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绿色金融与碳汇
3月30日国务院表示绿色金融已被纳入顶层设计,明确提出“加强碳汇林业项目开发,探索以核证减排额为还款保障的新型信贷融资工具”,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亦发布上证180碳效率指数,碳汇市场激起广泛关注。
碳汇意在确保一定区域内碳实际排放总量减少下,向碳排放主体(企业)分配排放额度,并允许获得各主体将其剩余指标拿到市场上买卖。我国承诺2020年单位GDP排放量较2005年低40-45%。
2、国内碳汇市场现状
从2013年起,国内逐步形成北京、武汉等七个碳交易试点市场,各试点也由项目交易的交易量增多逐步表现为现货市场交易。
项目市场:控排企业为唯一的主体,开发减排量,交易仅是零散地以双边形式进行。
现货市场:随着更多控排企业参与减排行动,产生了更普遍的、经常性的碳交易需求,交易机构的参与使现货市场应运而生,如中介机构提供排放核查及咨询,银行则为交易所提供货币结算等服务。
但相比国际成熟市场,各试点市场规模小,交易周期分割,造成市场流动性不足。
3、碳汇市场进阶
去年发改委明确2017年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叠加绿色金融政策助推,我们认为碳汇市场将会快速升级,通过基础性衍生品逐步形成碳金融,这将极大增强流动性与市场规模。
基础性衍生品市场:由于配额发放和交割履约存在时间差,企业将会产生套期保值、以及资产优化管理需求,这催生了期货,也吸引金融机构参与并提供碳资产管理服务。
泛金融化碳市场:与能源等大宗商品不同,碳市场供需在非履约期交易活跃度较低,而只有给金融机构的规模资本带来足够流动性,才好实现资本的价格发现功能。通过引入对碳资产异质化价值判断,便于彰显碳市场的金融属性,未来也可与其他金融市场产生协同。
4、未来模式及规模预测
基于市场不断进阶,碳汇市场将有多种商业模式并存,涉及业务主要包括碳项目投资(投行业务)、碳项目开发、碳盘查、碳咨询、碳融资(基于碳资产)、碳交易(做市等经纪业务)。
从国际经验看,欧盟有20亿吨碳汇配额,现货及期货交易量达81亿吨;而国内预计达40亿吨配额,如按欧盟比例匡算,交易量达160亿吨,则碳汇交易规模预计将达4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