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优秀毕业生、入职头部金融机构、研究端转投资端、业绩到位荣誉加身……翻一翻基金经理的履历,每一位能走到投资者面前的基金管理人,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都是过五关斩六将的强者。
基金业有句老话:“公募的终点是私募”。
私募基金的费率结构,能让基金经理实现对能力的更高定价;而且私募基金的投资模式更灵活便利,可以更完全地践行个人投资理念。哪怕近几年公募对基金经理的激励越来越重视,“奔私”潮依旧不时奔涌。
毕竟,基金经理这份职业必需的主见与决断力,都会驱使其追求对自身能力的更大转化。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多年,还有心力踏出舒适圈“奔私”的,要么天赋异禀,要么自强不息——往往兼而有之。
过往中公转私的基金经理人才济济,据私募排排网不完全统计,规模超五十亿的股票策略大私募中,公募背景的基金经理是毋庸置疑的主力军,数量仅次于券商背景的基金经理。
在牛市或结构性牛市中,“公转私”的浪潮尤为激昂,历史上公募基金经理曾于2007年、2014~2015年和2022年出现过大规模离职潮,每次离职潮中基金经理的主要流向都是“奔私”。明星基金经理在业绩和流量的双重加持下创办私募,募资规模一飞冲天,一时间风光无限。
但对于基金管理来说,良好的开头,连故事的一半都够不上。
“公转私”的困境
公募基金经理的业绩,除开其自身投研能力影响,公司投研大平台的支持,以及在渠道推广、形象包装上的投入,都是功不可没的。
因此,奔私的基金经理,大多要面对两个问题:
1.离开平台的销售资源和完善的中后台配置,可能还要管理公司人事与财务,非投研事务多了,还有多少精力能用于投研?
2.没有平台的投研支持与包装,个人能力赤裸裸地暴露在市场中,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否在更全面的竞争中胜出?
虽然国内已有一些私募公司走在平台型资管的路上,如高毅资产、远信投资等,为公转私的基金经理提供了“拎包入住”直接上手做投资的选项,但这并不能满足大多数奔私经理的创业需求,况且私募平台的淘汰机制尤甚于公募,因而对刚从公募平台抽身的基金经理并非主流之选。
总的来说,公募基金经理奔私,就像企业高管离开大厂创业一样,人们这时才能看清,他过往的成就与声誉,有多少源于个人能力,而非建立在大厂资源之上。对于公转私的基金经理,投资人也会在新的环境下重新审视他的投研能力。押上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和资本积累的基金管理人,必须全力以赴。
奔私后谁还能持续创造超额?
私募排排网统计了奔私5~10年,公募背景股票策略私募管理人的收益情况,剔除职业变动后不完整的自然年,以沪深300为比较基准,共录得65名“公转私”基金经理创造的超额收益数据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出,基金经理在奔私后多数年份都能跑赢市场,部分能创造较大的超额,大幅跑输沪深300的情况寥寥无几。
不过,这只能说明目前市场上尚存的基金经理的情况,并不意味着每个公转私的基金经理都能创造超额——能持续管理基金、有数据给我们看的基金经理,已经是被反复筛选过的了。
一名公募背景的投资经理曾向媒体分享他奔私多年的感悟:“你募集来的钱,只是暂时存放在你处,牛市会掩盖一切问题,一旦行情急转直下,如果不能控制下行风险,清盘依然随时可以来临,必须时时刻刻如履薄冰。”
公募基金在收益方面只有相对排名的较量;阳光私募却有止损线存在,一般净值亏损超过30%就会触发“清盘线”,导致基金被清算。市场行情不好时,公募基金经理只要不看基金评论,压力更多来自于内心;但私募的渠道和核心客户,可能在下跌时直接打电话来过问,在出现较大回撤时,机构客户以及大客户就可能要求低位止损。
这就是私募的商业逻辑与价值主张——绝对收益法则,它一方面保护了投资人的投资体验,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管理人的决策容错。私募的严格就在于此,犯错的机会少之又少,成王败寇不由分说。对于持续跑不赢市场的人,时间只能是敌人,不会是朋友。没有骄人的业绩,曾经的明星基金经理不久也会被市场渐渐遗忘。
在严格的市场中,私募管理人只能精益求精,笔者注意到,奔私以来每年都能跑赢市场,经历复杂考验仍旧保持“不败金身”的基金经理也有十来位,包括睿扬投资的彭砚、聚鸣投资的刘晓龙和复胜资产的陆航等,他们奔私后的收益表现如下。
对于65位“公转私”基金经理,笔者还纵向对比了他们今年以来的收益,排出来目前收益排名前二十,其中收益最高的已录得***%。
在公募基金公司产品布局跟风、产品策略同质化日趋严重的今天,对投资策略、基金管理差异化的追求,让公奔私的浪潮依旧奔涌不息。
去年1月,在公募行业打拼20多年,曾与夏俊杰并称“诺安双子星”的公募老将周心鹏,正式从博时基金离任,并于今年2月完成锦泉私募的备案(详情请看排排网专访《投资大佬周心鹏“奔私”,曾打造三只翻倍基!私募界又添一员猛将》)。夏俊杰奔私早于周心鹏六年,执掌的仁桥资产已于去年晋级百亿私募。
周心鹏离职一年才揭晓去向,与去年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有关。这项管理办法将公募基金经理离职后的静默期(不得从事非公募基金的资管类工作)从以前的3个月延长到了1年,直接增加了公转私需要付出的“沉没成本”。奔私的门槛再度提高,也更能确认管理人的决心乃至水平。毕竟,没有金刚钻,揽来了瓷器活也做不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