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一路狂飙的滴滴出行,迎来了至暗时刻。
被国家网信办开出了80.26亿天价罚单,而后更是经历长达18个月的下架整改和暂停注册。
今年1月中旬,曾一度被唱衰的滴滴正式“复活”了。
貌似在下架的一年半时间里,滴滴也从未远离,始终占据着网约车过半的市场份额。
虽说稳坐老大哥的位置,但内忧外患之下,滴滴的日子苦不堪言。
滴滴如坠冰窟
话说当年风光无两,滴滴先后合并快的和Uber中国,处于超级垄断地位,整个网约车江山都是它的。
蛋糕做大了,随之而来的是运营和监管出现缺口。
首先大幅降低对司机的补贴,收入下降导致大量优质司机流失,从而爆发一箩筐负面问题。
像乘客体验变差、打车变难、大数据“杀熟”等,引发众多用户不满。
更为严重的是,滴滴车上发生了多起司机伤害乘客的恶性事件,衍生的刑事案件从故意伤害、盗窃、诈骗到杀人、抢劫不等。
没有揪出背后的黑手,浑水自身无法沉淀,终不能变清澈。
国信办前脚明确要求滴滴推迟上市,它后脚便着急忙慌地赶赴美国上市。
事情的严重性在于——审计底稿,相当于一家公司的所有机密。
若流到美方政府手中,很可能危及国家安全。
当时中美两国因为互联网数据问题特别敏感,国家也叫停了一批这样的互联网公司赴美上市。
但滴滴公然顶风作案。
好家伙,这不是给你体面,你偏不要嘛。也不要紧,国家自然会帮你体面。
七剑下天山,七部委联合进驻滴滴,一锤抡出了滴滴16项违法事实,数据泄漏、安全隐患、市场垄断等弊病浮出水面。
一顿整治,滴滴出行和滴滴企业版等25款App,直接从应用商店下架。
虽保留了微信、支付宝两大顶流渠道入口,但订单量和新用户数还是面临了“自然蒸发”,也有“逃离”的老用户和平台司机。
网约车是滴滴的核心业务,占公司总营收高达93%,妥妥的铁饭碗。
碗还在,容量却小了。
中国出行业务在2021年第2季度的营收为448亿元,第3季度营收就下滑至390亿元,再到第4季度的375亿元。
失血过多的滴滴,着手“优化”不争气的业务。
首当其冲的是社区团购业务橙心优选,烧了300亿的项目在2021年年底彻底关停了。
业务缩水,员工也被“优化”了。
去年年初,腥风血雨的裁员潮席卷全公司,职能和业务线都要背负裁员20%的指标。
只要活着,就有翻盘的机会。
用户不会关心你的惨状,服务和价钱才是他们在乎的。
正式从美退市,全面受挫的滴滴,算是被狠狠教训了一顿。
有错就认,挨打立正。
滴滴想想怎么重拾员工、司机和乘客的信任,体面地站立起来。
滴滴下架,小兵掐架
巨头被绊倒,底下的虾兵蟹将等到了发起攻势的最佳时期,正所谓趁你病要你命。
美团抢先挑起战火,重启了美团打车App,在北上广深等100多个城市上线自营打车业务。
最有意思的是,在滴滴回归不到两个月,美团举手投降,放弃自营打车业务,将其并入美团平台。
曹操、T3等处于第二梯队的自营平台,相继获得数十亿融资。钱到手了,大搞各种补贴、红包等烧钱玩法,用低价疯狂挖人。
此外,另一边的聚合平台,也紧盯着滴滴落马后腾出来的一大片空地。
这些平台本身不配备司机团队,只提供流量入口,用户端可以实现“一键下单,多平台叫车”。
其中,聚合打车模式的开创者,便是有“行业老二”之称的高德。
在拉拢司机上,高德当时采用多种形式的免佣,帮助司机增加收入。目前已经接入了超160家网约车平台。
凭借自带的6亿月活,高德逐步培养起用户对“导航+打车”一条龙的路径依赖,开启了快速扩张道路。
另外一方面,华为、腾讯、抖音等大厂也纷纷加入到网约车的游戏,要分一杯羹。
华为跟腾讯分别推出了“Petal出行”App和“腾讯出行”小程序,二者均采用与高德地图一样的聚合模式来运营。
抖音开放了交通出行类目小程序,“滴答顺风车”“T3打车”“黔程出行”等多家出行服务商先后入驻。
