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互联网 通信通讯 人工智能 数字经济
灵魂绑定:为Web 3.0注入灵魂
发布时间:2022-09-22 14:54   浏览:826
来源:经济观察报    

9月8日,币安(Binance)宣布推出Binance账户绑定(BAB)Token,这是一种灵魂绑定通证(Soulbound Token,简称SBT),将作为币安用户已完成认证的身份证明。同一天,BNB Chain中的14个 Web3项目宣布对BAB的持有者给予多项激励,以此鼓励用户持有BAB通证。这一系列举措,让“灵魂绑定”迅速火出了圈,成为最近Web3.0领域最为火热的概念之一。

不少评论人认为,“灵魂绑定”的应用将可以有效解决Web3.0领域的很多问题,从而大步推进Web3.0的普及和发展,但也有不少人对这项技术的应用价值提出了质疑。那么,“灵魂绑定”这个听起来很酷的名词究竟指的是什么?它有什么价值,又有什么缺陷?它的应用前景到底如何?关于这一切,且让我们慢慢说来。

01

灵魂绑定是什么?

所谓“灵魂绑定”(Soul bound),指的是将某些通证和公开可见的、不可转让的(但可能是发放者可撤销的)通证相绑定。这些账户就被称为“灵魂”,而与之绑定的通证则被称为“灵魂绑定通证”。和现在常见的各种通证不同,“灵魂绑定通证”是非金融化的,它们更多的是被用来表示某种身份或者从属关系。比如,我们是某个学校毕业的,曾经获得过某个奖项,这些经历所对应的身份都可以做成对应的SBT,并且这些SBT只能我们自己使用,不能转给别人。

从思想渊源上看,“灵魂绑定”的想法最早来自于游戏《魔兽世界》(World of Warcraft,简称WOW),并由资深WOW迷(注:据说布特林当年创建以太坊就是不满于中心化的WOW决策者擅自修改了某些游戏人物的属性)、人称V神的以太坊创始人维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引入了Web3.0领域。

在游戏中,它指的是玩家获取的某些物品只能由自己使用,而无法与其他玩家交易。从初衷上看,提出灵魂绑定这个设定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游戏的趣味性和平衡性。我们知道,在类似WOW这样的大型网络游戏中,通常会自带,或者自发演化出用户间的道具交易系统。通过这个系统,用户就可以互通有无,互补余缺。不过,这种物品交换的存在,很可能会让游戏失去了趣味。甚至在一些游戏中,用户可以通过直接充值来购买各种道具,这样一来,游戏的设定就会被完全破坏。而一旦在游戏中引入了灵魂绑定,规定那些通过完成高难度任务获得的装备只能由获得者本人持有和使用,那么这些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2022年初,布特林发表了一篇博文,专门探讨了灵魂绑定思路在Web3.0领域应用的可能性。作为资深的WOW粉,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个诞生于游戏领域的概念很可能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很多Web3.0领域难解的问题。比如,随着NFT的流行,某些组织会向自己的成员赠送一个NFT来作为纪念。但如果这些NFT是可以转让的,那么我们就很难从某人持有一个组织发行的NFT来判断他究竟是否隶属于这个组织。而如果对NFT执行了灵魂绑定,规定组织成员只能自己持有,不能转让,那么这个NFT就可以被用来作为组织成员身份的标识。

不久之后,布特林又和微软的研究员格伦·韦尔(Glenn Weyl)一起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去中心化社会:寻找Web3的灵魂》(Decentralized Society: Finding Web3's Soul),进一步对灵魂绑定的应用、优势和挑战进行了阐述。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韦尔在业界的知名度不如布特林,但在学界却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这次由布特林和韦尔合作论文,可谓是强强联手。这篇论文在网上一发表,就引来了各方的广泛重视,并引发了Web3.0领域的大量创新。

02

灵魂绑定的用途

那么,“灵魂绑定”在Web3.0领域有哪些应用呢?布特林和韦尔在他们的论文中给出了如下可能的应用场景:

