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稻田是怎样从巨头眼皮底下脱颖而出的。
作者丨铅笔道编辑部
近期,有对卖米的夫妇上市了——十月稻田。
这家公司为什么值得创业者关注?从2012年起,我们开始谈“新消费”,首批代表企业是江小白、三只松鼠。但是10年过去,“新消费”始终未触及核心品类,多在边缘品类徘徊,比如零食、饮料等。
什么叫核心品类?比如米面粮油等基础食品。这些领域新消费很少渗透,也很少跑出独角兽公司——十月稻田算是一家。
在一个成熟行业,竞争壁垒如铁桶一般,新公司很难冒头。和巨头干仗方法是很讲究的,必须借助新武器,敌人用刀剑,我们就得用火炮,敌人用火炮,我们就得用核弹。
铅笔道将其总结为:借助新势力,比如新技术的红利、新产品红利、新渠道红利等。在没有新武器的背景下,在同一个维度的战场,新玩家是很难战胜敌人的。
我们重点来看看:十月稻田是怎样从巨头眼皮底下脱颖而出的。
首先,十月稻田的新武器是产品本身么?不算是——这是由创始人基因决定的。
创始人王兵是位传统生意人。年轻时候,他做的是小作坊生意,自己也曾下地干活:割稻、晒稻、去壳加工。
2005年时,他和妻子成立了“沈阳信昌”,开始做原粮(未加工粮食)贸易生意。再后来,夫妻俩来到北京,在农贸市场开小摊,将“沈阳信昌”加工的粮食运到北京做批发和销售。
这个商业模式可以总结为:原粮的生产+批发+销售。因此可以理解为:创始人是渠道背景出身,本身不具备产品创新基因。
2010年,王兵创立“十月稻田”,主打的产品为预包装大米。产品本身也做了一些微创新,比如主打中高端,售价高于行业平均值10%;比如主打鲜粮口感,使用了一些技术:恒温存储仓、采用低温储粮技术等。
但这些都是微创新,技术含量不高——大米真正的颠覆式创新是种子研发。
十月稻田的真正武器是销售渠道——电商。2010年时,王兵踩中了一个很好的市场空白:中粮、北大荒等巨头极少渗透电商渠道。而王兵嗅觉灵敏,第一时间就入驻了京东。
就这一个行动,让十月稻田找到了市场空白:产品主要通过线上卖,避开线下竞争。2020年至2022年,线上渠道的收入占比分别为79.5%、75.5%及69.4%。
电商的兴起,确实给许多新品牌带来了新武器。此前,铅笔道还曾采访另一个品牌——坚果投影仪。创始人透露,在开辟天猫京东等渠道之前,公司属于“艰难生存期”。2015年初,坚果京东旗舰店上线,当月的销售额就达到1000万元——几乎是过去三年的销售总和。
据铅笔道了解,几乎是同一时间点,十月稻田创始人王兵开始焦虑:怎么应对互联网快速增长及管理——当时公司的线下批发有6亿营收,而线上为3亿。
也就是2015年之后的几年,十月稻田完成了“转型线上”的攻坚战。2020年-2023年,公司的营收为23.27亿元、35.98亿元、45.33亿元,净利润为2.21亿元、2.59亿元、3.64亿元。
十月稻田在2021年完成了A轮和B轮融资,两轮合计17.5亿元。在2023年完成C轮2.85亿融资后,十月稻田的投后估值已超130亿元
这就是新武器的力量。当然,时代在不断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武器也会生锈,变成旧武器。
对于新消费而言,新渠道的红利还在,只是它们早已不是电商,而是与抖音高度相关。2020-2022年,新武器可能是抖音兴趣电商;2023年开始,可能是本地(区域)电商。
创业者最重要的是“感知周期”的能力,能识别天时,在合适的时间里干合适的事,懂得借助最具杀伤力的新武器,以打败旧时代崛起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