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超李宏剑:从晋商文化探讨戏剧表现的经济交流作用
晋商的兴衰,从历史横断面上看,和戏剧的活跃程度有着紧密关系。从明清及历朝历代的社会经济制度上分析,晋商的发展,与戏剧的兴衰紧密相连。可以说,戏剧是晋商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戏剧的时代内涵集中反映着晋商这个群体创建的商业模式的具体结构。戏剧展露的是晋商及晋商时代的一种生活过程。而晋商推动着戏剧文化在经济领域的跨越式发展阶段,则是在晋商群雄争霸格局中形成的鼎盛时期。
在商业舞台上,晋商曾在明清两个历史阶段处于流行状态。中国现代资本主义的一些文明制度和管理方式,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的某些经济属性,依然为晋商的某些商业模式的雏形演变,逐步形成另一种具有现代化管理因素和层面的制度。如现代银行业的发展,其根源在于晋商,模式在于晋商,银行制度的现代因素完全取决于晋商票号的古老方法。
明清时代,全国各地只要有晋商商会或是类似于其功能的馆所,就有舞台。这个舞台即是晋商们的情感交流地,也是文化、经济交流的一种办法,类似于现代的公关业务。据史记载,明清时代从事商业学徒的伙计,一般连续三年不准回家,只准潜心学习商业方法,熟练经商之道。这个年龄段的伙计,大都初涉人生,又远离故土,身处异乡它地,每日处于紧张的学徒之中,对舞台上来自故乡的声音自然亲切。这声音,唤醒的是他们对故乡的眷恋。这声音,从他们孤独的童年起就开始相伴。或许舞台上的一个造型,或许,演员倾情的一段独白,或许就是他们发愤努力的一种契机。这声音,对他们来讲,尤如天籁之音。这部分人大都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们登上权力顶峰时或手中能控制某些局面时,对那一时期的习惯依然不会改变,对那一时期形成的情感依然难以割舍。那种情结,是刻骨铭心的,是唯一能引起他们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情愫的记忆。为此,这也是晋剧在这个时期兴盛不衰的原因。
他们并把晋剧作为联通老乡的桥梁,也作为寻求权力借助,结交达官贵人的方法。他们也把戏剧演出作为吸引四面八方观众,集结人气,形成闹市,开拓市场、创造商机的条件。从某种程度上提高商家知名度。同时,戏曲演出还能为承办商家形成其它产业,促进商品交流,是商家赚取财富的手段之一。
晋剧根植于山西,是在元杂剧逐渐衰落之后出现的一种崭新的地方戏曲。初名山陕梆子,后在晋南地区演绎为蒲州梆子,蒲州梆子北上流入晋中,随地改音,大量吸收晋中、祁太、太原等地的秧歌小调和本土风情俚语,溶入浓郁的晋腔晋韵,于清嘉庆年间(一说乾隆年间)形成一种新的戏曲艺术,史称中路梆子,外地统称晋剧。当然,晋剧的每一步跨越,都是晋商在每一个阶段发展的故事浓缩。晋剧的很多故事,都折射出晋商的生活状态。比如《苏三起解》,说的就是一个晋商的前妻勾结邻居谋材害命的故事,也比较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透视出老百姓希望清官和清明社会的迫切心愿。
晋剧,由晋商打造的这块舞台走向了全国各地,也飘向了五大洲等更加遥远的地方。凡是有晋商的地方,那种委婉的曲调,苍凉的晋剧之声,就在那种生根发芽,回荡,成为一个与晋商相伴的载体。成为那个时代那个群体的一种共同记忆。
一、晋商文化和晋剧的结合成为经济的纽带
晋商,是一个时代催生的一个商业群体。晋剧,是一个群体打造的文化现象。当晋商赋予晋剧以某些功利性因素时,晋剧,已不仅仅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晋剧,已成为一种具有某种功利性倾向的工具。
晋商,从商业角度上讲,它是一个群体的商业符号。晋商,不过是一个商业群体中比较流行的生活习惯罢了。既这个群体的共同游戏规则。晋剧,成为这个共同游戏规则的工具。
晋剧,从地域意义上讲,它是一个剧种,俗称中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从文化现象上分析,它是一种社会环境,人文特色形成的文化载体。晋剧从历史源渊上讲,它诞生于晋商这个群体,由晋商培育而成为一支既和晋商有本质区别,又和晋商齿唇相依的文化品种。
晋商和晋剧,一个是一种社会的经济结构的组成因素。一个是一种社会的文艺范畴的组成部分。二者不属同一个体系,但二者有着一个共同的社会背景,既山西的地理环境,山西的风土人情。山西是这二者在精神意义上和地域属性上的符号。
