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底,国家审计署公布《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7万亿元。此外,各级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9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6.7万亿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编制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5》显示,截至2014年末,地方政府总负债30.28万亿元,与地方融资平台相关的银行贷款、城投债以及基建信托仍然占有较大比重。政府债务流动性风险正在扩大,而且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现象严重。
一、投资不搞大水漫灌,PPP模式来袭
如果对地方政府投资不加控制,不仅地方债风险会持续加剧,并最终爆发形成系统性风险,而且重复性建设还会造成无需竞争和资源浪费;如果对地方政府投资关闸限制,不仅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还会对国家经济下行形势造成致命一击。因此,十三五期间,“控制地方债过快上升“和”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成为摆在中央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那么,既要”稳健货币政策“,又要”积极财政政策“,中央该如何平衡?
我们认为,不搞大水漫灌,在中央审批把关下的逐项审批式的靶向式投资将成为最优选择,而PPP模式正是这一思路的具体体现。
2014年12月4日,国家发改委通过官网公布了《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以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通用合同指南(2014版)》,并要求各地发改委2015年1月起按月报送PPP项目,建立发改委的PPP项目库。 自此,拉开了PPP模式的序幕。
截止2016年12月31日,发改委向社会公开推介过三批PPP项目,累计3764个,总金额6.37万亿。截止2016年12月31日,财政部 入库项目11260个,入库项目总投资金额13.5万亿元。
虽然发改委PPP项目库的主要作用只是项目推介,而财政部则明确要求对于不入库的项目原则上不得列入财政预算。这就向各级政府传达了一个信息,要想进行项目投资,要想做PPP,特别是涉及政府付费的PPP项目,则需要首先入财政部的项目库,否则将很难纳入财政预算或财政担保。
2017年2月17日,上交所、深交所、中国基金业协会同时发文支持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并开设了“绿色通道”,设立相应的PPP证券化工作小组。 3月10日首批落地4单PPP资产证券化项目,分别由上交所、深交所批准发行。
显然,中央政府在通过管控PPP项目库、打开PPP项目资产证券化通道的方式,来引导资金流向,实施靶向式投资,防范大水漫灌。
二、传统融资模式受限,“八大投“们将何去何从
对于那些没有纳入财政部PPP项目库的项目,如果失去了地方财政预算或财政担保,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政信合作”、“银政合作“等传统融资模式将光芒不再,”八大投“们将何去何从?
我们认为,思路有二:
一是在项目层面发力
1、积极竞争财政部PPP项目库
作为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公司,不能被动等待,而是要考虑积极营销直接拿下已经纳入财政部PPP项目库的项目,或是主动参与地方政府区域经济规划中,积极向上营销,主动参与PPP项目规划并申报纳入财政部PPP项目库。只要能够成为财政部PPP项目的项目,则说明符合国家政策引导方向,项目发展前景良好,更重要的是能够继续纳入财政预算或财政担保,因此可以继续沿用传统的融资模式进行项目投资开发。
2、持续创新融资模式
简单来说,投融资平台投资的项目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付费的公益类项目,一类是用户付费的营利性项目。
对于公益类项目,在政府购买能力不足以保障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采取“前期营利性、后期公益性“的项目转换模式;或者采取”部分公益类+部分营利性“的项目捆绑模式,以扩大付费渠道,变通财政付费方案。
对于盈利类项目,沿着“产业为基、融为产用”的主线思路来创新融资模式,要洞悉项目投资开发和运营的全生命周期,始终贯彻“信息透明、业务穿透”的宗旨,在产品期限、产品风险上进行合理设计,实现投资人与项目的恰当匹配。
二是在公司层面发力
1、国资国企混改
作为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八大投”们,可以通过混改激发公司活力,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具体方案包括引进民间资本,试点员工持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资证券化等。把完全依托政府,仅仅过去扮演政府投融资平台角色的“八大投“们逐步推向市场。
2、国有资产并购整合
在行业并购整合、企业抱团取暖的大趋势下,“八大投”们也可以考虑抱团致胜、合纵连横。既可以考虑“八大投”们之间进行并购整合,实现连横;也可以由“八大投”们沿着自身的产业链与国有资产之间进行并购整合,实现合纵。通过合纵连横整合而大,逐步去政府担保化,并进行重新战略定位,除了可以在短期内增加信用等级,提高“八大投”们的市场化融资能力,并发挥规模优势、增强内部协同、降低边际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在长期来看,还可能将“八大投”们打造成为更加具有战斗力和竞争力的大型金融集团或产业集团,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扮演新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