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洞察社会趋势,凡事顺势而为。
汉末,绝大多数人骨子里维护正统,像董卓这样操纵皇帝、大逆不道且又残害黎民的行径,早已激起公愤。所以,曹操但凡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必先申明大义,是为了报皇恩、安社稷、救黎民,要做到这些,手段只能是除董卓。因此,他的行为和目标很容易地引起了共鸣。满腔热血沸腾之后,陈宫不当县令了,与曹操一起仗剑天涯(后因曹操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暴露出言行不一的苗头,陈宫弃曹操而去,也从侧面证明了顺应消费者心理的重要性);卫弘捐出全部家资,“忠义”招兵大旗举起后,“不数日间,应募之士,如雨骈集”。所有这些,无不是因为顺应了市场趋势,把握了消费者心理所致。
二是充分暴露问题,进行恐惧营销。
对于董卓的残暴、危害,曹操等朝中大臣自是耳闻目睹,但当时落后的传播手段导致其他地区的官民所知的就大部分靠传言。要激起大家对董卓的愤恨和恐惧,就必须把董卓的倒行逆施公布给大家,让大家看到董卓不除的严重后果。曹操对董卓的罪恶进行了这样描述:“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冲积!”这里面任何一条罪行,都是十恶不赦的,而且他不但危害到了皇权社稷,更威胁到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残害生灵”!所以,不除掉董卓,大家都如同在自己头上悬了一把利剑,每天活的提心吊胆。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干掉董卓!
三是充分利用权威,增强公信力。
曹操当时的身份,官职低微,而且是被董卓通缉的逃犯,要召集诸侯讨董卓,威信明显不够。诸侯是什么人?是有权力、有军队、割据一方的军阀!这些人哪会轻易被说服?所以要让大家接受,最好有权威人士的支持,要有意见领袖。当时的权威是谁呢?最大的权威当然是皇帝!于是,曹操利用自己刺杀董卓、从京城逃出的经历,号召大家说:“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天子密诏一出,威信的问题迎刃而解。本来各路诸侯也都看好了在这场讨伐董卓的行动中会有各自的收获,现在你曹操又宣布有皇帝密诏,那我们更是出师有名了,而且是保社稷、安黎民的义师!于是乎,一呼百应,十八路诸侯各带人马粮草,什么报酬都不要,就汇集到了一起。由此可见,意见领袖的作用是多么的巨大!
四是卓越的文字功底,道理讲的浅显易懂,易于传播。
战略确定之后,要让目标人群接受,最终的传播载体还是文字。这时,曹操作为伟大文学家、战略家的智慧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仅仅用了80个字,就把自己的意图讲得清清楚楚,而且契合目标人群的心理,很成功地得到了他们的认同。80个字,至少包含下面四层意思:首先,我以天下大义为己任,历数董卓的滔天罪行,他不仅危害国家,也危害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其次,当今皇帝密令我组织义兵讨伐董卓,我并非自行其是,也不是为自己的私仇;第三,这种建功立业的事情,我不想自己偷偷做,所以通告给大家,大家一起行动;最后,通知到达后,请迅速行动,参与这次活动名额有限,而且是有时限的哦!这篇文章的效果如何呢?“檄文发出后,各镇诸侯皆起兵相应。”各路诸侯“各领文官武将,投洛阳来。”
最后,让我们重温这篇千古营销奇文,80字的讨董檄文,从中感悟营销天才曹操的超人智慧:“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冲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清扫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