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庆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城市与高校发展大会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与会人员围绕“发展共生·创新共赢”主题,探讨城市与高校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机制,为进一步促进高校与城市的深度融合、互促共生、共建共赢建言献策。
城市与高校需融合创新发展
“社会在发生巨变,世界在发生巨变,大学不再是从外部撬动社会的支点,大学必须要从单一学科为支点的传统的封闭的小圈子中跳落出来,直接与社会对话、与世界对话。”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主旨报告中指出,这是21世纪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大学的深刻变革和必由之路。
王树国认为,现在是一个“合”的历史阶段——大学与社会的融合、学科交叉融合、不同行业融合、社会管理和社会生产的融合、国家之间的合作与融合。他以西安交大为例介绍该校的融合工作:对内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划分理工文医4个板块,建立了29个研究院,300余个研发机构、智库;对外产教融合,主动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与20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及国家主要行业的重点单位开展深度合作。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是大学和城市共同的价值观。”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原校长周绪红在题为《大学与城市要相互拥抱》的主旨报告中指出了高校与城市相互依存、相互拥抱的关系,高层次人才、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发展是高校和城市的纽带和契合点。
“推动大学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发展,对于完善城市创新体系,提升一流大学的创新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周绪红表示,城市孕育大学,大学反哺城市,大学与城市要相互拥抱,城市与高校要从顶层设计上加强领导、从要素互通上完善机制、从融合发展上创新协同,以此互相成就,创新共赢。
助力重庆建设科技创新中心
“重庆创新高地维度表现良好,科学中心维度在知识创造方面表现乏力,创新生态维度中的国际化程度仍有提升空间。”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在《城市科创中心建设与高等教育发展》主旨报告中分析重庆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时建议,重庆应进一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聚焦产业赋能,着力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推动科研产出向高质量转型,充分发挥重庆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优势,提高科学中心地位、优化创新生态功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近5年,重庆大学毕业生留渝就业率均超过40%,2022年毕业生留渝就业率达42.05%。办学94年来,重庆大学扎实推进校地合作、校城融合,为重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重庆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王时龙认为,高校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学要主动担当作为,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他建议,大学要为城市发展育人聚人,要为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要以大学文化引领城市精神。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培俊表示,城市与高校互动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逻辑、清晰而坚实的现实逻辑,探索城市与高校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新机制,关键是构建协同融合机制,协调政产学研用多方主体,根本上改变单打独斗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