任何一个商业群体,都有一种游戏规则,都在遵守一种游戏规则,这种游戏规则是其的生命线。确切地说,是其的经济黄金线。进入这个游戏规则的门槛很低,甚至没有门槛,只要有着山西方言,血脉中流淌着黄河文化,有着一个山西的籍贯就行。但进入这个圈的核心层,则就只限于经济重量级人物了,他们的规则,才是晋商这个圈内要统一遵守的规则。他们的喜好,决定着一个行业的兴衰。晋剧是他们力捧的一个剧种,才使晋剧成为晋商在文化方面上的一个组成部分。
当然,晋商也有大圈子和小圈子之分。大圈子一般流行晋剧,小圈子里流行的品种就比较多了。大圈子一般要在各地山西会馆兴建戏楼,在商贸中心城镇兴建大戏台,在私人宅院兴建小戏楼。小圈子就则是就地起戏台,炕上唱大戏,如阳高的二人台这个剧种,则在晋商的小圈子里比较流行。
运城一带的剧种也不少,但运城的蒲剧则是运城晋商圈子里的主流戏曲。运城从山西地域意义上讲,是山西重要的文化发源地。而从运城走出的晋商,大都有团结乡邻的传统。运城人也有号召能力。山西一带流传这样的说法;雁北人重诚信,运城人讲团结,文水人讲奉献,太原人讲大局。由此一斑可以看出,这些地带的戏曲品种的风格来。
文水的戏曲多以祁太秧歌为主,运城的戏曲一般不缺《西厢记》等爱情的因素,雁北的戏曲以传统的故事作主线,等等。风格各异的晋剧体系,着实拆射出晋商文化的一个具有立体感的侧面。
祁县富商
韩子谦母王氏为江南昆曲名伶。于一九二五年同时考取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和北京平民大学新闻系。四年后专心致力于晋剧艺术的研究和改革。三十年代,他家在祁县城开设福聚煤油公司,又生产经营碱面和电光皂等新型产品,一心一意与“戏子”为伍,志在晋剧艺术的挖掘、整理和改革。为此,他于每年冬季辟锅灶、设暖房,专请晋剧艺术名流前来聚会,互相切磋技艺,并从戏曲的角度研究地方戏曲的脉络和走向。从而吸引了文化造诣颇高的票友何荫芬、许维藩、王剑锋以及大财主何芳圃、渠顺斋、郭少贤、徐阳柱等百余人参与其中,并成立了戏曲研究社,系统从晋剧的剧本、音乐、声腔到表演艺术,都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改革。
二、晋商文化和晋剧的时代价值
一种文化,既有一种模式。
一种模式,无疑会产生一种价值观。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认识论,这种认识论是能动的,是具体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反映。
认识,决定价值。价值衡量文化的社会规则。
感动,源于情感的共鸣。
感动,才使无数晋商在缔造商业帝国的时候,不忘用他们家乡的戏剧激励一下自己,感染一下自己。
有一个贫困潦倒的晋商,在踏上家乡的归途时,已是百病缠身,身无分文,他是亨着走西口的小曲,爬着在路上挣扎。当他以最后一个姿态辞世时的画面是,他手里抓着那把从故乡带出来的热土,在感慨万千中,留给世界一幅凄凉的归家风景画。
有一个腰缠万贯的晋商,在荣归故里的路上,一边擦眼泪,一边得意忘形般地大声吼着走西口这首民歌。
晋商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都爱听山西的歌曲。
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现代社会已让各种传播方式形成新格局。晋商也在催生新观念,不少成功的晋商喜爱起轻音乐,更多的时候,他们愿在梁祝这首传唱千古的绝唱中陶醉。
他们欣赏力的变化,促进了他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但他们在乡友聚会时,或是情到孤独处,还是愿意听听家乡的曲调。家乡是任何人的童年,家乡是所有人的情结。晋商们的共同话题,则是对家乡感情的表述。
对此,现代的晋商们,更愿意在家乡的变化上作情感讨论的话题。方言,可能唤起他们留存于心间的某些情愫。但,统一而标准的普通话,并不会阻碍他们之间乡情的交流。
现代的晋剧,依然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活跃地在三晋大地上传播,但晋商们是离他们越来越远了,晋剧仅成为他们的一个共同记忆。晋剧,已经从晋商们的生活中消失。
现代的晋商已由现代的通讯工具武装,什么可视电话等已成为他们生活的工具。他们思念家乡时,感情思念已不再是一种困惑,发达的通讯工具会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较多的问题。晋剧,越来越远离他们了。他们在商业沟通上,已经更倾向于风格简约的喝咖啡、喝茶这种交往方式了。晋剧,已从晋商的经济工具走向艺术化的表现方式和手段上了。
晋剧的时代价值,将越来越具体地体现艺术性。这也是所有的剧种面临的问题。而所有的剧种的起源,都和一个经商或是从政的群体有着某种程度上的血缘关系。现代社会,快节奏的表现方式,让这种起源正于更加艺术化的方式结束。这可能也是艺术的一种规律吧!