互联网巨头本身就是巨大的流量入口,有更多用户触达和品牌曝光的机会。发展聚合网约车等业务,看似更容易实现流量变现。
但聚合平台下的网约车小平台,可以用“摇摇欲坠”来形容。
秉承着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在失去了各大平台的奖励与补贴后,倒台的网约车平台越来越多。
如前两天宣布停止运营的“来了出行”,之前的“张飞出行”“飞小豹出行”等。
新老玩家,争个头破血流。明面上来势汹涌,实则根本没伤及滴滴的大动脉。
毕竟,滴滴也不是任人蹂躏的角儿。
为了稳住基本盘,滴滴在下架期间增加销售费用以补贴司机。
网约车竞争的核心,就是在抢司机、抢运力。
被关小黑屋之前,滴滴的市场占有率长期在90%以上,2022年降到70%-80%。
有对手争夺客户资源的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最近两年受疫情的影响,网约车的订单量急剧下降。
尽管如此,滴滴依旧一骑绝尘。
去年11月,滴滴出行的订单量达3.71亿单,排行第二的T3出行只有5千多万单,连滴滴的零头都够不着。
花费数百亿资金、耗费十余年功力,滴滴积累的技术、司乘数量、运营优势及运力资源,共同构筑的护城河,要比外界想象的更加坚固。
第二梯队的玩家想后来居上,需在运营效率、服务体验等方面精耕细作。
随着滴滴的回归,在日益严苛的网约车监管政策的督促下,网约车赛道的竞争势必更加激烈与精彩。
滴滴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基于“网约车=滴滴”的用户心智,滴滴在网约车领域的基本盘依旧稳固。
App恢复上线,为了重振旗鼓,滴滴再次祭出补贴大招。彼时结合春节营销节点,也算是为回归强刷了一波存在感。
短期内,滴滴还是会专注在网约车领域“回血”。
长期看,滴滴的野心,不会局限在网约车这片单一市场。
天花板触手可及,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才是滴滴的未来。
在陷入寒冬的一年半时间里,两轮出行、社区团购、金融服务、海外出行和外卖,乃至自动驾驶和造车等业务,都是滴滴发力的重心。
不过,滴滴的出海之路并不好走,面临老对手Uber的挑战。
国内被寄予厚望的社区团购业务“橙心优选”、与理想汽车合资的桔电出行,最终的成绩都不尽人意。
目前看来,自动驾驶有可能成为滴滴最大的突破口。
据麦肯锡预计,中国未来很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至2030年,自动驾驶相关的新车销售及出行服务创收将超过5000亿美元。
早在2016年,滴滴就开始布局自动驾驶业务。
2020年,滴滴举办了一场网约车自动驾驶的央视直播,业界一般认为,这是滴滴“秀肌肉”的做法。
去年,传出滴滴单独成立代号为“达芬奇”的造车业务。
要盯住未来出行的大蛋糕,眼光必须放长远。
安全问题一直是网约车被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自动驾驶技术可能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最新竞争力。
面对后浪蚕食市场份额,唯有抢占先机,最先推出一个重量级绝杀产品,才能长久稳固自己的龙头地位。
自动驾驶技术如果能取得突破,将会给滴滴巨大的增值空间,改变现有的出行模式。
这是一笔烧钱的买卖。滴滴亟需重新在港股上市,为其“输血”。
收拾旧河山,同样刻不容缓。
关键还是提升服务品质。在互联网消费者服务平台上,滴滴的投诉量在同行中居于首位。
当玩不起价格补贴的时候,服务就是竞争的最大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