。所以孔子还说了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讲话的时候,总是把前面的路分成两边,一边是往上的,一边是往下的,往上是君子,往下是小人,让我们在其中作选择。这里的“小人”并不是贬义,不是骂人的,讲的是追求现实利益的人。我们都生活在世间,着重于世间的物质利益和实际所得,这也无可非议。但是君子不是,他是追求精神的。这样的人当然很少,但正是因为少,所以他才特别,才有特殊的价值。我们也可以问一下自己:我们遇事,是求义,还是求利?
四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什么是“君子求诸己”呢?就是不管碰到什么事情,他都是看自己的毛病,找自己的问题,修正自己,改正自己,而不是去责怪别人,埋怨别人。这是君子所以能“上达”的一个原因。我们也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我们在做人做事的时候,碰到问题了,你是责怪别人,还是在内心里反省自己?
五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坦荡荡”,说明他心地宽广。心底无私天地宽,心上什么都没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不是一个事事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人。“小人长戚戚”,心里总是纠缠着这件事那件事、这个问题那个问题,总是很苦闷,为什么?原因就是为自己。如果你遇事都是为自己着想,你的利益要么得不到,要么保不住,你当然就会很忧虑、很烦恼、很困苦,这就是“长戚戚”。君子与小人的生活其实都是一样的,但是他们的追求不一样,结果内在的生活就完全不一样。我们由此可以反思:我是坦荡的呢,还是忧戚的呢?
六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泰”是安定平稳,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管你是在上面还是在下面,有钱还是没钱,有地位还是没有地位,你都是安定平稳的,这就是“泰”。泰就是不动。他为什么能不动呢?因为他心里是坦荡荡的。但是小人不同,有了地位,有了钱,有了名,不管他得到了什么,他就会觉得自己了不起,就会骄狂,就不会再平等看人了。反之,如果他地位很低,很穷,默默无闻,他就会很自卑,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因此所谓“小人”,就是为外物所动的人。孔子的意思是说:君子是不为外物所动的,小人则是为外物所动的。我们是否也要问一下自己:我为外物所动吗?
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的人会说,这句话反过来,就是己所欲,施于人,因此这句话有问题。其实孔子这句话是从人性上说的,是自己在内心上的深刻体会。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不愿意面对和遭受的东西,让我难过和痛苦的东西,就不要把这种东西施加给别人。他讲的这个是同情心,因为人性是相通的。如果人有了同情心,就知道应该怎么对待别人了。我们要问一下自己:我是这样的吗?
八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善意地对待别人,愿意成全别人,愿意帮助别人成就,愿意让别人好上加好。如果一个人只想着自己,对别人就会生攀比心、嫉妒心,甚至是恶毒心,就会幸灾乐祸,就想看到别人不如自己。但是君子是无私的,你好了我高兴,你更好我更高兴,他真心为别人的成功和幸福而高兴。我们也要问一下自己:我对别人是什么样的心情?
九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的是最大的东西,所以他成天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是天下大义,是道,是天下苍生。这就是君子的境界。其实君子也有忧愁,但是他不为自己忧愁,他为天下忧愁。他觉得我在世间的真正价值,做事的真正意义,就是为了天下,为了让所有的人生活得更好,让所有人的精神境界可以提升,他成天都在想这个。这就是孔子的境界,也是圣人的境界。我们也可以问问自己:我每天想的是什么呢?
十
“吾道一以贯之。”孔子做人是持志不改的,他认准了这个方向,认准了这个目标,认准这是他的道,他是一以贯之的。遇到一切,他都放到这个价值上来衡量、考虑,然后再作出选择,所以他说自己是“一以贯之”。一个人一生都这么做,是非常不容易的,但只有这么做的人,才是君子。我们也应该问一下自己:我能做到吗?
我刚才引了孔子的十句话,都是描述君子的精神境界的。我们把这十句话再概括总结一下,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君子的精神境界了。
第一句:“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讲的是追求向上。
第二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的是求知不已。
第三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讲的是取义舍利。
第四句:“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讲的是修正自己。
第五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讲的是心怀坦荡。
第六句:“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讲的是廓然无私。
第七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视人如己。
第八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讲的是舍己为人。
第九句:“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讲的是担当天下。
第十句:“吾道一以贯之”,讲的是一心行道。
我从《论语》里面抽了十句话,用来概括地表达一下君子的境界,也是圣人的境界。把这十句话连起来,就是:追求向上、求知不已、取义舍利、修正自己、心怀坦荡、廓然无私、视人如己、舍己为人、担当天下、一心行道。
孔子讲的内容当然比这要多,有很多话我没有选。为什么只选了这十句呢?因为从中可以看到王阳明。大家要想了解王阳明,了解他的精神境界,把这十句话连起来,你就看见他了。认识王阳明,要有依据,不然我们怎么能了解他呢?你凭什么了解他呢?
对君子和圣人的精神境界有所了解了,下一期我们就可以聊聊王阳明有什么具体特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