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之前接手的一个物流咨询项目,对一家工厂的仓库管理进行改善,经过6个月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绩效指标:
• 货物定位实现了100%
• 仓库保管人员从70个减少到5个
• 能耗降低了30%左右
• 搬倒次数减少大约50%
• 备货时间从原来的4小时降为0
• 拣货速度大幅度提高
一、项目背景
该客户是造纸行业知名企业,香港上市公司,主要产品为包装纸,年产量120万吨,拥有先进的造纸设备和信息化系统。
前期调研时,发现仓库存在三个问题:1、仓库保管员太多,人员成本高;2、库存定位不准确,找货时间长,3、货物在库内频繁搬倒,拣货成本高。
二、项目分析
管理层对这些问题认识得很清楚,对于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看得很准。总经理说:“我们经常到欧洲、美国、日本参观交流,人家的仓库,看不到几个人,而我们的仓库有70个保管员。”也就是说,相对于先进的企业,这家企业的仓库人力成本偏高了。
仓库的操作费用也偏高。每件产品的重量在1.5-2吨之间,每年有120多万吨在库内操作。由于产品定位不准、叠放、堆存等原因,找一件货物,平均大概需要搬倒2次左右,也就是说,多了一次搬倒。
正常情况下,仓库操作只需要搬倒一次货物,多一次搬倒,就多一次浪费。不仅浪费了时间、人力、能耗、车耗,还影响了订单交付,造成了库存积压。
常态下,解决类似问题,需要对仓库货物定置定位,也就是给每一个产品一个货位,货位的大小根据货量多少确定。
然而,在这个项目上,这种方案显然行不通,因为货物品类有3000多个,而且是动态存放,今天生产某个品类1000件,明天可能生产另一个品类,而仓库面积有限,如果用这种方法,至少需要增加60%的仓库面积,这意味着增加上千万投资,不但不能降成本,反而大幅度增加了成本,这显然不是客户想要的。
另外一套方案,是采用自动化仓储系统 (AS/RS system) ,自动计算货位和库存。实施这套方案,需要改造仓库、上设备、上软件,总投资也在几千万,而且,客户的仓储设施,也不具备改造成自动化仓库的条件。
两个基本方案都被否定了,一个增加了成本,另一个不具备实施条件。到了这个程度,可以说陷入僵局了。每个项目组成员,心中都有淡淡的挫折感。咨询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如果不能解决问题,所有的工作都将前功尽弃。咨询以绩效效果为考评标准,如果没有好的绩效,咨询就没有价值。
问题解决不好,往往是方法不对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论。
方法论是方案的理论依据,要破解这个困局,必须有新的方案,也必须有新的方法论。
在头脑风暴过程中,有人提议,我们的仓库操作方式和集装箱堆存差不多,建议考察一下大型集装箱堆场的管理方式。
我们考察了大连港集装箱堆场。
集装箱堆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大量堆存下的精准拣货,和我们纸辊的管理类似。集装箱是大批量堆存的,在大型码头上,可以看到象小山一样的集装箱垛。
堆场管理,既要把集装箱有秩序地堆存在垛上,又要把需要运走的集装箱从垛中分拣出来;为了应对海关抽查等作业要求,还需要规划抽样等操作。如果没有严谨的业务逻辑,操作将会相当混乱。集装箱垛的管理需要科学的规划和严谨信息化管理,大连港集装箱堆场规划和信息化规划非常有效,整个堆场管理得井井有条。
他们用“街、贝、行、层”来定位每个集装箱在堆场中的位置,通过精准的数据和流程分析计算拣货路径,全部操作都在信息系统的规划和控制之中。这些规划思路和信息化方法给了我们不少启示。
通过参考集装箱堆场的业务逻辑,经过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我们建立了新的纸辊定位方法论,建立了新的纸辊管理业务逻辑。这样一来,业务模型和业务逻辑的问题解决了。
在企业管理方面,案例很重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Example is not another way to teach, it is the only way,举例(榜样)是唯一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其他方式”。企业的问题是相通的,我们碰到的问题,别人可能也碰到过,所以,行业之间互相取经很重要。复制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比如,汽车行业的供应链管理技术很好,就可以复制到装备制造业,电子行业应用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很有效,也复制到其他行业,当然,毕竟行业不同,所以复制时需要改进,我称之为进化的复制。
三、项目操作
按照PFEP(plan for every part,为每件货物做规划)规划细节。
方法论、业务模型、业务逻辑只是第一步,而要规划仓库,需要按照PFEP(plan for every part,为每件货物做规划)的规则设计整个仓库,包括动线、通道、货位、流程、信息化等等。
