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朋友圈人人都在聊创业的时代,有没有可能,风口已经悄悄关闭?
第一代创业者被体制排挤,第二代创业者原罪加身,第三代创业者风险不可控,而现在的创业者简直就是社会的宠儿!
如果按1%的天才比例和1%的幸运儿比例计算,要成为“天才+幸运儿”的比例就是万分之一,那么就有万分之9999的把握说:大学生不适合创业。
身在帝都,一不小心就有了混迹于豪门圈的错觉。去喝杯星巴克,左邻在谈C轮融资,右座在做路演方案,连角落里几个文文弱弱疑似90后程序猿的生物也在小声嘀咕着自己的APP研发计划。感觉这时如果自己只谈风月不聊创业,简直活该被打晕了拖出去。
据说在股市,连隔壁王大妈都开始重金杀入的时候,就该离场了。那么,打开朋友圈人人都在聊创业的时代,有没有可能,风口已经悄悄关闭?至少,当所有公众号都在聊《黄金时代》,也许是时候读读《镀金时代》了。
都有四次创业潮了,入门还有机会吗?
说起来,自从中国人久贫乍富,前后一共经历了四次创业的“镀金时代”。
第一次创业潮:逼上梁山型
这次创业潮,发生在中国人的三观刚刚接受市场经济洗礼的80年代初。这批最早的创业者大都属于社会边缘群体,被排除在传统体制之外,即所谓的“盲流分子”。他们不得已顶着投机倒把的帽子,做点小商小贩养家糊口,是典型的“逼上梁山型”企业家。其中经营有道又比较幸运的,开始扩大再生产掘到了第一桶金,如著名的“傻子瓜子”。
这种创业模式的问题在于,由于创始人的草根性质,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就会遭遇管理瓶颈,扩张越快就会死得越快。
第二次创业潮:野蛮生长型
这次创业潮,发生在邓爷爷画圈的90年代初。当时的说法是“下海淘金”,那个时代特有的投机与冒险精神也的确和美国当年的淘金热有得一比。创业者通常具有明显的高风险偏好,凭借个人胆识和灵活手腕游走于灰色地带,甚至黑白通吃、空手套白狼,最后不成功则成仁。
这种“野蛮生长型”创业的最大问题在于,企业背负绕不过去的“原罪”,像一颗随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再看看那个年代叱咤风云的企业家们,最后大多都“进去了”。
第三次创业潮:技术先烈型
这次创业潮,发生在千禧年前后,也是中国第一波互联网浪潮的开始。网易、新浪、搜狐等传统门户,以及混成世界级互联网大佬的BAT,都是这波创业潮的成果。创业者的普遍特征是高学历、懂技术、海归,是第一批知识型创业者。
不过,能在这波创业潮中笑到最后的毕竟是极少数,更多的是成为“技术先烈型”的“失败者”。有的我们起码还知道名字,有的则一点水花都没溅起就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尤其在那时,风投还是一种普通人难以接触的神秘事物,很多人是砸锅卖铁去创业,最后亏得血本无归,其惨烈程度不忍直视。
第四次创业潮:资本圈养型
没错,这就是当下正在经历的创业潮。如果对比前三次,第一代创业者被体制排挤,第二代创业者原罪加身,第三代创业者风险不可控,而现在的创业者简直就是社会的宠儿!各路创业导师纷纷上阵出谋划策不说,连总理都亲自出来振臂一呼。年轻人只要有点想法、有点能力、有点拼劲,再做得一手漂亮PPT、讲得一手好故事,基本就能得到风投的青眼相加甚至主动追逐。难怪有人说,在资本激素的强力催熟下,现在可能是中国社会最后一次穷人暴富的机会。
但是不要忘了,资本是把双刃剑。当下的创业潮看似机会无限,主角却早已不再是白手起家的创业者,而是各路实力雄厚的资本集团。从几年前团购网站爆发的“百团大战”,到后来一地鸡毛的O2O混战,其本质都是资本的火拼。在资本看来,创业项目不过是一只只圈养猪仔,只等养肥了出栏。创业者作为猪倌儿,最后往往不是被边缘化就是被踢出局,虽然可以拿到一笔相当可观的“遣散费”,财务自由是绰绰有余了,but,说好的企业家精神呢?!