(1)艺术领域的应用和作者身份验证

灵魂绑定的第一个应用场景是艺术领域。自从NFT火爆之后,很多艺术家开始将自己的作品制作成NFT来上市交易。然而,这里有很多问题,例如如何证明这个NFT就是由艺术家本人所创造的?事实上,类似的问题在现实中已经出现了。例如,在今年早些时候,就有人将画家马千里(笔名不二马大叔)的作品“胖虎打针”做成了NFT并进行售卖,从买家的角度看,他们是无法判断这个NFT究竟出自于马千里本人之手,还是别人拿了他的作品而制作的。而如果有了灵魂绑定,作者则可以从他们的灵魂账户中发行 NFT。如果作者账户中拥有的SBT越多,就越能够证明这个作者是其本人。比如,一位作者获得过“最佳漫画奖”、获得过“最受欢迎微博”称号,假如这些称号都有对应的SBT,那么他在发行自己的NFT作品时,就可以将这些SBT加入其中。这样,用户通过这些SBT,就可以判断作品确实出自这位作者。不仅如此,对于一些并不出名的作者,他可能需要依靠某些身份信息来证明自己。比如,一般来说,在同等条件下,中央美院毕业生的艺术作品经常可以卖出更高的价格。因此,中央美院的毕业生就可以将这个身份对应的SBT加入到自己的NFT当中以示区别,这样他们的作品就可以在交易中获得更高的溢价。

当然,除了狭义的艺术作品外,SBT还可以被应用于作品的验真。比如,随着“深度伪造”(deep fake)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很难分辨一个图片或者视频的真假,即使借助于人工智能,要做到这点也会越来越困难。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可以在作品中植入自己的SBT来为作品的真实性提供验证。比如,我发表了一个视频声明,为了表明这个声明确实是我本人做出的,我可以将它和我拥有的一系列SBT放到区块链上。这样,人们就可以很容易通过SBT来判定声明确实是我本人作出的。

(2)金融借贷

灵魂绑定的第二个应用是金融借贷。长久以来,提升金融可及性(accessibility)被认为是Web3.0的一个重要优势。尤其是“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的兴起,被认为可以让更多的人摆脱中心化金融机构的束缚,从而可以让更多人获得金融服务。然而,从根本上看,Web3.0却难以解决金融市场的一个难题,即信息不对称。

我们知道,区块链是Web3.0的技术基础,而区块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匿名性。在区块链上交易,每一个交易者都不过是一个没有名字的节点。尽管从理论上讲,人们可以从这个节点的交易记录来判断其信用状况,但这并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一个交易信用记录非常差的人完全可以换一个新的账号来重新进行交易。另外,即使知道了一个用户过去交易的信用状况,也很难确切知道他的资金状况如何。这就好像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借钱和还钱来刷高自己的芝麻信用分,以此来获得更多的贷款额度,但实际上我们的偿还能力可能很低。由于这种信息不对称问题难以解决,因此很多依托于区块链的金融项目事实上还是需要高额的抵押——尽管它们需要的抵押品通常会是一些加密资产。

我们是否有一种方法成功破解信息不对称,以低门槛甚至无门槛来提供金融服务,并且让金融风险控制在一个比较小的程度呢?在现实中,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创办的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其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格莱珉银行被称为是穷人的银行,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孟加拉国乡村的贫困农民。很显然,农民在向银行借钱时,很难提供相应的抵押品。按照一般教科书上讲的理论,这种贷款应该会有很高的违约率。但事实上,格莱珉的呆坏账却非常少。原因是这些贷款都是以社区成员提供担保的。一般来说,一个社区的成员会非常了解自己同辈的经济状况,因此如果他们愿意提供担保,就说明认可了其还款能力。而如果某人在向银行借了钱之后违约,他就会在社区内“社死”。通过这种设定,就可以有效保证用户的还款。

在有了灵魂绑定之后,格莱珉的这种模式就可以被复刻到Web3.0领域。具体来说,用户在希望获得某项金融服务时,可以向金融机构提供能证明自己隶属于某些团体的SBT。比如,如果某人属于某个企业家俱乐部,他就可以出示对应的SBT。这样,银行通过考察这个俱乐部的平均偿债能力,就可以以较低的抵押率向这个用户提供贷款。如果用户不能还债,他就会面对来自于企业家俱乐部的压力。而俱乐部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也会帮助其还款,确保其不违约。

(3)组织治理的用途

随着Web3.0的兴起,“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简称DAO)开始崛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开始选择用DAO的方式进行治理。但是在DAO的治理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举例来说,DAO的很多重要决策需要通过成员的链上投票来决定,而在这些情形下,一些心术不正的用户很可能会发动所谓的“女巫攻击”(Sybil Attack),即伪造多个用户身份,也就是俗称的“僵尸号”来参与投票。在这种情况下,DAO的决策就会受到干扰。除此之外,DAO为了激励用户,还经常会进行“空投”(airdrop),即按照账户向DAO成员发放通证。在面临“女巫攻击”的情况下,大量的通证会被“空投”到那些“僵尸号”账户。这样不但会导致DAO内财富分配的不均,还会造成DAO治理权配给的扭曲。

