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追忆和缅怀这些酒业先辈,在3月26日举行的“再出发,责任重于泰山——中国酒业协会成立三十周年庆典”上,对奠定酿酒事业基石的酒业先辈们追授“中国酒业30年终生功勋奖”荣誉称号。
活动现场,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原会长步正发、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等为他们颁奖,全体参会人员感恩这些用一辈子呵护着酒业命脉的奠基人和领路人。
在中国酒业灿烂的星河中,有这样一群光辉的身影熠熠生辉。他们终其一生,执着一事。他们数十年如一日,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责任担当、执著的追求精神、踏实的工作态度,铸就了闪光的人生,塑造了光辉的形象,为中国酒类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他们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的音容笑貌和嘉德懿行却始终在我们心中铭刻,他们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受用至今,且为后世敬仰。他们是中国酒业永远铭记的功臣,是刻画在中国酒业发展史中的一座座丰碑!
在这31位“中国酒业30年终生功勋奖”名单中,“汾酒老厂长”常贵明荣膺这份名誉。
常贵明提出的“高质量立厂、严管理治厂、科技进步兴厂、艰苦奋斗建厂”的经营理念,被李秋喜评价为“至今还闪耀着思想的光芒”。
常贵明,山西武乡人,1930年生人。1950年9月调入山西杏花村汾酒厂。先后任工会主席、党委副书记、副厂长。1975年任汾酒厂厂长,1979年任厂党委书记并主持工作。1993年至1996年任汾酒(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1984年,常贵明荣立山西省“四化”建设一等功;1986 年获山西省和轻工业部劳动模范、优秀厂长奖;1987年5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8年获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1988、 1993年两次当选为第七、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1979年至1996年,他提任企业主要领导职务17年的时间里,汾酒厂在短短时间内从中小型企业发展成为全国大型重点企业。固定资产总额十五年增长114倍,综合经济效益连续7年名列全国食品饮料行业首位。这在汾酒史上是一个大的飞跃,在中国白酒业是一个奇迹。
有人用一句话概括常贵明的一生:走过的每一个脚印,都记录在汾酒的发展轨迹中,因为那就是汾酒的历史。
任职副厂长期间,是常贵明积累经验,为此后领导汾酒打基础的阶段。
1950年,年满18岁的常贵明第一次走出太行山,踏上了杏花村的步伐。
从对酒一无所知开始,常贵明开始了在汾酒厂传奇的一生。在汾酒厂一开始做营业员时,常贵明连学带问,两年下来,把如何鉴别汾酒的原辅材料标准和其它一般业务知识,掌握了八九不离十。而后,常贵明又参与了汾酒厂的生产管理业务、任大曲车间主任。
几经实践,常贵明自行总结、制定出一套简单的大曲生产工艺,基本掌握制曲技能。
在多个岗位、多年积累的基础上,常贵明从对酒一无所知,到成为了当之无愧的“酒王”。
任职厂长时,是常贵明全方位提升汾酒发展的关键阶段。
1975年,几乎在汾酒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车间都干过的常贵明,上任了汾酒厂长职务。
在那个年代,常贵明已深知规模、质量、科技、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将其贯穿至汾酒的发展路径中。
据了解,常贵明刚进厂那年,汾酒厂年产仅131吨,到70年代中期也才800多吨,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需求。1979年,担任了一把手的常贵明,把绝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扩大生产,提升汾酒产量上。
从800吨到3200吨,再到4100吨,甚至在1981年初又提出了一个更让人震惊的主张:把汾酒的产量再扩大一倍,突破原来的厂址,另建一座新厂。
尽管这个决定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对,但常贵明在当时力排众议。所以才有了今天面积达170多万平方米、产量达25000多吨的花园式汾酒厂区。
在扩厂的同时,常贵明还十分重视汾酒的品质问题。
据了解,当时,常贵明制定了严格的奖惩制度,培植全厂“人人关心汾酒质量、人人维护汾酒信誉”的风气,并设置了相关奖金:工人每超产一公斤一般汾酒,只给奖金1分钱;每生产一公斤优质汾酒,就给奖金1角钱;每生产1公斤特质汾酒,则给奖金3角钱;汾酒在质量上能获一枚金牌,全厂每人得奖100元;如果失去一枚质量金牌,全厂每人就下浮一级工资三年不变……