三、晋商文化和晋剧现代价值的意义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潮影响着现代化的商业格局。传统的商业格局已随着社会中各种大潮的冲击发生嬗变。既逐步趋于机械论状态中。
商业,仅成为一个圈子对另一个圈子的方法。商业,逐步失去来自地域上的文化,商业,正被功能一致的歌舞厅所取代。商业,尤其是将来的商业,将基本上没有文化传统,有的仅是一种类似于口号的商业规则。
什么百年老店,什么老字号,将只是在现代条件都具备下对传统店铺的一个名称沿袭,绝对没有类似于传统晋商中存在的那种文化模式。
包括晋商的组织机构也一样,不会再有传统意义上的会馆。纵然设立会馆,也只是商人的某些人文情趣所致,象征地设立了一个,再不会有聚各地乡友,免贫困乡友食宿费用的功能了。剩下的,大多成了赤裸裸的交易。商业,真正进入了机械式交易的阶段了。
时代已进入了流水线作业的状态了。
晋剧,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化载体,从功利性、公关性、情感性的功能,简单发展到艺术性这个表演阶段上了。
没有晋商的晋剧,只能成为一种表演工具。
当一种艺术只成为一种表演工具时,这种艺术将会受到来自市场经济规则的挑战。落后者,不管其背后曾多么辉煌,也不管其历史多么源远流长,其肯定会被淘汰出局。这就是市场经济对艺术的规则。
艺术,本来是在多样性中求生存,但更需要在一个固定的群体中求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催生了多样格局的艺术形式。但艺术的市场,永远的法则是大众性。没有大众性,再好的艺术只是一种研究,而不是一种表演。表演需要大众性,表演必须大众性。只有大众性,才是产业化的。
晋剧,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而晋剧的观众群体,正在逐渐缩小。八零后、九零后……他们将面对的是流行音乐或是更具现代功能的轻音乐,因为他们这个时代,大众的传播方式,能面对他们的传播方式,大都是这些全国人民都能接受了的音乐。
传播机构是要求收视率的。这也是市场法则。晋剧的舞台,正被其它舞台所代替。或许,再过100年,晋剧只能成为我们的一种回忆。纵然还有晋剧表演艺术,也只剩下一个学者对传统艺术的研究这个功能了。
晋商,这个群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不例外,正在机械化式的商业模式的大环境下,结束其传统的演绎,走向其功能一致的商业道路。晋商,将来或许只成为一种地域名称上的概念,再不会有某些地域文化的表现方式了。
这也与现代的教育模式有关。现在,全国基本上是同一个课桌,同一本教材,自然,也会是同一个模式培育出同一种性质的人,学徒工将成为学校的一种补充。大家共被同一套商业原理统一了思想。商业模式再怎么创新,也不会再有更加有特色性的好方法了。这也是现代教育制度的缺失。更是地方剧种逐步衰落的表现和原因。
当然,山西的新晋商在新时期、新条件下,也是以各种方式致力于晋剧这个古老剧种的开发和传承,着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宏艺金店就从公益的角度联络企业赞助成立了"群英戏迷会",聘请老艺术家武忠、闫慧贞、白桂英等为艺术骨干,每周三、周六在饮马河公园公演,现已演出800余场。每年还举办一次"宏艺杯"票友大赛,到今年已举办了五届。让成千上万的戏迷票友们在欣赏晋剧的同时纷纷参加"宏艺杯"大赛。各届政府也是从保障民生的角度,重视文化建设,今年投资在饮马河公园修建起"民乐台"大戏台,建成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成为晋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
太原市实验晋剧院编演了反映晋商大院生活的《大院媳妇》,省晋剧院编演了歌颂晋商乐善好施的《常家戏楼》,平遥晋剧团编演了表现晋商诚实守信的《汇通天下》等。此外,山西省还有反映晋商题材的话剧《立秋》、歌舞《一把酸枣》、电视剧《乔家大院》、《走西口》、《大醋坊》等等。这些优秀剧目都晋商的历史高度,反映了晋商的故事,揭示了晋商的经济规律,弘扬了晋商文化,树起了晋商品牌,为新晋商的发展铺平了一条创业之道和打造出新的文化内涵。晋商和晋剧在传承中发展,晋剧和晋商在经济交流中共荣。
山西的晋商和晋剧在历史烟云中随波沉浮,这也是不会改变的历史规律,但他们用一种执着,他们用一种生活方式,他们也用一种经营手段,让晋剧走到了今天。晋剧的明天,依然是晋商的精神家园。
(武超:山西省戏剧研究所;李宏剑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报告课题组特约调研员)