如果引入了灵魂绑定,那么“女巫攻击”就可能有效得到遏制。具体而言,在成员加入DAO时,DAO可以用一定方式对其进行真人验证。在确定了成员是真人时,就可以向其发放人格证明“人格证明 (proof of personhood)”SBT。只有当拥有了这个SBT后,用户才可以参与有关DAO的决策的相关表决。此外,为了吸引那些更具有治理能力和经验的人参与决策,可以给满足某些资质、具有相关能力的用户发给对应的SBT。通过这样的设定,就可以确保让那些最愿意为DAO付出、最能够为DAO付出的人成为真正的DAO治理者。

(4)预防可能的中心化

我们在之前的专栏中曾经多次说过,Web3.0或许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去中心化”。某些用户可以通过持有大比例的治理通证来实现对组织的控制——这种控制可能是公开的,也可能通过让多个不同账户代持的方式来实现。因此,要维护一个Web3.0网络或组织的民主性,就必须能够及时发现它的中心化程度。一旦发现其中心化程度过高,就要及时进行干预。

那么,怎么才能衡量一个Web3.0网络的中心化程度呢?在目前的实践中,有两种指标被用来衡量中心化。一种指标是所谓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 Hirschman Index,以下简称HHI指数)。这个指标是从反垄断领域借鉴而来的,最初是被用来衡量市场的集中度。它被定意为,市场上所有竞争者市场份额的平方和。指数越大,市场越集中。类似的,在Web3.0领域,HHI指数可以被定义为一个Web3.0网络中,每个用户拥有的关键资源的份额的平方和,这个指数越大,就说明网络越中心化。另一个衡量方法是应用风险资本投资人、原Coinbase的首席技术官斯里尼瓦桑(Balaji Srinivasan)提出的“中本聪系数”(Nakamotoco efficient),即至少要多少个用户才能拥有51%的关键资源(如算力、治理通证等)。很显然,一个网络的“中本聪系数”越低,就说明这个网络越集中。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以上哪一种衡量方法,都会受到“女巫攻击”的威胁。某些掌握大量关键资源的用户完全可能让多个虚拟账户来代持这些资源,从而掩盖网络的实际中心化程度。那么,如何才能破解这个问题呢?灵魂绑定就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思路。

通过每一个用户拥有的SBT,人们可以很容易地知道他们的社会关系。这样,就可以推断出是否有某几个集团,或者某几个人掌握了控制网络所需要的关键资源。当发现拥有同样SBT的用户所拥有的资源超过了一定的阈值时,就需要引起警惕,并提前进行干预。

(5)多元化产权

在NFT技术被发明之后,人们认为这为解决数字资产的产权归属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方案。从本质上讲,NFT类似于一个数字的产权证,人们可以通过制作与资产相对应的NFT来宣誓对资产的所有权,而关于资产所有权的变更也可以通过NFT来表现。不过,用NFT来解决问题有较强的局限性: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解决那些可转让的权利。但是,在现实中,产权是一个“权力束”(abundle of rights),其中有很多权利可能并不是一次性转让的。例如,使用权就不是一次性转让的。我们可以允许某个人重复、多次地使用某项机器,在每次使用之后,机器的使用权并不会发生变更。显然,对于这样的权利,NFT等已有的技术是难以刻画的。

对于类似的问题,灵魂绑定就可以比较好地予以解决。具体来说,可以给享有某一权利的用户发放对应的SBT,随后他就可以凭借这个SBT来行使相关权利。例如,数据共享中心可以对会员发放SBT,如果会员要使用数据,就必须出示SBT进行验证。通过这样的方法,就可以有效地界定和保护那些不可转让的权利。

(6)公共资金的分配

随着Web3.0的兴起,大批的链上社区开始涌现出来。在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公共品(Public Good)的建设将会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由于“非竞争性”(即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和“非排他性”(即一个使用者在使用物品时不能禁止他人使用)的存在,如果要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提供公共品,则所有组织成员都会有“搭便车”的想法。结果就是建设公共品的资金难以筹集,公共品的供给不足。

如果提供公共品的主体是政府,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它可以通过征集税收的方式来完成公共品的融资。不过,用税收来对公共品进行融资需要有一个类似于政府的权威性中心化组织,而现在的链上组织基本上都选择了DAO作为其治理方式。从本质上看,它并不具有一个有足够权威的中心。因此,在考虑究竟提供哪些公共品、究竟为每一种公共品花费多少资金,就必须采用另外一套思路。

在现实中,很多链上组织都会有一个资金池,以专门提供公共品。与此同时,由于在这些组织中,成员通常有很大的异质性,因此不同成员可能提出建设不同公共品的诉求。在这种背景下,这些组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资金池中沉淀的资金在不同的项目之间分配,以尽可能满足成员的多样化诉求。