总之,在对工人所实行的各种奖金中,质量的奖金占到奖金总额的64.7%。“名牌名在质量上,而不是数量上,质量是咱的命根子,甚时也不能马虎”,常贵明的这句口头禅,也从这时候开始被每一位汾酒人赞扬和铭记。
在企业管理和科技技术方面的创新,也是常贵明发展汾酒的侧重点。
在技术创新方面,他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对汾酒传统操作大胆改革,、先后发明了白酒行业第一台行车、第一个活甑桶、第一台冷散机、第一台搅拌机、第一台制曲机,加快了汾酒生产的机械化进程。1990年获得国家级企业技术进步奖,成为整个白酒行业竞相学习的对象。
常贵明(左二)与技术人员在品评酒样
在企业管理方面,他建立健全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倡导并培育了“团结创新、务实求新”和“高质量立厂、严管理治厂、科技进步兴厂、艰苦奋斗建厂”的杏花精神,成为激励汾酒人开拓进取的强大动力。
1987年6月29日,新华社报道,杏花村汾酒在全国有四最:一是每年的出口量最大,等于全国其他名酒出口量的总和;二是名酒率最高,达99.97%,全国每斤名酒中就有杏花村汾酒厂的半斤;三是成本最低,物美价廉;四是得奖最多。
1987年,竹叶青酒荣获法国国际金奖
根据当时的资料,1985年,汾酒厂历经数次 扩产,成为全国最大名白酒生产基地,全年汾酒产量突破8000吨,占当时 全国13种名白酒产量的一半。而在1987年汾酒厂实现利税已达到8830.58万元,而同期茅台酒厂实现利税1391万元,五粮液2208.8万元。
出任董事长,是常贵明彻底打响汾酒招牌的进阶时段。
在汾酒达到一定规模,品质进一步提升,机械化加速发展,文化全面深入人心之后,汾酒如何迈向更高阶段的发展台阶成为值得常贵明思考的事。
80年代初,杏花园青年联欢晚会常贵明厂长接受山西青年报记者采访
适逢改革开放的春风大范围吹向了全国内地。1988年5月,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企业快速发展壮大的需要,汾酒厂在常贵明的带领和鼓励下,全面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实行集团化管理和集约化经营。经省政府正式行文批准,以原山西杏花村汾酒厂为核心企业,万吨大曲、企业公司、汾青、白玉等六个紧密层企业,40多个松散层企业组建杏花村汾酒集团,企业定位为科、工、贸相结合的一体化集团。
汾酒厂由此升格为“国家大型一档”企业。
1987年航拍汾酒杏花园厂区
按照集团经营与发展的需要,1992年取得进出口经营权,成立了“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进出口公司”。1993年在扩大完善集团的基础上,进而组建了“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公司”,在全省率先实施股份制改造,在原杏花村汾酒厂基础上进而改制为“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创全国白酒行业首家上市之先例。
1993年11月3日,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发行新闻发布会及签字仪式
1994年1月6日,“山西汾酒”更是在他的领导下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这既是山西省的首只上市股票,也是白酒行业中的第一只上市股票。
1994年1月6日,在常贵明的领导下,“山西汾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了山西省的首只上市股票,白酒行业的第一只上市股票。
从1988年到1993年,汾酒连续6年稳坐白酒行业综合经济效益头把交椅,在整个食品行业也是遥遥领先,被白酒业同行誉为“排头兵、汾老大”。值得一提的是,汾酒当时的业绩表现不仅是白酒行业老大,也占据了食品行业的领先地位,并连续六年荣获全国轻工业最佳经济效益单位第一名。
至此,汾酒完成从当时年产131吨的小厂到“白酒排头兵”的蜕变。
1996年,66岁的常贵明完成使命。2005年,常贵明在太原病逝。但其留给山西汾酒乃至中国白酒市场上的传奇经久不灭。而作为汾酒的功勋人物,汾酒集团也将其视为“汾酒十贤”,并在汾酒厂设立塑像。
2009年,李秋喜掌舵汾酒,在常贵明提出的“高质量立厂、严管理治厂、科技进步兴厂、艰苦奋斗建厂”的经营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酒魂信仰理论”,“汾酒速度”成为业内共识,直接创造了汾酒的第二个黄金发展周期。
2022年1月,袁清茂接棒李秋喜,成为汾酒新的领路人,向“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汾酒复兴阶段性目标冲刺,不断创造汾酒新的发展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