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出】《左传·僖公五年》:(士蒍)退而赋曰“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故事】公元前655年春天,晋献公派大夫士蒍为重耳和夷吾两位公子到屈地和蒲邑去筑城,由于士蒍监工不严谨,在筑城的土中带进了柴草。重耳和夷吾将此事报告了晋献公。晋献公派人到蒲、屈去责备士蒍。士蒍叩头回答说:“臣下听说:‘没有丧失而悲哀,忧愁必然跟着到来;没有军事而筑城,反而给仇敌提供了屏障;仇敌既然可以把它当做屏障,哪里用得着谨慎?在官位而不接受命令,这是不敬;坚固敌人可能占据的地方,这是不忠。丢了忠和敬,怎么去侍奉国君?《诗》中说:怀德惟宁,宗子惟诚。君王只要修养德行而使公子们的地位巩固,有什么城池能比得上?况且,三年以后就要用兵,哪里还用得上谨慎?’”士蒍对晋献公派来责备他的人讲了这番话,就退了出来。
回到住地,士蒍觉得很憋气,便吟诗作赋消愁。他在诗赋中写下这样的句子:“一国三公,无谁适从?”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三个君王,事权不统一,政令出自多门,我听谁的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