2020年时,布特林、韦尔,以及哈佛的博士生佐依·希奇格(Zoe Hitzig)曾共同发表了一篇论文来讨论这个问题。他们给出的方案是所谓的“二次方融资”(Quadratic Funding)。“二次方融资”的技术细节很复杂,简单来说,它会先对各种备选方案在组织成员之间进行融资,以测试成员对这些项目的偏好程度。最后决定资金分配的因素不仅包括各项目融到的资金,还包括向各项目提供资金的成员数量。举例来说,目前有A、B、C三个公共品项目需要资金。为了测试组织成员对它们的偏好程度,先进行预融资,结果三个项目各募集到了1000元。但不同的是,A项目的1000元是由5个成员提供的,每人200元;B项目的1000元是2个成员提供的,每人500元;而C项目的1000元是1个成员独立提供的。那么根据“二次方融资”的规则,最终分配给A项目的资金应该最多,分配给B项目的次之,而分配给C项目的资金则最少。其理由是:A项目可以提供服务的成员要多于B项目,而B项目可以提供服务的成员则要多于C项目。

虽然布特林等人在论文中对“二次方融资”的优越性进行了很多论述,但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依然是非常明显的:它同样无法避免“女巫攻击”的影响。比如在上面的例子当中,项目C的那位捐赠者如果可以注册二十个小号,将原本独立捐出的1000元分散到这二十个小号中捐出,那么他就可以从资金池中分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另外,即使不进行“女巫攻击”,他也可以号召和他有共同背景,例如同一学校毕业、或者是在同一单位工作的成员进行捐赠。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捐赠的成员的数量看起来不少,代表的偏好很多样化,但其实这一切都只是一种假象。

如果引入了灵魂绑定,那么以上问题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如前所述,根据用户持有的SBT,可以有效地判断它们背后是不是同一个人,或者它们之间是属于同一组织,因而具有某种勾结。一旦发现类似情况,就可以将持有类似SBT的不同成员的捐赠合并,视为来自于同一人。然后再根据“二次方融资”的基本规则来分配资金池当中的资金。通过这种处理,就可以让有限的资金更好地照顾到多样性的偏好,让资金的分配变得更有效率。

(7)小结

所谓灵魂绑定,就是通过技术在Web3.0当中重申身份的重要性。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它将会在Web3.0的不同领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限于篇幅,我们这里所展示的,还只是灵魂绑定应用的很小一个方面。在布特林等人的论文中,还给出了这个技术的很多其他用途,例如用于市场预测、多元人工智能等,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更多的应用还会被陆续开发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灵魂绑定的提出确实是为Web3.0这个原本冰冷的去中心化网络注入了灵魂。

03

灵魂绑定的隐忧

所谓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当人们引入灵魂绑定来解决Web3.0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时,其本身也会引来很多新的问题。如前所述,灵魂绑定的实质是在Web3.0当中建立身份,但随着一个人在网上展示自己的各种身份时,Web3.0的一个重要优点——匿名性就可能荡然无存。

从根本上讲,我们每个生活在社会上的人都是各种社会身份的交集,一旦我们通过人们展示的各种SBT看到了他们所拥有的各种身份,那么找出这些身份背后的那个人将会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在Web3.0的网络上,这个问题将会比之前所有的情形更为严重。因为从理论上讲,每个账户在网络上的每一个行为,如花了多少钱,买了什么东西,都会被记录在区块链上并向全网公开。如果这些账户后的人被找到了,那么他们在网上的所有行为都可能会被公之于天下。这不仅会引来各种“社死”,还可能会招来大量的诈骗、要挟,以及其他的麻烦。从这个角度上看,为Web3.0注入灵魂在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可能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避免以上问题的产生呢?布特林和韦尔在他们的论文当中提了很多的建议。比如,他们建议将表明身份的内容进行线下存储,只把这些内容经过加密之后的哈希值上链并制成SBT,并且为此设定相关的密码。这样,用户的相关信息就不会直接在链上被人轻易看到。又如,在验证SBT所包含的信息时,他们建议采用“零知识证明”(Zero Knowledge Proof)技术,从而在保证验证用户是否具有某项身份的过程当中,不会泄露其他的额外信息。

不过,即使采用了以上这些方法,灵魂绑定本身所蕴含的风险依然是存在的。或许,要彻底解决这些烦恼,我们还需要等待进一步的技术进步。尽管如此,灵魂绑定的出现已经为Web3.0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可能的道路。相信在被注入了灵魂之后,Web3.0将会得到更为迅速的发展。


投诉邮箱:tougao@shanxishangren.com

晋商黄页-晋商网址导航>>>> 申请加入晋商黄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