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如何培养造就?在我看来,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想创新,有创新的动力;二是能创新,有创新的能力。”日前,由北京老科学技术工作者总会与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联合举办的“学习科学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决策咨询研讨会在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召开,北京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周之良在会上表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新征程上,如何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理念,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研讨会上,来自科技、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出谋划策。
90岁高龄的周之良回忆起自己的一段经历,那是2002年8月在北京举行国际数学家大会期间,91岁高龄的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为少年儿童题词,写下了“数学好玩”4个大字。
“为什么觉得‘好玩’?就是因为对科学很热爱。达到这种境界,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甚至会乐此不疲、百折不挠、有所创新。”在周之良看来,现在迫切需要研讨和开展爱科学的教育,这是科学教育、科学普及的重要内容,要让青少年体验到科学是有趣的、好玩的,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科学教育既要有意义,又要有意思;既要有高度,又要有温度;既要讲道理,又要重体验”。
“科技创新具有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那种寻求标准化答案的教育反而会限制人的大胆创新思维,限制创新人才的成长,我们要尊重创新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规律,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创造宽松的环境。”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馆原馆长、党委书记王渝生从科学是什么、科学的本质属性、科技创新的特点、科学创新模式的多样化等角度阐述了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规律。
学习科学是近30年发展起来的关于教和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涉及教育学、信息科学、认知科学、生物医学等众多研究领域,旨在研究人是如何学习的,如何促进有效的学习、让学习更科学等。与会者也围绕学习科学如何助力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讨论。北京大学副教授尚俊杰的演讲展示了学习科学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学习能力的核心是什么?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维能力和信息素养。它具有实践性,是练出来的,而不是满堂灌‘灌’出来的。实践证明,所有的人才都是练出来的,而不是‘灌’出来的。爱科学,会学习,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这里抓起,固本培元,想创新、能创新的优秀人才才可能不断涌现出来。”周之良特别强调。
对此,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校长刘晓昶深有同感,学校正是基于国家社会对未来创新人才的需要进行了课程整合,通过创新课程、综合课程、主题课程、创客教育等,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创新,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开辟了新的赛道。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各级各类教育共同努力、贯通实施。要特别关注创新人才的基础培养,通过全方位和多路径的育人方式创新来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还要通过科教融汇、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等路径共同推动。”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理事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方中雄最后总结说。
《中国教师报》2023年03月22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