为提高拣货效率、降低搬倒次数、精准库存定位,需要为每一个种类的产品规划通道,3000多个品项,2万平方米的仓库,每年60万吨货物,每天进出2000多吨,整个项目纷繁复杂,要找到规划的规律很不容易。
企业运行一定有其规律,几乎所有的规律都藏在数据里,当我们找不到规律时,好好分析数据,规律就在其中。
在分析库存数据时,惊讶地发现,库存结构非常符合二八原则,20%的产品种类占了80%的货量,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发现,产品数量级从3000降到600,已经到了我们可以控制的数量级了。这意味着只要规划好600个种类的产品,就可以解决50万吨(80%)货量的搬倒问题了。
可见80%的问题已经有解了,这个项目已经成功了一半。
经过数据分析,我们也找到了解决另外2400个品项的货位和通道规划的方法。
至此,规划道路上的主要障碍都已被扫清。
根据业务逻辑和数据分析,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完成了80%货量的方案规划。又经过一个月的精细计算,完成了余下20%货量的方案规划。
数据分析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供应链问题,表面看似是流程、职责、设施的问题,实际上,背后的逻辑往往是数据管理和数据驱动的问题。当感到迷茫困惑的时候,好好看看数据,救助之道,可能就在其中。
仓库现场规划和信息化系统规划。
下一步工作是现场规划和信息系统设计。基于数据分析和流程分析,我们建立了全动态管理的业务模型,动态实时管理货位和货物,统筹管理入库、存储、理货、出库,实现货物、货位、操作的全程信息化管理。
现场规划和信息系统设计,也遇到了不少拦路虎,但团队成员坚持高质量、高标准,不将就,不凑合,全力以赴,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这样规模的项目,大概有上千环节,一个环节做不好,整个事情就可能做不成,所以,团队凝聚力和公司执行力非常重要。这家企业的所有人员,从高层管理人员到底层员工,都非常优秀,具有很强的企业责任感,做事很认真、很踏实、锲而不舍。
系统上线,项目运行。
模拟测试了几轮,系统开始上线测试。
测试比较顺利,规划的效果开始一步步展现。
原先一个叉车前面跟着一个保管员的现象没有了,取代保管员的,是一台装有仓库管理系统(EWM)的随车电脑,电脑系统精准计算入库、出库、拣货、匹配订单、理货等各项操作,自动给叉车司机分配工作,叉车司机的所有工作根据信息系统提供的计划完成,精准而又井井有条。信息系统更好地完成了保管员的工作,70多个保管员,开始逐步转岗。
入库流程和出库流程都实现了当初的设计。
当产品排上生产计划时,系统就已经自动开始计算入库计划、计算使用哪些货位,仓库操作员则检查仓库货位,为入库做准备;产品下线之前,货位分配计划已经就绪;产品入库时,叉车司机根据叉车上电脑的指示,直接把货物放到指定的货位,整个入库就完成了。
由于库存都有精准定位,出库操作也顺利。
上系统之前,没有人精确知道仓库还有多少容量,仓库操作计划也很难做,尤其是当保管员请假时,或多或少都会出现操作混乱。现在,这一切都变简单了,只要打开系统,会看到全面的仓库管理图,库存、货位、空间,以及出库、入库等仓库操作,都一目了然。
四、项目效果
系统成功上线了。原来人和叉车都忙忙碌碌的仓库,现在只剩下来来回回的叉车了,冷清了很多。原来,规划好了,仓库真的可以不需要很忙。
项目正式运行了,每年至少可以节省400万,有人问我:“这个帐怎么算的?” 我说:“这倒也不难,减少了65个人,人均每年5万,325万,还有其他能耗、浪费等等,400万可能还是保守计算。”这个项目,我们仅仅通过优化仓库管理,每年可以为企业节省400万成本,可以说是从仓库中挖出来的“金子”。
思考:
在制造业和流通行业,物流往往被看作成本,是被砍掉的对象,我不太认可这种看法。制造业和流通行业的核心之一是交付,没有物流,交付就无从谈起,对于好的规划而言,物流对于货物具有增值功能。
稻盛和夫认为:利润是制造和交付出来的。由此看来,物流对于制造业和流通业很重要。尤其是在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精益物流和精益制造对于提升利润具有重要作用。
笔者认为,对任何项目而言,规划是至关重要的。好的规划,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而差的规划,则反之。好的建筑,看一眼,让人觉得很美;差的建筑,看一眼,让人觉得很堵。所有的大桥,都是钢筋水泥;所有的大厦,都是钢筋水泥玻璃;钢筋水泥,都是很普通的东西,因为规划不同,有的成了经典,有的成了垃圾。归根到底,还是规划使然。
启示:
根据市场观察,国内很多仓库,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严重浪费人力物力,还有很大的改善、提升空间。
仓库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环节,贯穿整个供应链。无论是在供应链的上游,中游还是下游,凡是需要货物储存的环节,就必须有仓库管理。通过科学的仓库管理,完善供应链体系,既挖掘利润,又增加企业竞争力,还能夯实企业发展的基础,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