99%的人不适合创业
当然了,即使看清这一点,也不妨碍当下野心勃勃的年轻人,他们不是正在创业,就是在去创业的路上。虽然每个人都知道“99%的人不适合创业”,但每个想创业的人都会有种错觉:自己就是那天命所在的1%。如果你碰巧也有这种错觉,请仔细阅读以下列出的三种尤其不适合创业的人,欢迎对号入座。
大学毕业生
为什么说大学生创业不靠谱?别光盯着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这种辍学创业的极端例子,人家是典型的“天才+幸运儿”,如果按1%的天才比例和1%的幸运儿比例计算,要成为“天才+幸运儿”的比例就是万分之一,那么就有万分之9999的把握说:大学生不适合创业。
作为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对人性、对社会的理解还很肤浅,对商业逻辑的理解就更谈不上,而这些几乎是创业成功的必备要素。同时,大学生很少经历过真正的挫折(别闹了,考试挂科和失恋不算),对创业之艰难往往准备不足。
其实,一个足够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即使有创业意愿,也最好先进入一家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历练几年,无论外企还是国企。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利用平台资源结识很多优秀人士,一方面通过向他们学习实现快速成长,另一方面为以后创业打下人脉基础。而如果一毕业就创业,工作人际圈一般只能局限于低端群体,很难大量认识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以后的路就会越走越窄。有时候,南辕北辙才是捷径。
职业经理人
创业者需要一种非常特殊的精神气质:不安于现状,具有“不折腾就会死”的内在冲动;对探索和冒险的渴望远远高于获得安全感以及稳定预期的需要;“天生反骨”,不接受企业中的层级约束。从这个角度上说,现在兴起的各种创业者训练营都是瞎扯,一个真正的创业者不可能是训练出来的,只能是天生的。
创业所需的特殊个人能力,不仅创业营培养不了,大公司这样的成熟组织也培养不了。很多在大公司发展得很好的职业经理人,出去创业之后往往摔得鼻青脸肿。
为什么?
职业经理人和创业者最大的不同,在于职业经理人是在既有的组织体系和明确的岗位职责下工作,他的目标是“改善”;而创业者是无中生有、平地起高楼,他的工作是“构建”。“构建”比“改善”要困难得多。所谓万事开头难,一旦建立起基本的组织结构和业务轨道,后面就会容易很多。并且诡异的是,开头越难的事情,一旦走上正轨,后面往往会越简单;而开头如果想走捷径图省事,那么后面往往越走越难。
反过来说,一个天生的创业者也不适合在一个成熟组织中工作。一个高效运作的组织,需要其全体成员对组织目标的一致认同,以及对上级指令的高度服从。根据前面说的天生创业者的精神气质,他们通常很难做到这一点。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都知道“木桶原理”,除了必须补齐“短板”,另一方面来看,一块比其他木板都要长的板,对木桶来说也是一种负担。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把这块长板锯得和其他板差不多。
作为一个成熟组织的一员,如果能力跟不上,肯定会被淘汰,但如果能力比其他人高很多,对组织来说也是不必要的,甚至会成为影响组织稳定的扰动因素。因此组织会尽量把个人能力从卓越变为优秀,足够好用就行。当一个天生的创业者长期泡在成熟组织当中,就会最终变得和其他人一样平庸。
中年危机男
网上有一句爆款鸡汤文:“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这句话对吗?也对也不对。勤奋分两种,身体的勤奋和头脑的勤奋。作为创业者,如果天天起早贪黑只争朝夕,但是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不断重复做错误的事情,那么越勤奋就死得越快。而如果能启动头脑的勤奋,在快速行动的同时快速发现问题、快速纠错,那么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因此江南愤青说,创业就是用最快时间试错的过程。反向推断可以得出,试错成本太高的人,显然不适合创业。那么,哪些人试错成本高?大概是:35岁以上,身体条件一般;在公司有中层以上稳定职位;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硬性开支很大;以及,有个擅长于打击挖苦你的老婆。——听起来完美符合中年危机男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