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24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
这是广东省委今年1月提出“再造一个新广东”之后,出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
广东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以不到2%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10.7%的GDP,2022年GDP达到了12.9万亿人民币。
广东的经济总量如果参加国家排名,可以力压韩国、巴西、俄罗斯位居第十。广东常住人口达到了1.27亿人,如果参加国家排名,则可以排到第十一位。
即便是放眼全球来看,广东都是一个超级省。
但跟美国第一州——加利福尼亚州相比,差距就比较明显了。加州人口只有广东的三分之一,但经济总量是广东的2倍。
广东还有一个经常被人诟病的短板:省内发展极不均衡。
珠三角发达城市,比如深圳、广州,已经是世界一线城市,城市面貌甚至超越了纽约;但在非珠三角地区,还有很多落后的地市。
比如地级市云浮,2022年经济总量只有1162亿元,不到苏州旗下县级市昆山的四分之一。
从省内看,经济总量最大的深圳GDP是云浮的近30倍。云浮的经济总量,大概只相当于深圳南山区一个街道的水平。
事实上,即便在珠三角内部分化也在加剧。最近几年,肇庆、江门、中山的存在感有所降低。广州跟深圳之间的差距有所拉大,深圳的资金总量已经占全广东的38.3%。
所以网上有一句话流传甚广:全国最富的、最穷的,都在广东。
要“再造一个新广东”,当务之急是让珠三角真正把粤北、粤东、粤西带起来,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但一个省的发展大趋势,有极强历史渊源、“路径依赖”,想改变极难。
就好比横亘在中国东西之间的“胡焕庸线”一样,西边地广人稀,东边人口稠密。“胡焕庸线”这个概念提出已经88年了,虽然政府一直努力扭转,但东强西弱的局面反而不断强化,并出现了“山海关线”、“秦岭—淮河线”的说法。中国经济、人口进一步向“南宋版图”内集中。
广东也是如此。珠三角对非珠三角地区的扶贫,已经进行了数十年,但“非珠”地区的发展依然滞后。
怎么办?
于是就有了《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这份文件。
文件里提出了一系列大招,比较吸引人的是“双向飞地”的概念。
文件的原文如下:
探索多种形式双向“飞地经济”模式。支持珠三角各市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探索布局建设“飞地经济”。
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各市通过租赁办公楼宇、设置园中园、建设孵化器、打造招商展示平台等方式,在珠三角地区设立“反向飞地”。鼓励“反向飞地”所在地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等方式供应产业用地,将减免优惠政策作为正向激励因素纳入相关考核评价。
文件里并没有直接使用“双向飞地”这个词,但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通常情况下,我们对飞地经济的理解是:发达城市由于空间限制,土地不够用了,到相对落后的城市设置飞地,带动其发展。
在广东省的文件里,“正向飞地”仍然是重要的、带动落后地区发展的大招。与此同时,提出了“反向飞地”的概念。
所谓“反向飞地”,就是相对落后的城市,到发达城市通过租赁办公楼宇、设置园中园、建设孵化器、打造招商展示平台等方式,给自己制造经济增量。
飞地现象在中国由来已久。春秋战国、甚至更早的时代,就存在飞地。那时的飞地,往往跟战争和征服有关,造成了部分领土本土之间隔离。
1949年,为了加强对超大城市——北京、上海、天津等的治理,国家也先后设立了多个飞地。比如上海在江苏盐城有300多平方公里的大丰农场,北京在黑龙江齐齐哈尔有380多平方公里的双河农场等。
计划经济年代的飞地,主要是两大用途:一是管理一些特殊人员,二是为大城市的工厂提供原料(比如煤炭、矿石、粮食)。
以“解决大城市发展空间不足、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的飞地,是近年来才有的。比如上海洋山港建在浙江区域内,北京的大兴机场部分在河北廊坊境内。
再往后,就出现了深汕特别合作区为代表的,更进一步的飞地合作模式。
各地还搞出了规模更小、机制更为灵活的产业园飞地模式。比如经济发达的甲城市,到相对落后的乙城市,合作建设一个产业园。甲城市动员部分企业迁过去,甲乙两个城市商量好GDP和税收的分成模式,实现共赢。
对于这些做法,国家表态支持并出台了指导意见:
这些都是“正向飞地”。
“反向飞地”可能是浙江发明的。早在2012年,头脑灵活的衢州人就想到了这个办法,酝酿着到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衢州生物医药孵化基地”。
这个想法得到了上海市的支持,基地在2013年成立了。衢州租用了上海张江核心区域6000余平方米楼宇作为生物医药实验平台,通过乡贤关系,吸引了5个人才带着项目入住。入住企业一般都采用了“上海孵化—衢州生产”的模式。
也就是说,这个孵化基地不仅有招商展示功能,还可以安置吸引来企业的总部或者研发部门,企业的生产基地则被安排在衢州。
随后,衢州一口气在上海、杭州、北京、深圳等地创建6大“科创飞地”。在深圳的“反向飞地”设在深圳前海桂湾金融先导区,占据了某写字楼两个楼层,这是在深圳行政区域内的第一个“反向飞地”。
没有想到吧,到深圳设立反向飞地的竟然是一个长三角的地级市。这件事,恐怕对广东非珠三角地区的城市,造成了不小的刺激,也对深圳产生了影响。
前几天有报道说:深圳在香港设立了首个就业创业的“反向飞地”。(下图)
由此看来,广东省一波“飞地热”、“反向飞地热”将迅速掀起。
在广东省新发布的文件里,还提出:
1、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各市以现有园区为基础,按照“好中选优、重点突破、以园带市”的思路,各打造1个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各市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预留主平台及周边区域合理发展空间。
2、对发展势头好、建设用地规模不足的主平台予以专项支持。择优遴选3-4个主平台作为省重点支持建设的主平台。
3、打造一批产业转移合作园区。支持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各市依托对口帮扶协作关系,在粤东粤西粤北各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范围内共建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帮扶方主要负责合作园区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招商引资,被帮扶方主要负责土地供应、社会管理、配套服务。
4、合作园区内产生的税收收入市县留成部分,符合条件的由共建双方商定在一定时间内留存园区用于发展,期限届满后可以适当方式分享。
5、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转移合作园区申报设立省级经济特别合作区,省在管理运营体制创新、产业资源导入、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在珠三角城市和非珠城市之间,早就存在对口帮扶关系,比如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清远、湛江,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汕尾、汕头。
上述双向地合作模式,将主要在对口帮扶城市之间展开,并可以扩大范围。
文件还提出:支持珠三角地区转移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企业申请首发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各类园区建设公司、运营公司发债、上市。
此外,还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比如:省财政新增安排一定规模专项资金支持2023-2027年产业有序转移,通过注入资本金等方式,支持主平台建设,并根据主平台和产业转移合作园区的融资规模,予以适当奖补支持;对达到一定建设标准和企业入驻率的、新建或改扩建的标准厂房,予以奖励支持;对产业有序转移工作考核排名靠前的地市予以奖励等。
应该说,这些措施抓住了广东的短板、痛处,提出了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案。
对于广东来说,要坐稳中国第一省的宝座,并赶上全球第一省(州)——加州的脚步,就必须结束只靠珠三角9个城市“单打独斗”的时代,让广东21个地市都能龙腾虎跃、快速发展。
改变很难,改变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广东只有这一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