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3年,世界经济呈现出不同的走势。在宏观环境的千变万化之中,投资者应该如何把握市场趋势和投资节奏?3月15日,应《巴伦周刊》中文版邀请,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参加了《何刚·全球投资报告》第41场直播,分享了他对于2023年全球宏观经济和金融走势的看法。
3月17日,中国央行宣布降准25个基点。张明称这表明为了夯实本轮经济复苏的基础,宽松货币政策仍在持续,不排除近期央行宣布降息的可能性。
对于2023年国内大类资产价格,张明认为,股市和汇率的表现将相对乐观,而债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则更具不确定性:
1、股市中三个领域值得关注
2023年,中国经济将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最重要的增长引擎。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将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释放出整体好转的积极信号。在此基础上,经济增速反弹将推动企业盈利水平的明显提升。与此同时,政策和监管层面的改革举措有望提振投资者信心。这些改革信号的释放也将利于北上资金流入,推动股价上涨。
张明认为,股市中值得关注的领域有三个。首先是过去三年持续承压的消费板块,股价有望因业绩复苏而回暖。其次是一些行业的龙头股票,因为估值明显偏低而有显著反弹空间。最后是上市公司中的“专精特新”企业,将受益于国家对自主创新的各类政策支持。
2、人民币汇率升值是大概率事件
2023年上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依然呈现双向波动态势,主要原因在于美元指数的双向波动。进入2023年后,美元指数先是在1月持续走低,后又在2月反弹。而随着硅谷银行暴雷,尽管美国财政部、美联储、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宣布出手“救市”,但美国地区性银行的风险仍在发酵,美债收益率和美元近一周来明显承压。
2023年下半年,如果美联储停止加息,且美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剧;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经济增速显著反弹,那么无论是资本流动还是投资者预期,都会对人民币汇率有利。因此,张明看好2023年下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并表示不会对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至6.4-6.5感到意外。
3、债券市场双向盘整
自新冠疫情暴发至今,中国国债收益率呈整体下降态势,但在2022年年底有一波反弹。2023年债市将继续呈现双向盘整格局。一方面,当前经济增速依然低于潜在增速,利率上升没有理由,这会加剧经济的下行压力。另一方面,目前美债十年期收益率在4%左右,而我国国债十年期收益率则为2.8%-2.9%。如果我国国债收益率下行,则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可能加剧。因此,短期内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有望继续双向波动。
张明强调,2023年尤其要防范信用债违约风险。虽然中国经济好转是2023年的大背景,但基于过去几年的持续压力,一些板块的信用可能会受到影响,可能会令部分房地产开发商、中小城市投融资平台、民营企业与中小金融机构出现违约。尤其是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的投资者需要格外关注,因为这类投资的底层资产很多都是信用债。
4、房地产市场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张明认为,自2017年“房住不炒”政策落地后,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拐点。而对于2023年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张明认为需要重视两方面的分化。
其一是城市间的分化,由于存量购房需求的释放,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的核心区域会面临成交量回暖和房价反弹的局面。之所以看好一线城市和主要二线城市,是因为这些区域有大量年轻劳动力不断流入,并且有较为完善的公共资源。
其二是开发商内部的分化。张明指出,房地产开发商的集中度提升将是未来趋势,这意味着大多数中小型开发商要不然破产倒闭,要不然就需要主动寻求转型。从房地产金融“三支箭”的加速落地可以看出,头部优质地产开发商才是政策照顾的重点。因此他建议,无论是刚需、置换还是投资,需要高度重视中小型开发商群体背后的风险。
张明认为,2023年中国或将实现5.5%以上的增长,财政货币政策继续保持宽松,这是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反弹的重要前提。为什么要持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宽松态势呢,这是因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两大挑战:
1、疫情带来的疤痕效应
从信心角度而言,疫情所带来的影响需要时间去消化,这将影响企业和家庭承担风险的意愿,从而影响他们加杠杆的程度。从家庭收入和支出角度而言,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减少会减少家庭开支,甚至会压缩对子女教育的投资。从机构与企业角度而言,疫情会对金融机构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带来冲击,从而导致潜在金融风险上行。
2、人口结构的变化
2022年,中国总人口规模由升转降,这将导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从而进一步影响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
关于全球宏观金融走势,张明认为,全球经济从2022年起已经进入了滞胀格局,2023年仍将延续这一格局。需要关注三重不确定性:
1、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基本告一段落,但是对全球产业链的冲击才刚刚开始
新冠疫情令全球各国发现全球单一产业链缺乏弹性,一旦遭遇黑天鹅事件,容易造成产品短缺和供应不足。近两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均在调整产业链布局,使之更加区域化、本土化。
张明表示,上述新格局将对中国企业产生显著影响,因为自中国2001年加入WTO到疫情之前,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性是稳步上升的。不仅如此,产业链的区域化和本土化也意味着全球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这也将抬升全球通胀水平。
2、发达国家央行的货币紧缩节奏会对全球宏观经济产生影响
疫情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实施了史无前例的宽松宏观政策,虽然这很快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复苏,但也随之带来了通胀的挑战。
为了抑制高企的通胀水平,从2022年3月至2023年1月,美联储进行了八次加息,累积加息425个基点;欧元区从2022年7月起开始加息,累积300个基点;英国央行则在截至2022年12月的一年内加息10次,累积加息幅度略低于美国央行。
3月14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2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环比增长0.4%,涨幅较1月有所收窄,但仍处于高位。张明认为,美国通胀虽然在回落,但不会很快下行。其一,美国服务业通胀在加速,短期内很难下降;其二,美国CPI篮子里权重最高的房租,依然处于较高水平;其三,美国失业率降到历史低位,薪资涨势较快,将会带动物价上涨。因此,张明判断2023年美国CPI增速落到3%以下还需要较长时间,这代表着美联储加息还会持续。
3、全球地缘政治冲突的走势以及它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
2022年的欧洲地缘政治危机从供给侧推高了大宗商品价格,这是全球经济陷入滞胀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随着全球经济进入下行通道,发达国家的衰退压力在加大,大宗商品的价格也将持续受到影响。
张明认为,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2023年出现双向波动的可能性比较大。同时,他建议未来几年投资者应积极关注黄金。一方面,俄乌冲突之后美国联合盟国对俄罗斯的金融制裁,削弱了美国国债作为全球最安全资产的信誉,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金融市场面临地缘政治冲击时,黄金可以作为很好的风险对冲工具。
总体而言,金融市场还将双向波动,调整压力仍未完全释放,上述三重压力汇聚到一起所引发的连锁反应还有待确认。此外,张明还指出,不能低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继续爆发金融危机的概率。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可谓机会与挑战并存,张明预测中国2023年经济将收获超过5.5%的增长,并对中国股市和人民币汇率的表现持积极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