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7日,由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气候投融资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中国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晓文在研讨会上指出,过去十年中,全球的气候投融资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但气候适应资金缺口问题不容忽视。
研讨会现场 图片来源:每经实习记者 周逸斐 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战略政策预算局局长郑权表示,预计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每年需要1270亿美元适应气候变化,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950亿美元。但2017年到2018年,用于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只有230亿~460亿美元,仅占最终气候资金的4%到8%。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进一步解释,气候投融资虽然将减缓和适应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践中存在重减缓轻适应的情况,使得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机制发展相对不平衡、相对缓慢。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未能得到充分保障,气候资金缺少对适应项目的有力支持,严重影响了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开展。
蒋兆理认为,应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更好地推动金融机构、企业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大对降低脆弱性、提高韧性的气候适应类项目的投资。
未来如何搞好气候投融资?
“要建立一个气候投融资的项目库,便于金融机构辨识、投资。”原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赵华林提出这一建议。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也表示,有些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发展比较好,一大原因就是建立了绿色项目库。未来气候投融资试点也可以借鉴这一经验。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研讨会现场获悉,自去年开展第一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以来,截至2022年底,23个试点地区储备的气候投融资项目已经超过1500个,涉及资金约2万亿元。其中,11个地区的气候投融资项目获得了金融机构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